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一变人事改,何照深宫?
话说二十年后,时至麟德二年(665年)八月十五,正是人间中秋佳节,此夜东都洛阳万家灯火通明,窗户不闭,侍女金盘脍之鲤鱼,画阁朱楼歌舞升起,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回见洛阳河水,自西向东,流水潺潺,河水之上,设有三桥,其北曰黄道,其南曰星津,其中曰天津,三桥合称天津晓月;天津晓月北应皇城南端门,南接定鼎门大街,上有四角亭栏柱,远处眺望,尽显盛世繁华,可谓: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不时,天津桥畔便是万国帆停,良人勒马不动,行人驻足不前,皆是举头望向夜空;夜空之中,那轮明月大小倒是与往常一般,只颜色正变为樱色。不时,明月变为樱色,恰好悬于夜空之中,天津晓月之左,上阳宫阙之上。时樱色微光洒满东都洛阳。真教是:
举首月圆挂天幕,俯首樱色动波中。
今夜夜空见此月,何人不起见月情。
只如此良辰美景,好生秀美,然上阳宫中,却无人欣赏,只因武后正在临盆。
遂即,仙居殿内,伴随一声啼哭,一名女婴呱呱落地,来到人间。只见那女婴小脸樱红,与天上樱月颇有几分相似。高宗连忙抱过女婴,女婴便朝自己微笑起来,先前啼哭之声一扫而过,联想今夜之星象,高宗自己觉此女不凡,不敢擅自起名,于是派使者连夜请国师入宫,寻问其名。
时洛阳城外,北邙山上翠云峰间,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上有青砖庙观一座,紧凑幽静,名曰——无极观,现任大唐国师正于此清修。无极观中望下洛阳城,可谓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只今夜国师亦是举头望那一轮樱月,无心他景。
国师捊捊白须自言自语道:“既已来之,何必令那明月换了颜色?也罢,你既与贫道有缘,贫道这就前去迎你一番。”遂即,宫中使者持高宗口谕到了观中,国师行礼接了口谕,遂驭神行之术,阳神一念,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和光同尘,便将国师与使者二人送入上阳宫中。
仙居殿内左右金吾卫见有紫气东来,随即唐横仪刀出鞘,弓弩上箭,只待高宗一声令下。
俄而,紫气散去,现之国师与使者二人,高宗见是国师,即挥手退了剑拔弩张之左右金吾卫,向国师行礼道:“媚娘今夜为朕诞下一女,恰逢夜空高挂樱月,朕觉此女必定不凡,不敢擅自命名,故特请国师入宫为爱女赐之一名。”国师随之贺道:“臣恭贺陛下喜得爱女。”国师转念又道:“今夜公主殿下临世,明月现此未有之樱色,那便唤作令月,令明月换一色变。”高宗听之赞道:“甚好,甚好。”随之后转向女婴轻言道:“如此便与你叫作李令月。”
一个月后,正是洛阳城中景色怡人之时;城内云物开之千里,天宫琉璃映之辉煌。远远望去,见那宫中侍女忙前忙后,像是将有喜事一般。
俄而,天宫城门无论大小,宫女皆在右侧悬挂佩巾一块。佩巾通体红色,上绣金丝飞鸟。佩巾方才悬挂完毕,高宗便率宗室群臣入之太庙内,向李唐先祖念之告文。告文曰:
伏以
低头焚香,起头拜请。
一来拜请:本厅长生后土、福德尊神、门神护卫、天界仙师,众位神祗,请来降临。
再来拜请:陇西堂上开基始祖考太上老君,请来降临。
三来拜请:文彬世祖李公老大人,梁氏老孺人,请来降临。
今于麟德二年中秋良辰,阳上子孙武氏媚娘生下季女,弄瓦取名令月满月之期,虔备酒礼
裔孙前来拜请,一请承当;二请,二请承当;三请,三请三召。
在天者腾云驾雾,在地者推车驾马,在水者摇船划浆,宫宫需到殿殿通文,迎着香烟到于厅堂座位,一来到左,二来领受,三来开壶、斟酒、酌酒。
众位神祗公太娭太低头食酒起头盖宝,盖宝子孙家下弄瓦满月之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富贵,虔备金纸银钱一大份,红火交化,共烧各领,烧纸焚香。
纸钱脚下,重重盖宝,盖宝保佑裔孙家下:年年添丁弄瓦,月月平安,富贵万年。
小小酒宴不敢久留,进来奉送:天神归天、地神归地、有仙宫者归仙宫、无仙宫者归本位、各归各宫各归本位。
不敢奉送陇西堂上开基始祖考太上老君,历代一脉宗支,退转金炉镇守暮年,香烟伏维,但恩谨当降福,贺喜。
随之,告文念完,高宗又率宗室群臣退出太庙,入之紫微乾元殿。原是,今日乃李令月满月之期,按礼,得予李令月行满月之礼。
时后殿之中,乳母张夫人正为李令月轻穿罗衣。罗衣穿上,张夫人便抱李令月交由荣国夫人杨姥姥手上,再由杨姥姥抱入前殿,最后交于武后怀抱。途中随行之左越王李贞、随行之右宫女晴儿,乳母张夫人最前领路。
行至前殿,武后接过李令月,宫女晴儿便递上提前所备玉佩一块,交由高宗手中,高宗为李令月戴上玉佩,越王李贞见此道:“令月嘉辰,宗室群臣共贺。”话音刚落,宗室诸王排队上前,越王李贞逐一介绍,之后太子李弘携文武百官一一上前,李贞亦是逐一介绍。
且说这李贞乃是太宗皇帝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擅长骑射,爱好文史。贞观年间,先后治理安、徐、扬、相等州有功,封为越王。
闲话少叙,宗室群臣介绍完毕,越王李贞又从武后手中抱过李令月,走出乾元殿外,指教李令月认识天地四方,然后回到殿中,交回武后怀抱,最后宗室群臣再上贺礼,礼有沉香山子、如意丝绸、笔墨纸砚等。贺礼送完,工部尚书阎立本亲做贺诗曰:
嘉辰令月美,仙阶柏树荣。
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
