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所有故事、人物、事件、地名等均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一部:开基立业
第一章:紧急逃离
第二章:夺取新据点
第三章:血战宁光岛前后
第四章:三年恢复
第五章:有了根据地
第六章:机会与挑战
第七章:血战狄羯
第八章:闽浙艰难
第九章:返回与恢复(一)
第十章:返回与恢复(二)
第十一章:返回与恢复(三)
第十二章:闽浙艰难
第二部:恢复求存
第十二章:宁静与发展(一)
第十三章:宁静与发展(二)
第十四章:宁静与发展(三)
第十五章:征伐土人安后方
第十六章:迅速发展
第十七章:立威海外
第十八章:叛乱及善后
第十九章:子女婚姻
第二十章:外放子女
第二十一章:历练之旅
第二十二章:整肃
第二十三章:剿抚并用
第二十四章:悲壮的远征
第二十五章:宁西大战
第三部:稳定求安
第二十六章:思索与恢复
第二十七章:执意南下
第二十八章:妻儿争权
第二十九章:宁静岁月与老去
第三十章:思念与悲伤
第三十一章:再度艰难的抉择
第三十二章:解围会安府
第三十三章:和战之间
第三十四章:平稳的时光
第三十五章:卸任交权
第三十六章:考试晚辈
第三十七章:远行时光
第三十八章:诸事不顺
第三十九章:醉心繁华
第四十章:塑造下一代
第四十一章:思岭战火
第四十二章:悲伤中前行
第四十三章:赈济带来的惊喜
第四十四章:明确继承
第四十五章:怀远时光
第四十六章:提前返回
第四十七章:平静的洗牌
第四部:乱中求静
第四十八章:和睦为上
第四十九章:昌宁保卫战
第五十章:宁绍府之行
第五十一章:古稀之后
第五十二章:防御为主
第五十三章:保境安民
第五十四章:东林大征讨
第五十五章:相位落定
第五十六章:闲散时光
第五十七章:北移之争
第五部:偏安待变
第五十八章:失败的联合
第五十九章:安于现状
第六十章:自立为王
第六十一章:突然去世的晋王
第六十二章:大位落定
第六十三章:新登大位
第六十四章:不一样的联姻
第六十五章:新的时代开启
第六十六章:买马之行
第六十七章:侨置昌宁
第六十八章:镇之以静
第六部:拓宇南洋
第六十九章:决裂洛那卡
第七十章:思岭—三群屿—洛那卡作战
第七十一章:经营新天地(上)
第七十二章:经营新天地(中)
第七十三章:经营新天地(下)
第七十四章:一切为了南方
第七部:内部为上
第七十五章:悲伤中前进
第七十六章:祖母的寿辰
第七十七章:暗组商号
第七十八章:传位初定
第七十九章:新方略大变革
第八十章:无尽的伤感与前行
第八十一章:革新整顿
第八十二章:惊险的南方之旅
第八十三章:大族间的争斗
第八十四章:婚姻背后的事儿
第八十五章:退隐的前夕
第八十六章:女主人之争的背后
第八部:步步为营
第八十七章:反败为胜在宁西
第八十八章:南方获大胜
第八十九章:艰难的名利两收
第九十章:新开始与新矛盾
第九十一章:武国岁月
第九十二章:重返海山洲
第九十三章:初掌大权
第九十四章:不是立威的立威
第九十五章:洛那卡献地
第九十六章:勤政谨慎
第九十七章:处变不惊
第九十八章:励精图治
第九部:务实进取
第九十九章:不听话的长子
第一百章:西海国的灭亡
第一百零一章:五千里逃亡
第一百零二章:在温暖的家
第一百零三章:贺寿及相位之争
第一百零四章:岚山反击战
第一百零五章:忍耐蛰伏
第一百零六章:务实与谨慎
第一百零七章:向内陆渗透
第一百零八章:和平下的时光(一)
第一百零九章:和平下的时光(二)
第一百一十章:平乱南洋
第一百一十一章:二百年是个大日子
第一百一十二章:转折的三年
第一百一十三章:乐东国之行
第十部:新南向的征程
第一百一十四章:承平岁月
第一百一十五章:新南向国策
第一百一十六章:拿麻逸国开刀
第一百一十七章:积蓄恢复
第一百一十八章:设立都护府
第一百一十九章:和亲就是政治
第一百二十章:拥立之争
