第五章:风华几多情(二)
书名:人间烟月 作者:一曲雨霖铃 本章字数:4136字 发布时间:2021-08-03

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话说此次泰山之行,大唐天可汗可谓风光无限,时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身着明光铠,阳光之下反射耀眼光芒,可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下胯焉耆马,战马身披铁甲,头戴“面帘”,颈护“鸡颈”,胸有“当胸”,臀自“搭后”和竖立马臀部的“寄生;腰挂唐横仪刀,上饰金银,柄首配之麒麟造型,领金吾卫于前方探路,仪仗队伍紧跟其后,金吾卫大将军程文昱于天子銮驾旁形影不离,銮驾里坐高宗、武后、李令月三人,后行太子李弘车驾、国师车驾,下接依次为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各国使节和酋长,及随驾文武大臣车驾,再接宫女太监,最后由一金吾小队尾行。


此番风光,队伍长达数百里,漫山遍野,牛羊驼马堵罢山路,空前壮观。腹虺见此亦是为之赞叹,自知时机难寻,却又不甘无功而返,只得等泰山封禅结事罢队伍返回洛阳途中,金吾卫放松警惕之时,再寻机会。

  

不日,行至山东寿张,队伍不前,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骑马来报道:“禀陛下、皇后,前方公艺张老大寿,道路之上摆满宾客宴席,故大军不能前行。”高宗听后当即走下銮驾道:“封禅本是万民大幸,今巧遇长者大寿,更是大幸之幸,众爱卿便随朕一同前往祝贺。”于是,左右金吾卫护送高宗、武后步行至张公艺家中。


高宗、武后入院,众人纷纷跪拜。不时,又见一男一女搀扶一老者走将出来,高宗、武后看去,瞧见老者满脸风霜,发须苍白,双眼虽是深陷,却又明亮,一眼望去,似是得道之人,仙风道骨一般。

 

老者见之高宗、武后圣颜,就是跪拜道:“老朽张公艺,携长子儿媳叩见陛下、皇后。”高宗见此遂即扶过张公艺道:“长者为大,张老不必多礼。朕应万民之心,泰山封禅,路过此地,闻张老寿辰,特来拜会。”武后亦道:“众百姓不必多礼,今日长者为大,我等同贺张老为是。”武后言罢,众人纷纷起身。张公艺见此道:“老朽一届布衣,幸得陛下、皇后驾临贺寿,真乃祖宗万幸,上天恩德万分。”


遂即,高宗、武后等人随张公艺入厅,张公艺即令下人看茶。


少顷,茶水上于高宗、武后手中,张公艺道:“禀陛下、皇后,此茶乃我县特产‘日照凝香’。此茶口感饱满,醇和宜人,吃身心愉悦。”


高宗道:“此名起得甚有意境,只不知因何得名?”张公艺会回道:“回陛下,我县昼夜冷暖悬殊,因而茶叶生长缓慢,但也正因如此,此茶全然吸收乌阳精气,吃之香气甚高、滋味甚浓,闭目养神,宛如日照一般,流连忘返。”高宗听之喜道:“如此,朕定要吃上一吃。”


只见高宗轻开茶杯,汤色黄绿明亮,遂即栗香浓郁而飘;高宗吃之一口,果真回味甘醇,久久不忘。高宗叹道:“朕久居京师,真不知人间还有此物。”


俄而,众人吃过茶水,张公艺又令下人摆之宴席。随即,丫鬟端将酸奶、蔗汁、乌梅浆、葡萄浆、三勒浆等果饮而来;不时,又上之羊肉,上撒胡椒,猪肉上挂蒜瓣,鲤鱼成片,风味绝佳;再上鹿肉、兔肉、野猪肉、熊肉等,野味颇多;最后则是藠头、萝卜、芹菜、白菜、秋葵、茄子、韭菜、蘑菇等菜。


