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幸会阖闾
杨朱引兵回营,楚军上下俱是兴奋,竟然杀败了吴国人,这是多年来少有的事情了,虽有伤亡,可也难掩扬眉吐气之感。
杨朱见天色已晚,唤过辛犊子孟孙氏兄弟,商议下一步的对策。最后,杨朱命楚军明日拔营前进,以迎吴军。
翌日,晨曦微露,天要放晴。杨朱催动楚军,一路向清发方向而来。晌午宿营,闻报吴军再至,杨朱整军列阵,以待吴王阖闾。楚军仗着昨日获胜,士气高涨。
吴军也变得谨慎了,不敢前欺,规规矩矩的与楚军对面列阵。
阖闾驱车而出,遣人传言楚军:“请将楚军者出阵,阖闾幸会!”
杨朱驱车近前,对阖闾拱手:
“杨朱有幸谒见大王,戎装在身,唯以军礼邀大王,甚为惭愧!”
阖闾直身,仔细地扫视杨朱,他是个精明的人,听出杨朱话里有话,却与杨朱闲话,问其身世,杨朱具实以告。
阖闾谓杨朱:“汝非楚人,何必为楚人将兵,归我,我将封汝田爵。楚君无道,不能用其臣,现伍子胥即在军中,汝当知其遭遇。”
杨朱回阖闾:“谢大王赏识,但楚国百姓无辜遭兵,不知道大王心中是何感想?杨朱虽卑,敢请大王弭兵和楚,北尊周室,以安天下,如此,贤名必传于后世也!”
阖闾闻言大笑,手指杨朱而言:
“北尊周室?楚国常欺压小邦,周王有何作为?我正是虑及楚国百姓,所以来诛伐其君,汝应当明我心志。”
杨朱亦大笑而言,以手指身后:
“大王言及楚国百姓,吾身后既是,大王欲杀之,欲活之?”
阖闾说话也干脆:“弃兵!我当活之!”
杨朱赶忙将佩剑解下弃于车中,向阖闾作揖:“尊大王言,今日解兵,明日再战。”
阖闾一时无言,端详着杨朱由口中挤出一个字来:“诺!”
吴王才要回车,后面一人急急驱车而上,阻止吴王:“王不可收兵,汉水在即,郢都将破,只恐楚王南遁,不易抓获呢!”其人正是伍子胥。
阖闾回言:“我即出言,不可无信。明日再战,必破楚军!”
明日,吴军不待天亮即炊,士卒饱食后,出兵向楚军而来,列阵以待。
楚军后至,见吴军乃列阵,双方对峙。
吴军击鼓而进,楚军并不迎击,只向后退去,待吴军力尽喘息之机,再结阵以待。吴军再集结,鸣鼓而进,楚军再退。
如是者三,吴军有了前一天的教训,惟恐再遇伏兵,竟然不敢发力,逡巡而进,楚军所受的压迫渐渐减轻。
杨朱举目而望,应是午时了,勒住楚军,不再退却。吴军虽然谨慎,但也急于求战,步步进逼,双方兵锋终于接刃。
不多时,只听得吴军阵后突然骚动不已,一路人马从后面向吴军杀来,吴军前后接应,难以从容应对,阵脚大乱。楚军得势,再不相让,奋勇杀入吴军中,东突西荡。
原来杨朱得侦卒情报,左司马戌已引军回来,奔雍噬,守汉水,杨朱算定时机,以退为进,诱吴军跟进,伺机返攻。
两军混战,阖闾大怒,亲自操戈,迎刃而上,在阵中四处寻找杨朱的影子,欲亲斩杨朱以解心头之恨。
杨朱在阵中,一边督战,一边寻左司马戌,他并不认得,遣贴身侍卫有认得左司马戌之人,急寻其人相见。
左司马来到面前,一身征尘,衣甲不整,与右司马杨朱相见。杨朱略一见礼,急问:“为何不见吴国军师孙武子!”
左司马戌大声而回:“他在我身后,应该就快到了。”杨朱闻言,大惊失色,谓左司马:“休矣!武子至,事不竟。”
原来左司马戌与令尹囊瓦分兵而去,欲毁坏吴军舟船,断其后路,再与囊瓦合击吴军前后。而囊瓦贪功冒进,被吴军轻易击溃。阖闾得知楚军分路而进,只恐都城有失,命其弟夫概与孙武回师救援,稳固后方。而左司马戌行至半路,闻囊瓦大败,急忙回师,以免归路被断绝,至于雍噬,闻吴军受阻于此地,遂直袭吴军。
同样,孙武也于半路感觉到不对,急忙掉头而还,一路撵着楚军而来。雍噬遂成楚吴两军决战之地。
孙武回师而至,见两军大战,急与夫概商议,劝夫概不必掠阵,马上绕过战场,直接断楚军的后路,烧其粮草营寨,必见大功。夫概闻言,分师而去。
杨朱急命孟孙阳孟孙卓兄弟二人,领兵急归,以保退路无碍。二人受命而去。
此时双方杀得兴起,各不相让,成死战之势。杨朱再与左司马戌相商,不必恋战,应该马上退出战场。楚军遂鸣金欲退,吴军则击鼓而进,咬着不放,楚军且战且退,由左司马戌亲自断后,左右拦截,力战吴军。
孙武于阵中早寻着阖闾,楚军的虚实瞒不过他的,只挥动吴军贾勇而进,无须顾忌。阖闾得了孙武的指点,再无犹豫,下令军中:生得杨朱者,裂楚国之土分之。获死杨朱者,赏千金,赐楚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