第一百二十一章:不流血政变
第一百二十二章:土地大清丈
第一百二十三章:整军经武
第一百二十四章:坚决强硬对外
第一百二十五章:惩罚蒲端国
第十一部:承平时代
第一百二十六章:家事也不简单
第一百二十七章:内事厅的能耐
第一百二十八章:保宁行省之设
第一百二十九章:融洽的时光
第一百三十章:黄雀在后
第一百三十一章:平静不容易
第一百三十二章:从内陆撤出
第一百三十三章:以谁为师
第一百三十四章:两派的争夺
第一百三十五章:永晋府大整顿(一)
第一百三十六章:永晋府大整顿(二)
第十二部:机遇与挑战
第一百三十七章:与西巴斯鹰国的冲突
第一百三十八章:晋西两国盟约
第一百三十九章:等距离平衡
第一百四十章:出使西巴斯鹰国(一)
第一百四十一章:出使西巴斯鹰国(二)
第一百四十二章:强化、西化、变革(一)
第一百四十三章:强化、西化、变革(二)
第十三部:走向鼎盛
第一百四十四章:示弱与谦恭
第一百四十五章:南洋之行
第一百四十六章:返回之后
第一百四十七章:前线的生活
第一百四十八章:收复三山攻占两县
第一百四十九章:养寇自重
第一百五十章:时战时和终妥协
第十四部:盛衰无常
第一百五十一章:休养生息(一)
第一百五十二章:休养生息(二)
第一百五十三章:保卫兴京府
第一百五十四章:带着遗憾离去
第一百五十五章:动荡与平定
第十五部:恢复与中兴
第一百五十六章:训政—摄政—听政(一)
第一百五十七章:训政—摄政—听政(二)
第一百五十八章:时不我待(一)
第一百五十九章:时不我待(二)
第一百六十章:时不我待(三)
第一百六十一章:波动中的前行(一)
第一百六十二章:波动中的前行(二)
第一百六十三章:波动中的前行(三)
第一百六十四章:波动中的前行(四)
第一百六十五章:波动中的前行(五)
第一百六十六章:波动中的前行(六)
第十六部:向何处去?
第一百六十七章:御夷引发的大案
第一百六十八章:内陆之行
第一百六十九章:平静时光(一)
第一百七十章:平静时光(二)
第一百七十一章:平静时光(三)
第一百七十二章:携民南下
第一百七十三章:迷恋张皇后
第一百七十四章:两头下注
第一百七十五章:燕朝之行
第十七部:守卫疆土
第一百七十六章:减租兴农
第一百七十七章:惨烈的前沿保卫战(一)
第一百七十八章:惨烈的前沿保卫战(二)
第一百七十九章:空前的困局
第一百八十章:以攻为守
第一百八十一章:坚守待变
第一百八十二章:专心内政
第十八部:转危为安
第一百八十三章:举兵西进
第一百八十四章:兵败东归
第一百八十五章:南洋磨砺
第一百八十六章:空前危机
第一百八十七章:力挽狂澜
第十九部:独特的内属
第一百八十八章:开启新时代(一)
第一百八十九章:开启新时代(二)
第一百九十章:不合作就赶走
第一百九十一章:一切操之于我
第一百九十二章:重回南洋前后
第一百九十三章:与西洋的交涉
第一百九十四章:二王子娶了西洋人
第一百九十五章:想到就要得到(一)
第一百九十六章:想到就要得到(二)
第一百九十七章:一触即发(一)
第一百九十八章:一触即发(二)
第一百九十九章:化干戈为玉帛(一)
第二百章:化干戈为玉帛(二)
第二百零一章:稳定中摸索(一)
第二百零二章:稳定中摸索(二)
第二百零三章:稳定中摸索(三)
第二百零四章:平静的时光(一)
第二百零五章:平静的时光(二)
第二百零六章:平静的时光(三)
第二百零七章:以退为进的司徒
第二十部:扬威于海洋
第二百零八章:讨伐渤文尼莱国
第二百零九章:沉默的蛰伏
第二百一十章:关键的禅位
第二百一十一章:羞辱朝廷命官
第二百一十二章:有限的征讨(一)
第二百一十三章:有限的征讨(二)
第二百一十四章:建设与守护
第二百一十五章:石塘岛反击战
第二百一十六章:成为战胜者
第二百一十七章:昭顺州戡乱
第二百一十八章:又一个开始
第二百一十九章:继续变革(一)
第二百二十章:继续变革(二)
第二百二十一章:继续变革(三)
第二十一部:巅峰下的忧患