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
高宗听完贺诗,龙颜大悦,赞道:“妙,妙,妙不可言,世人只知阎爱卿画技精湛,今日之后阎爱卿之诗亦将传遍天下。”宗室群臣亦是拍手叫绝,阎立本即道:“臣惶恐,蒙陛下、诸王及各位同僚谬赞。”
回说这阎立本,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氏,乃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武德年间,任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656年),出任将作大匠,迁工部尚书。
礼毕,宗室群臣入之宴席,武后抱之李令月,领乳母张夫人、宫女晴儿二人离开乾元殿,返回上阳仙居殿。
遂即,高宗令宫中伶人起舞,宗室群臣共饮美酒,君臣喜乐非常,群臣见高宗龙颜圣悦,纷纷欲借机进谏高宗前往泰山行封禅大典,礼部尚书皇甫常伯谏言道:“自陛下登基后,贤仁圣明,天下归心,后宫祥和,群臣推心,百姓阜安;王土东起高丽,西临咸海,北包小海(贝加尔湖),南至横山,可谓地大物博,钱粮富裕,文风昌盛。前月中秋,天降祥瑞,樱月于空,陛下喜得公主。天佑我大唐,今再进谏,望陛下‘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告之天下,谢成于天。”
刑部尚书刘祥道一看自己心思竟被好友皇甫常伯捷足先登,心里暗自较劲,自己不能落于后风,于是立马附言道:“禀陛下,连年以来,刑部所判百姓中所获死所刑者不过数十人,今年更是无一人所获一死,偷盗纠纷,多年未闻;上天见我大唐如此大同,赐之祥瑞,陛下喜得令月公主。臣同意礼部尚书之言,望陛下‘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告之天下,谢成于天。”
眼看礼部与刑部先回进谏,大理寺卿裴行检难免有些心急,亦附言道:“大理寺中亦无皇室群臣被判,如今皆是日日无案。故臣同意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之言,望陛下‘仙山佛国’,行封禅大典,告之天下,谢成于天。”
一连下来,朝中大臣皆是谏言行封禅之事,反使高宗犯了困难,高宗心知此乃朝中群臣想要进升。
宴会结束,群臣散去,高宗问之李贞道:“王兄有何见解?”李贞道:“回陛下,今日之事群臣之心甚明,封禅之事恐免之不过。”高宗道:“朕何尝不知,只封禅终是劳民伤财之举。”李贞又道:“天子为天下人之天子,若天下人心如此,陛下又有何不应之理由。”高宗不定,又询李弘道:“弘儿意下几何?”李弘道:“阿耶为难之处,弘儿能解一二。王叔之言确也如此,只朝中群臣封禅之虽定,却不知天下百姓心中所想,此困惑不解之处。”
且说这李弘,乃高宗皇帝第五子,武后长子,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册立为皇太子。
李弘立为储君后,深得高宗与武后二人宠爱、重视。高宗时常于侍臣称赞道:“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礼节甚符,从不曾有之过失。”
李弘爱学。龙朔元年(661年),李弘便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五百篇文,编集成之《瑶山玉彩》。高宗听闻此事,特赐李弘绢帛三万段。
闲言不叙,高宗一番所问无果,便道:“今日天色甚晚,王兄、弘儿必然已累,都且各休息而去。”二人听罢,礼毕各回。
李贞、李弘二人走后,高宗亦回寝。只见高宗走过宜辉门,行至上阳宫。随之便见上阳别宫阙,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标图,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亭台楼阁,飞檐微翘,流水潺潺,绿草如茵,柳叶诗林,一步一景,虽已是九月之秋,宫中花木却宛如春日,更有洛河涧水环绕。真教是: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时仙居殿外,高宗一脸惆怅,九天美景,无心顾及,园林香径独自徘徊,徘徊数遍之后,高宗方才进殿。一入殿内,高宗先前一脸惆怅瞬间便无,化作满脸欢喜模样。
殿中,武后刚哄那满月李令月睡去,见高宗强颜满脸欢喜模样,便知其所以然,问道:“陛下又为何事烦恼?”高宗道:“怎会有事,媚娘言笑。”武后道:“多年夫妻同床共枕,陛下心思我怎会不知一二。”高宗道:“朕还是瞒不过媚娘慧眼啊。”武后道:“陛下说笑了,夫妻之间,自是心意相通,不知朝中群臣是否又劝陛下行封禅之事?”高宗回道:“媚娘深知朕意,自我大唐开国以来,高祖与太宗无不想泰山封禅,然此举太耗钱财,先皇爱民,最终放弃打算。朕又何尝不想了了先皇夙愿,只始皇封禅,二世而亡;汉帝封禅,伤钱财无数,媚娘可解朕虑?”
武后安解道:“自是先皇夙愿,陛下理当完成。始皇封禅,二世而亡,只因暴政;汉帝封禅,伤钱财无数,那是国库钱粮不富,而今大唐疆域辽阔,百姓安居,钱粮富裕,自是与昔日不同,群臣进谏想祭拜天地,百姓也想祭拜先祖。上月,月儿出生,夜空现樱月祥瑞,大唐上下人人欢喜,封禅之心,更甚从前,陛下若再推迟,恐会逆了民心。”武后一番言语,安了高宗些许犹豫不决之心,望了望爱女,夜深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