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重读西游
书名:红酒庄 作者:胡萝卜加大蒜 本章字数:3421字 发布时间:2021-07-26

第三辑【葡萄】19、重读西游


四大名著洋洋洒洒千万言,林林总总面面观,可管窥世界,可反思人生,千形万象,见仁见智,读之不完,道之不尽。

了解政 治,阅读水浒:

抗争,妥协,抗争……逼迫,翻盘,逼迫……一部部秘史的明鉴。

学习融资,阅读三国:

走南北,闯东西,离不开一个权与利字;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一个道与义字。

研究社会,阅读红楼:

色乎?空乎?不阅遍风 流又怎知世事,不解痴味又怎洗尽铅华?

感悟自我,阅读西游:

心猿隐退,意马遁形,师徒脚色,五位合一,正道沧桑,行者无疆。

四大名著真是悠久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取长补短,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是个整体。无论阅读哪一部,若果没有其它三部的传承,都得不到真正的彻悟。正如只盯着名著而不关心时文的人,融不入真正的生活。正如只读书不做事的人,心郁郁不知所谓,不如无书。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注意没有说不读西游),正是人们对精嗜而不博览的人的劝诫。若没有广博的阅览、阅历,而深究一味,就成了所谓三国乱思、西厢乱行、红楼诲淫、水浒诲盗,执迷不悟、走火入魔,就没有良好的免疫力、抵抗力,容易受到副作用的毒害了。

——老和尚和小和尚过河,遇一小姑娘也要过河。老和尚把小姑娘背过河,算是发了一场慈悲心。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后,小和尚忍不住要说了:“师父呀,你怎么可以亲近女色,去背小姑娘?”老和尚面不改色不慌不忙答曰:“我早已把她放下,你却放不下。”

——很多深究一味的人,自以为看破,因而玩世不恭、放浪形骸,或者引遁规避、郁郁而终。“生又何欢,死又何惧”?自以为生死皆看破,为什么却没有佛家的“释怀”、道家的“自在”、儒家的“勇敢”?

叩问心灵,当我们感到烦闷、委屈、空虚、无聊至极的时候,我们是否以中毒的心灵,无限扩大了本来虚无飘渺的心魔,却错过了、忽略了真、善、美在本心的盘桓?

重读西游!

无意演绎,无意折射,重读原著,独处自品:

1、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咸宜的读物、是四大名著里唯一的主人翁“修成正果”的作品。人生无论走到哪一步,都,还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人说:“西游记的一些章节是勉强拼凑上去的,为了九九八十一的数字,重复炒作了一些类的情节。”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要在同一个坎上摔两次,可是多少人在同一个小问题、小障碍上,就是不注意不在乎,老是迈不过去,屡次摔倒!更有甚者,江山易变本性难移,有的人在一个问题上一辈子都过不了、一辈子都吃它的亏还是不悔改,如“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欲望、如“隐瞒私吞占便宜”的贪念。仅仅是八戒,就做了最好的注解。心结未解、疑惑未决,人生又怎么能得到升华呢?

——五位一体的组合,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很多嘴脸,西游记里的人、物、神、仙、妖、魔、鬼、怪,法术、道具、环境,多有象征意义。我们不妨把它当作是一面镜子,照照身上的尘埃。

2、

有人说:“那我问你,猪八戒不是怕苦吗,为什么还要去取经?”

——孙悟空不是老爱打他嘛,他哪里敢说不去,最多也就背后发发牢骚而已。

孙悟空呢?

——孙悟空是好几次挥袖而去的家伙,最后还是老老实实上西天取经,是因为菩萨、神佛约束他,猪八戒也一样。劳动改造,强制执行。

3、

对吗?

——不全对。整个任务分两半段,前半段是强制执行劳动改造没错,后半段就不同了,如果退出任务,诸神之神是没说再要怎么惩罚的,唐师父也不再使用强制手段强留,完全是靠自觉,其实没什么束缚了。

对吗?

——不全对。那是因为他们产生了感情。猪八戒说过很多抱怨话,但他懒得去想,也懒得离开,得过且过、忙里偷闲、精吃奸懒。孙悟空就不但说过,而且还出走过,还紧皱眉头想过——上了西天取了经,不过是受封多几个仙号、受赐多几般变化而已,把上西天取经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潜心修炼也会有提高,半途而废一走了之反倒更加逍遥自在;在遭到误会受到委屈又说不清辩不明的时候一气之下走了,后来师弟求他回去救师父,他在师弟面前发泄了火之后,终是放心不下,飞赴现场,解救了师父,最后一直护送到西天;在大话西游的演绎中,唐僧甚至发出onlyyou的感慨。在这个团队中,唐僧是核心人物,唐僧一定要取得救苦救难、经世致用的真经的执著精神和坚定自律的精神感动了他们,使他们心甘情愿继续追随唐僧。我认为这就是真挚的情感在起作用。

对吗?