第二百二十二章:保卫山流国(一)
第二百二十三章:保卫山流国(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继续新征程(一)
第二百二十五章:继续新征程(二)
第二百二十六章:继续新征程(三)
第二百二十七章:危险的古晋
第二十二部:不得已地南向
第二百二十八章:利益再平衡
第二百二十九章:和朝廷生隙
第二百三十章:均衡与铲除隐忧
第二百三十一章:各取所需的同盟
第二百三十二章:艰难有序的发展
第二百三十三章:转折的开始
第二百三十四章:转折的完成
第二十三部:再造晋国
第二百三十五章:立足于南洋(一)
第二百三十六章:立足于南洋(二)
第二百三十七章:立足于南洋(三)
第二百三十八章:称帝建元
第二百三十九章:功败垂成的北伐
第二百四十章:袭扰与停战
第二百四十一章:稳定发展(一)
第二百四十二章:稳定发展(二)
第二十四部:日渐西化
第二百四十三章:艰难的时期(一)
第二百四十四章:艰难的时期(二)
第二百四十五章:艰难的时期(三)
第二百四十六章:西洋之行
第二百四十七章:示好西洋
第二十五部:深度西化
第二百四十八章:序曲已经开始
第二百四十九章:全方位铺开(一)
第二百五十章:全方位铺开(二)
第二百五一章:去西洋取经
第二百五十二章:全方位深化
第二百五十三章:夺取南四岛
第二百五十四章:加速再变革(一)
第二百五十五章:加速再变革(二)
第二百五十六章:加速再变革(三)
第二百五十七章:为了强军梦
第二十六部:最后的辉煌
第二百五十八章:最后的不得已
第二百五十九章:短暂的稳定
第二百六十章:拉锯的时光
第二百六十一章:最后的繁华(一)
第二百六十二章:最后的繁华(二)
第二百六十三章:最后的繁华(三)
第二百六十四章:柱石离去
第二十七部:最后成为历史
引言:
大卫国,板荡陆沉,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北方人流落到了江淮之间。然而并没有过太长的时间,北方的更加凶悍的大狄国(人们习惯称为狄羯部)消灭了北方政权后再次大举南下。这次,这些寓居江淮已多年的原并、雍、冀、平和部分代北胡人不得不和先祖一样,再次南下寻找活路。而他们这次南下将比祖先更加艰难。因为这次狄羯部已经掐断了长江后方,这些人已经无法由陆地南下,只能是东出大海后寻找新的落脚之地。这些人一路沿海南下,最后来到了海山洲安身。此地物产丰饶林木茂盛,较好的保持了生态环境,但土著人不善经营且技术落后,不过也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这批数十万众甚至近百万的流民的到来将改变土著人的命运,也改变着自身的命运。
流民军在海山洲安身后,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与经营,但是中原局势动荡仍然不止。流民军应诏曾奋勇向前为朝廷效命与狄羯作战,再次掩护了一大批的人民逃亡海山洲,并授封晋公,得以自建封藩。然而他们虽然奋力搏杀,却最终难以力挽狂澜,最后不得不再次退守海山洲,真正开始了孤岛生活也是经营之路。孤岛生活数十年,各方面都有了发展,人民也渐渐安生,自然也有人会心智消磨。围绕着日后的出路和方向,流民军内部也开始了新的争论。是就这样安心荒岛,还是寻找其他出路,流民军从来也没有恐怕也很难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因为他们这里人群构成和权力分配太复杂了。
而随着岁月流逝,一代代的新人换旧人,新的一代代人虽然都没有忘记故乡,忘记中土,但是他们已经熟悉了这里,将这里视作了自己的家园。而故土之地也不断发生了王朝更迭。从狄朝到武朝,再到燕朝。而在海山洲南部的南洋之地也有从未有过的势力在逐步崛起。海山洲也都必须小心应对着,既不失去几百年来形成的利益,也不能惹下这些强大的帝国,就这样小心地维持着......