上罢果菜,便上主食。少顷,丫鬟端上之米饭与粥,又上胡饼,胡饼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最后上之汤饼“槐叶冷淘”,用槐叶汁与面做成条状,煮熟后再放入凉水中冷却,食将起来凉爽而又别具风味,可谓: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用罢宴席,张公艺随即叫了一家九世向高宗、武后行拜礼,高宗知其九世同居,极为惊讶,问道:“寻常人家,四世同居已是万幸,张老九世同居,家中和睦,不知有何良策?”张公艺回道:“回陛下,那有良策,唯一个‘忍’字而已,忍了妻媳无理,忍了子嗣懵懂。”高宗道:“昔日,朕为王时,兄弟猜忌;即位后,宫中事多,媚娘有时无理,大臣谏言犀利。今日听闻张老一‘忍’字,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亦当学过张老,忍之媚娘无理,忍之子嗣懵懂,忍之大臣犀利。”武后群臣听此,纷纷羞涩当。


此番言罢,张公艺又领高宗、武后前往自身书房。众人过之庭院,便见西侧临水,东部靠山,院内西部筑得一房。此房轩窗寂寞,屏帐萧然。张公艺道:“此处便是老朽读书研磨之处。老朽不才,年少时幸有朋友四方寻些才人字画赠于老朽,老朽悉数藏于此处。还望陛下、皇后驾临,赏之一二。”高宗听之甚喜,言道:“如此朕今日真是叨扰张老一番。”


言罢,众人入内,张公艺即令丫鬟取来字画古玩,一一盛于高宗、武后观赏,高宗、武后赞赏之余,张公艺一一言了其中故事。武后道:“张老之物,真是件件有事,件件有情,我与陛下听之,甚是感动。我与陛下虽也藏有字画古玩,却是少知此中事由,与张老相比,真乃暴殄天物!”张公艺听之道:“皇后殿下言重,器物与人相同,一切自是有缘,能入陛下、皇后之处,缘是甚大,怎是老朽这一方寒舍之缘能比。”高宗听之笑道:“张老之言,真令朕与皇后视野而大。”


众人见此,纷纷而笑,张公艺遂即再令丫鬟取出笔墨纸砚,自写“忍”字百个。百忍之字依次为之龙书、八穗书、仓颉书、云书、风书、蝌蚪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等百种字形。高宗见之甚为赞赏,言道:“张老墨宝,笔力甚妙,或是先秦之秀美,或是魏碑之钢劲,或是右军之飘逸,皆全然一体矣!”张公艺道:“陛下妙赞,老朽惶恐。陛下远道而来,老朽未有准备,唯此墨宝献于陛下。”


高宗听罢,心中甚喜,自褚遂良走后,已是多年未有人与自身言这笔墨之事,而今心悸又动,便亲自起笔。只见高宗笔落纸间,可谓:

一缕浓墨正当中,锋起锋藏各有情。

虽是长短深潜异,却是右军再世书。


张公艺见高宗以深得王羲之神形之字书下“百忍堂”三字,忍之不住赞道:“陛下此字,可谓深得右军精髓。”高宗笑道:“张老妙赞。朕今日听得张老之言甚有感悟,又在此中得之张老所书墨宝,一时兴起,书这三字赐于张老,望张老莫作推辞。”张公艺听罢,连忙谢恩道:“老朽谢过陛下赐之‘百忍堂’一名。”随即,高宗又赐张公艺缣帛百匹。


二人聊得兴起,不觉已是深夜,恰在此时,只见窗外有一飞箭飞将过来,正要射雕中武后之际,金吾卫大将军程文昱一个飞步向前,拔出腰间之刀,将那飞箭斩为两段。遂即,又见数箭飞来,左右金吾卫举盾接阵将高宗武后护在身后,程文昱则亲领金吾卫冲出屋外抓捕刺客,怎奈程文昱追至刺客早已离去不见身影,只得灰头土脸无果而返。