——不全对。这件事情并没有交待“为什么要去取经”,只不过告诉我们什么是忠和义。当然,忠义、慈悲、宽容……都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佛法所弘扬的精神。佛、道、儒文化,从来都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但是,师徒情谊是这个取经团队内部的事情,上西天取经是这个团队向外进取的目标。师徒感情好,并不能说明取经就是对的,师徒感情好,孙悟空完全可以把大家接到花果山去享福嘛。

对吗?

——不全对。人总要有目标。唐、孙、猪、沙、龙,都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上西天,如果没有这个目标,他们终究会无所适从。上西天被称为是天降大任,意味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如果半途而废,即使孙悟空回到花果山、龙太子回到东海,舒舒服服享受也终究是没有滋味的。

对吗?

——不全对。上西天跟取经不是同一个概念,苦劳不等于功劳、目标与价值不能划等号。

为什么要取经呢?

4、

三徒一马的任务是保护、协助唐僧上西天,这是上天给他们将攻补过的唯一机会,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他们一开始也是抱着敷衍执行任务的态度。他们作出承诺,期望值是:孙悟空重获自由,猪、沙重做天官,龙太子死罪可免。在这里,有观音姐姐对他们的约束警戒。

但是,在大约走过了一半路程后,在诸神看来,他们其实已经将功补过,可以来去自由的了。当孙悟空被师父错怪之后跑回花果山,也没有哪位神去威胁他非回到唐僧身边不可;猪、沙只要不再想去做什么天官,凭着一身本领,也大可活得很潇洒;至于龙马,文中交待,也已经能恢复原形,可以回龙宫做太子。

——半途之后,连诸神也是抱着试试看看的看法,看看这个队伍是不是能跑完全程。西游记对要取的大乘经没有过多的描述,也许,这个“全程”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做、所处,就蕴涵着大乘经的真义吧,能不能取到真经,就看这个团队能不能跑完全程了。与其说神在考验人,不如说是人在考验自己。

强大的精神力、脆弱的肉体——唐僧。金蝉子千世万劫修炼成佛,却因一个小错误打回凡尘,从零开始历劫渡难,正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凡体肉身上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坎坷艰险,妖魔怪兽出没不穷,随时可能丧失性命万劫不复,何等脆弱,却要坚强活下去、走过去!

5、

考验吗?挑战吗?

——这样说唐僧也许可以,但是未免把猪八戒、孙悟空说得太伟大了。孙猴子论能耐最大,但是矛盾心理最明显。他学艺的时候有点缺陷没学全,有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打打闹闹要做齐天大圣,没名没利就愤愤不平打退堂鼓,总想捞点好处补补自身的不足,你看他每次找神仙菩萨帮忙都想占点小便宜、藏点法宝什么的。

是吗?

——虽然这个任务对孙悟空而言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但也是一种考验。尽管他很不想慢慢腾腾地跟着唐僧走,但还是坚持了,战胜自己,坚持就是胜利,这就是一种伟大的考验。更别说猪八戒了,坚持下去,修成正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毛泽 东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 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同样的:“一个人有点热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振作,不消沉,一贯的热情对待他人,一贯的热情对待自己,一贯的热情对待生活,意志坚强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6、

真正的BOSS或许是如来佛祖。佛祖召集诸神开会讲到,哀民生之多艰,有人上下求索而不得,所以决定把救苦救难、经世致用的大乘经传诸于世。

但相赠奉上,又恐怕世俗屑小之人不珍视,所以请观世音菩萨去看看人们是否希望得到真理、是否有人不辞辛劳追求真理,如果是,才指明方向教人们追求。

从佛祖的佛言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从观世音菩萨观察的世情我们印证了这个答案:

一、民生确实多艰,世人需要解脱厄难的真理,但是目前还很落后,世人已知的知识实属小乘;

二、不管多苦多难,都有人坚强勇敢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更好地生活的道路,有大乘的真理的方向,必然有人去追求、探索;

三、正是这种积极求知、向上的精神,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的求知欲,人们追求探索进步的属性,也许才是为什么要取经的原因所在。

西游记借助特殊的人物造型,记叙了追求探索的一段艰难历程,揭示了社会文明必然发展进步的规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红酒庄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