第一章:紧急逃离
大卫国建咸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海州一户普通的名叫马复晋的统制将领家中生下了一个孩子,是他的独子,起名为马文慧。
马文慧因为是马复晋的独子,故从小父母和祖父对他教育很严,从五岁开始就学习文史,并教授其武艺。然而更重要的是从小教育他要忠君报国,而国就是大卫国,要牢记对狄国的仇恨。
马复晋祖籍河东晋阳,那是前朝的龙城之地,三京之一。他出生在那里,但对统治他们的邢国十分不满,在二十岁的时候随父南下到大卫国,从军于海州,因有战功后升为统制。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所部兵马两千多人。
大卫国建咸五十年,曾经给大卫国带来极度繁荣的也是在位最长的皇帝去世。其子即位,年号开德。大卫国建咸时代虽然达到了文化与经济的巅峰状态,如编户人口为近七千万人,实际人口则高达九千多万以上,年收入最高达一亿五千万贯以上。储备有黄金上百万两,白银八百多万两,粮食更是堆山。仅在都城就有存量六百多万石。但是武备不修,穷奢极欲,也已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开德皇帝在位十二年,虽然励精图治,希望加强武备,防御北方的邢国、纪国和成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开德皇帝却英年早逝。由其独子即位,年号定隆。
建咸中期到开德时代的几十年里,北海狄羯部族愈发强大,并成立了大狄国。在几十年里,狄羯国凶悍的骑兵消灭了曾经强大一时的邢国、纪国、成国等十数国和几十个部族,并多次对大卫国的北方荆襄、川蜀和两淮发动了大小不一的多次进攻,双方互有胜负。
开德十年五月,已经十八岁的马文慧和同乡好友张璇强等一起化妆成商旅前往淮北北方的狄国控制区,他们走过了中原、山东,还有他们的祖籍地河东。张璇强的祖籍在河东,是大盐商的后人。其父当年也是为躲避战乱而南下,最后侨居于海州。
这是二人的第一次河东返乡之旅,故而无处不充满欣喜。
他们时常听老人说家乡的好,但从未亲眼所见,如今亲眼见到了。尤其是喜欢吃河东那地道的刀削面。可是如今的河东刀削面也有些变味了,不是味道变了,而是手法有些改变了。因为这是需要用铁器制成的刀削的,而狄国人怕汉人反抗,严禁用刀,或者是限制用刀的次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刀削面多多少少是有些变味了。
他们这次旅行,是独自出发,也带有刺探军情和打听情况的意图。
这次旅行走了将近一年,将中原、山东、河东几乎都走了个遍,亲眼目睹了昔日繁华的中原之地成为了丘墟,亲眼目睹了狄国人对汉人的欺凌。他们也多次出手相助。而许多人也因为其出手相救而侥幸活命,也就跟随其南下,而在这将近一年的履行之中,马文慧、张璇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而且两人的性格是互补的。
马文慧能文能武,但有些刚烈,而张璇强也是文武兼资,但性格稳重,而且长于谋划,足可以弥补马文慧之短处。
返回海州后不久,马文慧、张璇强在父辈故交的举荐下得以入仕,成为了当时总揽整个沿边两淮事务的东宁王手下的幕僚,且颇得赏识。
从定隆元年到定隆五年,马文慧、张璇强在东宁王手下专司在淮北沿边的海州、沧凰州等沿边地带招募流民健勇,二人虽年轻但颇有才华,且博古通今,故北方流民豪强多有愿意归顺者。
不管是汉人,还是叛逃的狄羯人,还是昔日的邢国等国人,再或者是更远的代北、平州豪杰,他们都纷纷接纳,并妥善安置,海州、沧凰州一时间成为沿边地带少有的安定之地。
定隆五年,狄国大举进攻两淮地带。
