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琼楼玉宇洛阳城,流目见却广寒宫。
若此能为欲望故,便与仙佛令月生。
话说李令月百日宴后,朝中群臣若无政事便上奏高宗封禅之事。一日,礼部尚书皇甫常伯道:“禀陛下,公主殿下百日之宴虽过,然朝中百官上谏封禅之事日渐增多,陛下何不顺应人心?”
且说这皇甫常伯,字旷之,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氏,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现任大唐礼部尚书。
闲言少叙,高宗道:“爱卿之言,朕何尝不知,只此中错综复杂,朕时实难决断。”皇甫常伯道:“陛下可是担忧一切只是朝中官员之心,而非天下百姓之意?”高宗道:“太子、越王可是与爱卿言过政事?”皇甫常伯道:“陛下圣明,太子、越王殿下欲为陛下分忧,方才与我等言论。陛下若是担心此事,何不令那不良人私下寻些民声。”高宗听此,略有欣慰道:“爱卿既是有计,那便依爱卿之计,此事烦劳爱卿速处。”皇甫常伯听罢,遂即领旨而去。
皇甫常伯得旨,连夜唤来不良帅。只见不良帅身着圆领袍衫,头顶幞头,腰系一条革带,穿得一对长靿靴。双眉成剑,双眼如铜,八尺长短身材,威风凛凛,约摸三十四五年纪。
皇甫常伯道:“封禅之事,至尊不知民意如何,故使你等体察民情,盛于至尊。”不良帅道:“封禅事罢,人人有赏,天下百姓谁人不想,至尊欲知何意?”皇甫常伯笑道:“便是大帅此番言语。”不良帅道:“下官明了。”言罢,不良帅领命而去。
不良帅出府,策马于街,飞驰片刻,便见前路有之一人,身着夜行之衣,横立于天街路中,不良帅见此,手握横刀,内力暗运。
俄而,那人转过身来,不良帅见之面容,遂即下马跪拜而迎。
此事按下,先且不表。忽有一日,天色蒙蒙而亮,洛阳城中烟雨而下,如诗如画。时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烟雨匆忙而行,似有天塌之事,神情恍惚无比,自皇城南端门而入上阳仙居殿,禀金吾卫大将军程文昱,言有急事上报高宗。程文昱听罢,即令人唤醒高宗。
高宗近日难眠,半梦半醒之间被便唤醒,醒时即宣裴居道于仙居殿进见,裴居道见之高宗即道:“臣扰禀陛下清梦,自知有罪,只今日凌晨时分,天津晓月上百姓不顾烟雨逐渐跪满,万人血书,望陛下‘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告之天下,谢成于天。金吾卫劝之不去,臣无能,斗胆请陛下移步南端门,以作处理。”高宗道:“爱卿不必自责,此种事由,你等自是难处。爱卿先点侍卫,朕片刻出发。”
遂即,高宗稍作装扮,便随裴居道移步南端门。高宗登之南端城楼,见天津晓月上正如裴居道所禀,烟雨之中,上万百姓跪满。百姓见高宗临南端门城楼上,皆言:“微臣恳请陛下前往‘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告之天下,谢成于天,佑我大唐千秋万载。”万人异口同声,响彻云霄。高宗见此,自知人心难违,若是再虑劳民伤财之心,真是逆民意而行。想至此处,高宗先前所有顾虑随之消散,即下之口喻道:“朕蒙上天之意、万民之心如此爱戴,不日定会‘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上谢成于天,下应之万民。如此,还请万民快快退去,莫在雨中淋坏了身子。”听此高宗口喻,天津晓月上万民这才逐渐散去,烟雨随之而止,云开日出。
此事作罢,高宗紫微城中升殿。高宗道:“今日天津桥上万民请愿,仙山行封禅大典,谢成于天。如此民愿,朕自当而行。各部按律自做准备。”高宗言罢,殿上文武百官人人自喜,异口同声道:“陛下圣明。”
午时,圣旨拟定,各部附名,随之而下,公示天下。诏曰:
门下
天下之本
