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阶段下的太行山与河内防线的总崩溃:
邯郸之战后,秦国也暂时无力展开对关东的大举进攻。但是秦昭襄王晚年和秦庄襄王时代先后吞并了东周君和西周君之国,彻底灭亡了周王室。使得秦国在河南腹心之地站稳了脚跟,而且秦国与韩国都城新郑之间几乎再无什么可以屏障。不久秦国取韩国之荥阳成皋,设为三川郡。秦国利用三川郡与河内部分地区为基地,再次将韩国基本是一分为二,而且秦国已经控制了黄河水道的上游,魏国的河内及大梁地区随时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取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年,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邯郸之战后,韩国、赵国靠合纵之力收复的地方再度沦陷于秦国。虽然同年,信陵君再度出山主导合纵攻秦,击败秦将蒙骜,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但是合纵的局部战役胜利已经无法改变关东列国尤其是三晋地缘上的态势了。上党的再度沦陷,让太行八陉南部的滏口陉、太行陉、孟门陉、轵关陉的出入口和通道基本全被秦国所掌控了。韩国已经是行将就木,连半韩的资格都没了,魏国则是门户大开。太原的沦陷,让赵国失去了龙兴之地晋阳城,太行山西部的战略基地彻底失去。赵国失去了太行防线的井陉道的西侧入口处和通道的大部分,赵国只能是依托依托井陉要塞固守太行山东侧,作为北部屏障。而南侧随着韩国上党的沦陷,赵国只能是继续依托阏与、橑阳和涉城死守滏口陉中的北段。换言之,以前赵国因为拥有太原盆地可以完整具有太行山中部地段,而太原的沦陷使得秦赵两国基本以太行山为界,赵国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险要之地。
公元前242年,秦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前241年,秦取魏之朝歌及卫濮阳。这两次大规模攻势,让秦国稳固的占有了魏国的河内及河南部分地区。河内至此成为了秦国稳固的战略基地,得以纵横四出。前239年,因为河内地区的沦陷及东郡基本阻断了赵魏的联系,魏国将孤悬在河北的邺城等地割让给赵国,赵国的南疆得以直达黄河。然而就在次年的前238年,秦将杨端和取魏之首垣、蒲、衍氏,不久又取取魏国仁、平丘、小黄、济阳、甄城,至濮水、历山以北。此战让秦国得以彻底阻绝了赵国与魏楚两国的交通联系,而秦国也得以直接与齐国接壤。秦国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断纵亲之腰的愿望。
公元前236年,秦国挑起燕赵战争后,派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前234年,秦国取得赵国的雁门、云中两郡。前243年,秦使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此三战让秦国将魏国割让给赵国的河北邺城等地纳入秦国版图,同时将赵国南部河间地带也纳入秦国。同时赵国太行山南线的重要关隘据点即阏与、橑阳等地也都沦陷,邯郸西面也几乎无险可守。而雁门、云中的失陷让赵国丧失了重要的马匹和骑士来源地,大同盆地沦陷。太行山北部的通道也得以被秦国插手,赵国的另一个战略基地代郡也遭到了秦国的兵锋威胁。赵国此时只剩下一个井陉要塞了。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灭国大战,当年灭掉了行将就木的韩国。次年开始大举攻击赵国。中路王翦率军攻打井陉,南路杨端和率军由河内攻击赵国邯郸南部外围长城防线,北路李信羌瘣出云中,太原。赵国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进攻。北路是秦军牵制之兵,作用不大。而南部因为赵国有南长城防线,而且也是属于偏师。中路王翦所部是秦军主力,李牧率赵国最后的精锐与王翦在井陉这个太行山中部要塞防线相持一年难分胜负。李牧被秦国用反间计除掉后,井陉防线迅速崩塌,秦军大举由井陉南下,前228年赵国灭亡。
灭赵之后,燕国就势在必行。不过因为赵国残余抵抗势力在赵嘉率领下继续坚守代郡抵抗。秦国并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代郡进攻燕国,而是通过原燕赵易水一带边境基本是由南向北大举进攻,秦军在易水以西打破燕国主力,燕国残余势力逃亡辽东。灭亡魏楚后的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与李信率军攻打燕国的辽东,王贲与李信夺取辽东,俘获燕王喜,彻底灭亡燕国。同年,王贲回军攻打代地。代地的赵国残余势力利用赵氏家族在代地数百年的经营和太行山最后的残余防线死守抵抗,但寡不敌众,最后代王赵嘉被俘虏,秦国彻底消灭赵国最后的抵抗势力。也就此彻底结束了秦国与关东列国在太行山与河内的百年争夺战。
尾声:
地缘决定政治,政治决定军事。地理要素,人类有时候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顺势而为的利用和使用。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太行山两侧沿线与河内地带也成为日后中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而且即便如今的晋冀豫三省交通也大致是以昔日的孔道为中心而来或者是改建的。
具体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晋国能够长期称霸诸侯,成为中原霸主,与晋国完整的占据河内地区作为前进基地有莫大的关系。晋国能够在相对衰弱时仍然维持强势,与能够控制太行山沿线诸多枢要地带有莫大的关系。晋国的强势,简言之与表里山河的形胜之地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晋国强势的因素之一。
地缘讲究的是完整,最忌讳的就是破碎化,而且是人为的破碎化。晋国被一分为三后,河内前进基地和太行山形胜之地都被韩赵魏一分为三了,没有任何一家能完整甚至是比较完整的占据这两块形胜之地。而三晋的矛盾之后又愈演愈烈,又使得地缘上的破碎撕裂之上还加上了人为的不信任因素,使得三晋在对外作战中更加被动。
秦国能从西陲一隅最后统一天下,除了改革与战斗力强劲之外,与独特的地缘环境有关。秦国南有巴蜀和剿灭义渠之后,南、北和西部均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东面又有天险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地缘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地缘上的优越性为秦国提供了可以不惧任何失败的本钱,这是六国所无法比拟的。但是秦国在统一的道路上,也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最大的障碍仍然是三晋。而三晋方面能给秦国构成的天然险阻就是山西高原与太行山,其次就是河内地带。山西高原与太行山形势相连,即便从关中走河东北上也殊为不易。河内虽然地势平坦,但也正因为地势平坦,四方救援可以朝发夕至。秦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后,最终才找出了正确的道路。放弃了从豫西直攻中原的想法,而是先掐断河内部分地区,然后占据山西高原的主要地区,从山西跨太行山为主,同时以河内之军或北或南两路策应,最后取得了成功。
总体上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总体上都是以争夺中原为主的,而且其惨度和烈度远胜于以往。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战国时代也为日后中国漫长的古代战争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局面,无论是作战样式还是作战形式上。尤其是秦国最后的攻击模式与思路大体上为中国古代的攻击样式划出了大概的范围,日后的东西对峙作战中,不少都沿袭如此。北周北齐的作战是最为典型的,唐朝平安史之乱也有一些这样的影子。这些都为日后的战争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值得人们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