因为是突然袭击而且选择在了正月,所以不到三个月,凶悍的狄羯部族铁骑已经攻下西北和西南北部地区,并绕道迂回到了大江下游。这时死守江淮一带的军民已经是腹背受敌。北上无疑是送死,可南下,退路已断,只能是向东逃亡大海孤岛,然后再寻他途了。
因天下大乱,天子也是一路南逃。而当时奉命总领整个沿边事务的是皇室的东宁王虽然有志于朝廷,却志大才疏。先是盲目在淮北与狄羯骑兵野战,损失了十万精锐。在江淮北部缓冲区沦陷后,又不顾幕僚马文慧和张璇强等人逐步后撤的建议,然后就要率部直接南下两浙,很明显,意思就是要继南下,越往南越好。
然而此时尚有江淮及江淮以北地带的残余郡县和数百万生灵尚在坚守之中,他又不得不有所表示。故而东宁王表奏马文慧为都督淮北及沿海岛屿诸军事,加镇东将军衔领江淮流民督护,知海州;张璇强为辅国将军,江淮流民副都护,知沧凰州,二人均得以自辟官署,招募兵马,相机行事。
东宁王撤离的时候,曾拉着马文慧的手说:“淮北沿边及岛屿地带,就交给你了,你可以相机行事。”
马文慧:“属下只能是是尽力而为了。”
东宁王还将自己的一柄点钢枪赐予了马文慧,说:“这是先祖当年平定东方海寇时候所用之兵器,赐予你,给你改个名字叫定海枪,希望你也能凭借此器建功立业。”
马文慧跪谢,接下了定海枪。
除了给予权力外,东宁王还特许马文慧可以任意节制淮北将士和取用武库及府库的钱粮兵器。
虽然马文慧很感谢东宁王,但是如今光靠他们两人根本无法支撑多久。
危难之时,马文慧、张璇强二人不得不承担起坚守环海地带的艰巨任务。此时,他们两人只有二十五岁左右。但是二人明白,光靠现有的实力根本无力坚守,因此二人商量好之后决议死守现有孤城数月,以争取让现有的和即将蜂拥而来的各地民众和城中尚存的财富撤离到外海的岛屿上,以为来日收复之资。
这些各地的流民大约有六十万人左右,主要由几个祖籍在北方但出生在江淮地带的人率领,其中又以马、张、刘、崔、杜五部势力最大。
首先是马文慧,祖上为并州晋阳人,出生与两淮交界之地,时任知海州。统领江淮和并州及部分河东、代北流亡人口十五万人。
次之是张璇强,河东人,祖上是河东大盐商,和马文慧自小相识,为挚友,一同进入的东宁王幕府,时任知沧凰州,统帅河东及附近地带的北人及部分江淮流亡约十万之众。
马文慧和张璇强二人同岁,都是二十五岁,在马文慧十几岁随朋友去北方时就相识,二人是莫逆之交了。两人也是当时这些流民中地位最高的。两人所统部众多是江淮流亡之人或者从代北、河东等地南下逃亡的人,归他二人直接统率的流民有二十六万人之众,两部人马因为多和狄羯有深仇大恨,故而战斗力最强,抵抗意志最为坚决。
还有一支刘家人,统帅是出生代北平城的却年过花甲的刘老爷带领出来的六万多人,然而家国沦陷让年老的老人在路上忧郁而亡,部属由出生在江淮的女儿刘婷娜接管,此女虽然年轻仅仅二十三岁,却才貌出众,且巾帼不让须眉,能力出众处事公正,为部属宗族所信服。
此外崔子建,祖上是冀州平原郡人,当时正在江淮一带,也只有二十三岁,率领冀州、平州一带的人员七万多人。杜家是杜航,祖籍雍州一带,二十四岁,当时正在两淮一带,统带西北雍凉和部分川人也在七万多人之众。
除了这五大部外,此外还有其他大小数千人不一的家族和流民及商贩与普通当地百姓,也有一些代北汉化的胡人之后约五万人左右。总之这是一支多族群的庞大流民队伍。因为他们人群庞大,种族不一,所以也都各有所长。有长于经商者,有长于诗文者,也有长于农牧者,有世代为宦者,更有彪悍善战之人。
他们这些人虽说已经失去了家园故土,但其自身和家族的名望及所带的财富牛羊马匹依然不在少数,如果有稳固的地盘,绝对是一支任何人都难以忽视的力量。
在制定好撤退计划后,马文慧负责海州沿海地带的撤离,张璇强负责沧凰一带的撤离。海州方向以攻为守,沧凰方向则以守为攻,两地相互配合。马文慧当时有残余兵力及从流民和代北东胡西北等地中招募出来的兵马共三万人左右,骑兵五千人。这些兵马除了江淮原有居民及各地流民中选拔外,尚有从北方原不愿臣服狄羯的各族死士及亡命徒数万之众中挑选的精锐。