还未抵达泰山,便半路遇刺,高宗极为震怒,高宗安抚武后一二,即令宫人先领武后休息压惊而去。随之高宗着令程文昱宣大理寺卿裴行检觐见。


裴行检一到,高宗便令程文昱将那斩为两段之箭盛于裴行检,裴行检接过一看,疑惑顿起,道:“禀陛下,此乃军中之箭,怎会出现在此?”高宗道:“此乃有心人所送之礼。”裴行检又道:“有心人莫不是越王李贞殿下,只是他为何送陛下此礼啊?”高宗听此极为震惊,连忙追问裴行检道:“裴爱卿怎知这是越王李贞所送啊?”裴行检回道:“陛下有所不知,箭失兵部管辖甚严,各州各地形制各不相同,此箭形制出自安州,安州正为李贞殿下所管辖。”听到此处,高宗大概明了情况,于是对裴行检道:“裴爱卿果真渊博,夜已深,爱卿亦是早做休息。”


裴行检听此虽是满脸疑惑,却也只得退去。待裴行检退去,程文昱道:“裴公只言箭失出自安州,恐为越王所送,未言今日刺客之事,此中是否另有蹊跷,为有心之人栽赃陷害。陛下何不与裴公言明所有,令其彻查此中所有。”高宗道:“程卿不是不知,武后越王二人恩怨素来已旧,真若彻查,将出多少旧事,血雨腥风,自是而起。”高宗又道:“今夜之事,你二人不可乱说,皇后若是问起,便言刺客已死,其他人等,一律勿言。”程文昱与丘神勋二人听之异口同声道:“臣等谨遵陛下口喻。”二人言罢,丘神勋道:“此事陛下即是不便明查,何不传令来越王殿下,问之一二,探一虚实,再做决定。”高宗道:“爱卿所言极是,你等先且退下,容朕思虑一番。”众人听罢,退之出去。


众人退去,高宗本想立即着李贞前来,但转念一想今日张公艺所言,便于灯下思虑良久,叹道:“罢了,罢了。”于是走出书房,回了住处休息而去。


高宗来至,武后道:“今夜刺客之事,可是有一结果?”高宗道:“刺客已死,媚娘却作安心。”武后听之叹道:“安心!媚娘自入宫之时,便为宫中人人嫉妒,辅佐陛下之后,更是群臣不容。媚娘尽心尽责,自觉问心无愧,只因媚娘一届女子,便为世人所恨。从长孙国舅至上官庭芝,人人欲夺媚娘性命,今日不知又是谁人!”高宗见武后神情委屈,便道:“媚娘不必多虑,朕在位一日,便会护得媚娘一世周全。”


次日,队伍离开张公艺家。队伍行了片刻,高宗便离了銮驾,与越王李贞行之一处,高宗道:“昨日张公艺所言朕所感颇深,九世同居,一字而‘忍’。朕知你与皇后不和,但终是一家,莫让朕只能羡慕他人。”说完又将那张公艺所献百“忍”之字赠予越王李贞。李贞接过百“忍”之字,遂即思绪万千。


高宗走远,李贞谋臣道:“陛下此番,可是怀疑昨夜之事乃是出自殿下而为之意!”李贞道:“爱卿所言极是,若是妖后不曾扰政,九世同居,本王何曾不想!”  

 

消息传到九尾灵狐处,九尾灵狐笑道:“老君,不曾想你这后人亦是良莠不齐!”薛顗道:“如此,计划是否有变?”九尾灵狐道:“不必,一切如旧,此些支节,自是难改大计,你等依计行便是。”薛顗道:“臣尽依娘娘所言。”


此事先且不表,是年十二月,队伍终至泰山脚下。众人抬头望去,便见雄伟泰山巍然屹立,直入云霄,隐约而见山顶小路弯弯曲曲十八而盘,宛如银色丝带从天飘落,高宗不禁赞叹道:“真乃仙山佛国也!”


遂即,高宗传令礼部于泰山山脚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祀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分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上饰五色土,下埋玉牒书,号“封祀坛”;于山顶处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于社首山处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再令各地都督、刺史聚集泰山,行封禅大典。各地都督、刺史接了圣旨,纷纷启程前往泰山,泰山周围,一时之间,热闹非凡。真道是:

古人无不泰山行,今人还行古人路。

仙山佛国又今日,换是今人作古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人间烟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