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也。”(尔雅)“首,頭也。”(广韵)“頭,首也。”(说文)于这循环的中央处,是我们的颅脑。
甲金文之元字,人之躯上有一圆物。那物若得具形,则似首字:“圆盘侧望,长发眼目,或鬊冠自挺。”(暨水古字考)“自,鼻也。”(说文)眼鼻处在,又以骷髅为基岩,其义于是昭然,并因此又得了许多新的意思。“元、首皆有始意。”(广韵新校)“元首为人之先,故衍作先初之义。”(广雅别释)元字抽象极早,而首字于先秦皆风行,往后则为頭所取代。頭较之元、首,距形貌上的血肉髅颅愈发遥远1,原始于是曼曼而去,而生出这不染腥血不露骨象的頭。
字的古意虽淡,在却是仍在的。无人会讲頭级,砍头与斩首也都常用。久山方言里,脑袋又称元顶;《素正校注》里,元玉即是頭首,即是元邑。残酷的、竞争的风气,融进了文明的肉身里,成就着一切使用这语言、体会这代称的体貌及魂魄。
肉身的活着,以表达为体现。言、行及思想,总由某种物质承载与阐释。
“其又乎雨。”(佚古文集)“又,右手也。”(说文简释)“艮为手。”(易传)“艮既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周易正义)
以手之行举,诠首之思绪,这便是一种表达生命与经历的逻辑。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首缘何与手同音呢?2于此疑问,倒有一西河故事可讲。
“白方有十四部……一曰‘工並’,以手为图腾。是族匠工兴盛,以陶、冶、筑、织为本事。”(白狄国志)
传说工並部居广湖3、鼎木,为白方诸族落提供器械。广湖一带有数处先秦手工业、矿业聚落遗存,或与工並故事有关。“(工並)部敬手,以手为人物元始。故初有除夕‘手逐’典仪。”(白狄国志)手逐之日,部民齐聚,人们各自选观其余部民的手。成年男子中手至巧俊者,可为族王、族将,成年女子中手至纤变者,可为族后、族巫,即便是族中将王巫后,其手若有衰老、病疾、异相以至于不便行为、不够美观的情形,皆将受减衣缩食、流逐山泽的刑罚。工並以此追新逐旧,维系其部于白方世界的威望。
“然人皆有老弱病残之时。此俗浚甚,民多不满。”(白狄国志)有一手至纤变的巫女淍,深知这旧俗的弊端,但也知晓,工並人只有从事手工,才能于白方立足。“巫淍召聚,重释‘手’形,曰:‘手亦首,一气理。手丽者㸚,首广者爌。’”于是,旧时只能被放逐自灭的手工不济者,在巫淍的改革后,便以頭首为工並部效力。
但这并非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然一族必有灵思不至、手行不便者。如是则弃,虽禽兽而不为。”(白狄国志)
《白狄国志》,时起先秦,至于开元。作者徐楯,两宋之交的西河人。“宋政如水火交漆。水湮山河黎庶,火焚六时气运。”(邑逢录)徐楯早中进士,以“好争名”名世,新党当政斥骂新党,旧党弄权便骂旧党,起落不定。但随着年岁与经历渐长,“渐之民风之残苦,非骄虚妄辩,所能救之。”靖康时拜璜州知州,率部守璜州三年,金兵不能克,三年后因势单力薄,周邻要塞皆沦陷,民多饥色,终率部投降,但在开城前自缢而死,将士、僚属、百姓多随之赴难。
“不弃一人,固为虚言。然不此为,则何谈明明德而济世。”(邑逢录)
何况,没有智慧与双手,“制造”便是不可为的么?“世上任何一种力量,都可以有所依凭,因为一切事中都可催诞出真正的力量。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反抗无因)
“足,人之足也。在下。”(说文)“实地是踏,空时而度,皆足行也。”(雪余字画)
“无论有没有能行动的两足,只要道路在,人在,行径便在,历往便在。过去与未来本身既在,而如此说来,当下也更是常在。”(光明透顶)
“人生实难,愿其弗与。而世道邈悠,天地长久。蹉跎浮寄,朝露促促,但策足摇首,牵手斗杯,亦可称快也。”(古诗杂藻)
人的头颅,人的手足,人们的头颅,人们的手足。携手同行,安足静思,这是梦想,亦能是现实。
作于癸巳丙辰。
注释:
1、原注:亦有豆页皆象形符之说,但两颅并列,与其说是拟访原始,倒不如看成是一种礼祭的仪式,一种崇神的守矩。
2、首手同音,自中古便是(参考《广韵》,两字皆收于书九切,且该反切下有三字皆为首)。对此问题,郑张尚芳先生的意见可作一说。郑张先生以为,汉后首多改头的一个直接原因便是中古汉语中两主要身体词同音。然而,很难想象上古阶段,这样两个主要的基础词汇会是同音。他进一步认为,上古时,首与道谐声,手则谐杻,与丑同源,故声符或同。至汉,各h-冠声母渐混同,便出现了混音现象(详见郑张尚芳《上古音系》p.126—p.127) 。
3、即今白陵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