朕自登基以来,德才甚微,未有大功,远不及秦皇汉武,近有愧于高祖太宗,唯日夜而劳,方才得此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富裕,故不敢擅行劳民伤财之举。
至麟德二年,天降祥瑞,樱月临空,喜得公主殿下,大唐上下人人而庆。
今又万民请愿,封禅谢天。朕蒙上天之意、万民之心,怎可违背,故与文武百官决议不日将于‘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祭之皇天后土、先祖神人。
着令,边远州按兵不动,以防不测;宗氏诸王定要集中洛阳随驾东行,既显亲情,亦显尊贵。朝中文武百官、侍从使节,皆行斋戒,以示虔诚。
是日,圣旨下发,礼部上下得令,随之昼夜不停,研讨礼仪制度,祭坛规模大小,形式方圆,石料品种、规格等。工部上下,开始令人撰写公文、祝祷文、封禅文等。户部上下,全国通文,巷里巷外,奔走相告。
时边远州郡,西域门关,众将领接到圣旨后纷纷按旨意增加了巡逻卫队及对外监视人员,大军则与往常一般。只某一军营大帐中,一位将军并未按旨行事,而是借旨为由放西域叛军入城,与自己帐下亲军会合,欲要另谋其事。
时将军副将正在令方才城入叛军换上大唐军装,似作大唐军人。
遂即,副将入之军营主帐,禀军营大将军道:“禀麾下,末将已令两军已会毕,皆行麾下之令。”
且说这帐中将军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头上三义冠,金圈玉钿,身披铁质明光铠,胸前背后金属圆护之,手握大唐横仪刀,上有麒麟以饰之,乃是多年之前被武后害死之王皇后远房侄子。本是姓王,只王皇后遇害后,武后便将族人改之姓“蟒”,将军易之姓名“腹虺”。
腹虺道:“此次至尊前往泰山封禅,大军按兵不动,只有禁军随行,皇城上阳宫中兵少,妖后按律不能随驾至尊前往泰山,必留在上阳宫中,我等带军入之上阳别宫,诛杀妖后,祭王皇后在天之灵,佑我大唐江山千秋万载。妖后死后,立杀叛军于洛阳。妖后死有余辜,然我等食之大唐国禄,万不可真做卖国之事,令后世子孙无颜。”
话分两头,时济州刺史府中,薛顗得了李贞消息,便向一神秘女子禀告情况。那女子只身于疏帘数尺后,不肯露之真容,只留一影,头戴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衣着百鸟羽衣裙,裙上颜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其本色,正面看是一种颜色,旁看是另一种,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神奇而不可思议。薛顗道:“启禀娘娘,陛下不日定会‘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一切尽在掌握中。”
听罢,只见那女子转过身来,风髻露鬓,淡扫娥眉眼含春,双目左青右樱,皮肤细润如温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若滴,腮边两缕发丝随风轻柔拂面,凭添几分诱人风情,不时眼眸慧黠转动,更是几多妖艳,真是美得如此无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真教是:
有女妖且丽,纤腰玉天纱。
勾唇微一笑,风流情妩媚。
此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九尾灵狐,九尾灵狐轻柔一声道:“如此,有劳薛卿。”如此倾国倾城之貌,燕语莺声之言,那薛顗哪里招架得住,即陷入迷魂,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薛顗一回过神来,即道:“娘娘说笑,杀妖后,佑我大唐千秋万载是微臣分内之事,怎敢言‘辛苦’二字。若无他事,微臣先行告退却。”薛顗说完连忙退出房屋之外,薛顗叹道:“寻这妖狐之举不知对错!”