其中直属于马文慧所辖的兵马有七千人,皆卫狄两国交界地带的亡命命及之不归附狄羯者组成,敌甚畏之,战斗力最强。
马文慧以少量精锐袭扰狄羯后方,而主力坚守城池附近,以部分精锐留守宁昌、宣济等地,以确保两地联络。而张璇强则趁敌军在江之际,抓紧将各地的人、财、物等先撤往东绍郡成山口一带,同时搜集各地的大小船只,将老弱病残和贵重财物紧急装船运往外海的岛屿。
从三月开始到九月初的时间,狄羯部铁骑连续攻击海州附近等地长达半年之久,虽然接连遭到失败,但是海州军三万人也损失惨重,只剩下不足七千人,骑兵只剩下千人。不过却也因为半年的死守,使得将海州及逃亡到此的各地流民三十二万人,牛马羊三千头(匹)、各类军械三万余件、火器百余件、粮食五十万石,布帛绸缎五万匹及钱二十万贯等大批物资人口撤离到了外海中部偏南的北武岛。
而张璇强的沧凰一带兵马损失相对较小,原有两万人马保留下了近万人,撤离了约流民二十多万人,牛马羊五千余头(匹),各种军械万余件,粮食三十万石,火器百余件,布帛绸缎金银钱等约十万撤离到了外海中南部的虎岩岛,与北武岛距离不远,两地成犄角之势。九月十二日,张璇强率所部亲随数十人来到北武岛与马文慧共商后续事宜。
两人的坚守是有成效的,坚守半年多,使得原来在海州和沧凰州一带的大多数流民均得以安全逃出。
北武、虎岩两岛均位于外海中南部地域,虽然面积不小,土壤也适合耕种,加上撤退时携带的大批物资,暂时是可以满足流民们的生存。但是对于长久而言,两地是无法满足长久的需要的,必须寻找新的根据地。
在紧急且仓促的流亡中,因为主要撤离的是人员粮食和军械等,故而图书典籍和人才得以撤留下来的是很少的,故而对于下一步要到何方,当时流民集团也一时束手无策。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一位名叫张利海的二十八岁的年轻人毛遂自荐,向马文慧、张璇强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张利海是江州晋安人,当时正在中原求学,不幸因战乱成为了流民军中的一员。
张利海向马、张二人说道:“将军,如今中原陆沉,我等数十万百姓困守孤岛,将军意欲何为?”
马文慧:“神州陆沉,我等数十万生灵困绝荒岛,然内心报国之志无时无刻不敢忘,然而我等对于陆地地理尚知晓,而对于沿海地理及事务着实不了解,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旁边的张璇强也急忙说道:“先生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张利海:“就在下所知,目下我等所居二岛虽尚可确保无虞,但绝非久居之地,而要返回故土,着实能力有限,不如南下谋生。”
马文慧、张璇强请张利海继续说。张利海接着说道:“就在下愚见,我等先固守二岛,休养数月,期间派数十人潜回沿海以打探消息。此外,中原局势叵测,我等起码短期无力返回中原,而北上进入敌之后方地域虽不无可能,但当地民风彪悍,以我疲惫之身难以与之抗衡,只能南下渐图恢复。休养之后,先南下占据嘉州东部的双卡岛,该地地处东海,且距离嘉州不远,可以为南部依托,进可为向南拓展之根据地。再之,南进占领子母岛、落叶岛、飞扬岛,这几个岛距离我等目前所辖之岛屿及双卡岛也不甚遥远,但地域和物产倍之,尤其是飞扬岛方圆百里,物产丰饶,林木茂盛。飞扬岛人称海中洲,曾经是大卫国县治所在,极盛时编户人口就有近二十万人,足可以作为安身之所。后朝廷管理不善,加上外族袭扰,遂被匪盗和土人占领,如今正处于混乱状态,正好占领。待占领这几岛后,逐步南下占领有关岛屿,重点目标就是东南部大海中最大的一片岛屿,即海山洲。”
马文慧、张璇强等对海山洲虽然听过,但具体并不知晓,反问道:“海山洲?莫非即传说中的天末荒岛?”