回说昔日武后身为昭仪之时,为得后位,可谓不计手段。时安定思公主出生一月之际,王皇后按礼前来看望。王皇后见过公主,觉公主甚是可爱,便不忍逗弄起来。
待王皇后离开之后,武昭仪见四处无人,便心生一计,亲手掐死公主,然后盖上被子以作掩饰。
俄而,高宗来至,武昭仪揭开被子,见女儿已死,便失声啼哭。高宗见此连忙寻问宫女是何情况,宫女皆道:“阿奴不知,只是方才瞧见皇后殿下来过。”高宗听此勃然大怒道:“皇后杀朕爱儿,朕难做宽恕!”武昭仪见此又一旁哭泣一旁数落王皇后种种罪行,高宗听罢即金吾卫辑拿王皇后问审,王皇后解释不清,不久废为庶人,武昭仪终获后位。
然武后虽得后位,却是牺牲爱女,此后每逢午夜,便于梦中见那强袍幼女,不断追问自己为何如此,武后时常惊醒。为此武后多次前往感业寺中祈福,只求消此罪孽。如今,李令月来至,安了武后无数愧疚之心,便想随驾“仙山佛国”谢此天恩,且当真是谢此天恩。
次日清晨天宫太微城中,高宗言了此事,不曾想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文武百官闻此皆言反对,一时之间谏争如流,其中礼部尚书皇甫常伯极力谏道:“自古祭祀无女子,况乃封禅大典也。”高宗道:“如此,小公主亦是不必前往?”皇甫常伯辩解道:“公主殿下乃天降祥瑞,不可不往。”高宗又道:“小公主祥瑞,生下祥瑞之母却不能与之同往,这是何理?”皇甫常伯听此,不知作何回答,一旁刘祥道见此道:“禀陛下,皇后生下公主殿下,公主殿下自是祥瑞;只如此便要随驾封禅大典,那秦皇汉武生母岂非一同随驾才行封禅大典,前人何需定下祭祀无女焉?”高宗听罢,心生动摇,只得退朝。
退朝之后,高宗返回上阳仙居殿中,时殿中桌上摆满水果,又逢武后拿起一梨,使刀削去周围之皮,然后箝蒂放于金铨碟里。高宗见此一脸微笑,拿过金铨碟中之梨吃将起来,边吃边言朝上之事。武后道:“朝中大臣所言不错,自古祭祀无女子,何况此次乃封禅大典。陛下近日为国事操劳颇多,臣妾想为长孙先皇后尽孝之事,陛下只当一时玩笑作罢。”高宗见武后如此贤良之举,心中欣慰万分。
又有一日,高宗游于东都苑,时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陪同。
且说这裴居道,字景芝,绛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氏,因善为上虑,为高宗武后喜爱。
闲言少叙,君臣二人游将数刻,高宗见花园里蝶鸟成双飞行,便叹一句道:“媚娘之心,朕恐将负了!”丘神勋见此道:“陛下莫要太过自责。微臣倒觉得皇后殿下欲随驾泰山乃我大唐之福,只不知朝中大臣为何……”还未等裴居道道完,高宗便打断裴居道道:“爱卿此言作何解释?”裴居道道:“陛下请想,封禅大典一为祭拜天帝,二为祭拜大唐先祖,三为祭拜先皇皇后,皇后殿下封禅大典欲为长孙先皇后尽孝,天下之无不言我大唐孝道也。”裴居道一番言语,句句直击高宗心坎,似久旱甘霖一般,令高宗喜悦非常。
事罢,裴居道禀于武后道:“禀皇后殿下,殿下予微臣之事,微臣已处完毕。”武后道:“如此,有劳爱卿。”裴居道道:“微臣自幼家贫,若无皇后殿下赏识,早已饿死街头。皇后殿下之令,微臣定当万死不辞。”武后道:“爱卿国之栋梁,怎可轻言生死。”裴居道道:“皇后殿下教训极是,微臣知过,定当改之。”说罢,裴居道退居仙居殿外,巡视皇宫而去。
次日,高宗将裴居道之言告之朝中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为之打动,再无一人多言武后随之封禅大典有何不妥,皆言武后孝顺也。
是年十月,各部准备完毕,高宗便亲率宗室诸王、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领内外命妇,前往泰山封禅。启程前,又一奸细放之飞鸽传书,飞鸽飞至腹虺手上,腹虺打开书信,上面写道:
武后已离上阳宫阙,随陛下去之仙山佛国。
于是,腹虺临时变计,亦是启程前往泰山,途中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