张利海说:“是的,海山洲。海山洲在飞扬岛东南方一千五百里之地,是东部大海中一大岛,东西近四百里,南北纵横八百里,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内部有大山可为屏障,足可为久居之地。
海山洲虽名为荒岛,然土壤沃野,其内部土著甚多,不下数十万,内斗激烈,但器械良莠不齐。我军若去,恩威并用,剿抚相济,必能据有此地。然后以海山洲为根据地,向北经飞扬岛一带可渐抵北方,向西有内陆地区可以贸易,可远离胡虏锋芒,向南可与南方海域的部族酋长国之间发展贸易,获取其财富。另外海山洲距离内陆最宽约八百多里,最近处也有近三百里。以海峡天险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另外这里相对封闭,虽然开发很少,但反过来将却是一方净土,狄国和朝廷在这里都没有势力。如果我们占领积极经营,绝对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听了张利海的计划后,马文慧、张璇强等均表示赞同,任命其为镇东将军府长史,处理机要事宜。但是马文慧随后又说:“先生之言甚善,然而无论是飞扬岛还是海山洲均距离故乡甚为遥远了,我等何以向所携之数十万百姓交代,而且南下故土数千里,百姓和将士何以看待我们,是否会觉得我们有苟且之意啊,况且据说去海山洲是六死三留一回头啊”。
张利海说:“将军雄心壮志,感佩至深,然而目下我们绝无可能与胡虏死拼,只能先谋求生存,避敌锋芒,然后再图发展了。况且,两位将军所统之人族群复杂,却不乏精兵良将。二位纵然能突围南下撤到两浙,但是朝廷主政之人必会猜忌二位,将二位解除兵权束之高阁。为这几十万流民及两位将军计,必须东进海岛走南下割据之路。在这乱世之中,只要确保人在和兵权,就能够为自己也为百姓留下活命之本。”。
马文慧、张璇强等内心是同意的,只要能确保兵权在手,南下开辟一番事业未尝不可。但是在面子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马文慧:“忠君报国乃人臣本分,岂能走割据之路。然为这几十万生灵计,我们也只能东进海岛进而南下求生之路了。”
九月二十日,马文慧、张璇强、张利海等召集流亡人口中的各部首领和有名望者在北武岛商讨具体有关事宜。最后决定马张刘崔杜除仍统原来各部流民外,将所属流民之能作战的兵力进行重新编组。
马文慧职衔最高,总领一切事宜,掌祖籍为并州籍等北方人口和江淮流民,为并州江淮军,所部可战之民五万多人;
张璇强职位仅次于马文慧,为副帅,同时掌祖籍为河东司州、豫州的中原及南方各地人口,可战之民约五万人;
崔子建掌祖籍冀州与幽平一带人口,为冀州军,可战之民三万人;
杜航掌雍州及西北人口,同时兼管流民畜牧事宜,可战之民两万多人;
刘婷娜因是女流,且同为并州北人,故而名义上暂隶并州江淮军下,可战之民约两万人,但刘婷娜独立统率各族各州非五大部及普通闲散人口十余万人,掌管所有流民集团后勤制造生产事宜。
各军统帅得以全权兼管本军所辖一切事务,然有军机和生死大事须上报都督府。
这样重新安排,刘、崔、杜三家都心悦诚服。他们保留了原来的兵马和人口,并没有被马文慧、张璇强所吞并。刘婷娜因为是女子,虽然名义上不和五大部平等,但是实际上平等,且因为有马文慧的并州江淮军名义作为支撑,还掌握了生产和后勤大权。
这里的可战之民实际上都是夸大的,马文慧、张璇强两部在海州、沧凰州坚守半年损失惨重,加起来实际上的可战之民最多约五万人,但两部加起来却夸大为十万。这无疑是为了震慑万一有图谋的其余各部。而刘、崔、杜三家的可战之民则更是夸大。他们所部虽然也不乏精锐,但是战斗力方面均不能与马、张二人相比。三部及其余闲散加起来的可战之民最多不过三万人。然而马文慧也同意他们上报的可战之民数字,无疑是为了安抚他们。而他们得到了实际权益,自然也会同舟共济了。
可以说六十万流民军中此时真正的可战之兵、民最多只有七万人。
除此之外,同时部署相应的生产、出征事宜:
派王仲率各族精锐健壮之士五百人出征潜伏回沿海州郡一带;
张利海总抓全体流民耕种生产畜牧事宜,杜航辅佐;
刘婷娜主抓伐木造船、后勤事宜,筹备三个月的军需粮草;
各军各取三千到五千精壮加以严格训练,准备南下出征双卡岛;
马文慧亲领部属日以继夜修建房屋官署,以安流民之心。
马文慧在部署事宜后说:“我们虽然来自各地,但是我们如今已经被胡虏赶到了孤岛,已无退路。所以我们务必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勇往直前,努力耕作,唯此方能求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