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太行山两侧和河内地区对局势的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4901字 发布时间:2021-07-22

燕赵争夺下的太行防线:

赵国自灭亡中山国后,与燕国就实现了完全的接壤,双方大体以南易水为界。不过太行山最北端的两处通道即蒲阴陉和军都陉的两侧纵深地带也是双方的角逐地区,比较而言这两处地带对赵国的重要性要相对次于燕国。燕国都城在蓟即今天北京一带,而赵国中心在邯郸和晋阳。太行山防线对赵国最重要的是中南部,而对燕国则是北部。

在赵国已经全面控制蔚县、灵丘和涞源三处小盆地的前提下,“蒲阴陉”对于燕国的通行价值微乎其微,因而如何防备赵人利用该通道进击河北成了燕国的当务之急。从蒲阴陉的走向来看,选择在北易水的上游筑关设卡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上燕国也的确在这样做,并且这道关隘最终演化为“天下九塞”之一的紫荆关。解决了西面的威胁之后,南易水便成为燕国重点经营的防线,而在无遮无拦的平原地区燕人显然不能指望依靠个把要塞来挡住赵人的步伐,于是沿河修筑长城成为燕人的首选。

鉴于赵国在“蒲阴陉”西段上的优势地位,燕军并未选择在这条通道上硬碰硬,相反其所选择的路线却是太行八陉之最后一陉的军都陉。燕国在这一带的主要基地是上谷郡。上谷郡的行政范围除怀延盆地外,还在西北方向上囊括了张家口盆地的东半部分——宣化。至于其西半部分则是赵国的代郡地带,也就是说张家口盆地被燕赵两国一分为二,形成双方各占一半的局面。按照常理而言,盆地作为一个狭小且独立的地理单元一般来说很难被两股势力同时占有。事实上燕国之所以满足于控制宣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的不足。从地形上说,宣化南北有连贯的燕山山体环护,这使得张家口盆地东半部分的防御力远强于西半部分。再者从张家口向北越过低矮的野狐岭即为无遮无拦的蒙古高原,因此如果燕人强行向西扩张,面临的有可能会是赵国与游牧民族的联合绞杀。

不过终战国一世,与诸侯间的长年累月的内部兼并相比,草原民族当时尚在发展中,对列国造成的威胁微乎其微,因此围绕军都陉爆发的战争主要发生在燕赵之间。公元前251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第9年,燕国趁赵人元气大伤之际举兵攻赵,其中一路兵马就是沿军都陉袭取赵国的代郡,结果被赵国打得全军覆没。事实上,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落败,但赵强燕弱的整体格局从未发生大的变化,在此后的对阵当中燕人渐渐落于下风,其上谷郡三十六城被攻陷者就达三十城。

燕赵两国虽然大体上平分了太行山最北部的蒲阴陉和军都陉附近地区,但是赵国无论在地理上还是人口以及军力上都对燕国呈压制的态势。即便是战国后期已经基本残废的赵国都能吊打燕国。就实力和机遇而言,如果赵国早年不是盲目执着于中原逐鹿,而是专心于灭中山,那么灭中山的时间就可能会提前。而灭掉中山后赵国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燕国,虽然不能谋求灭燕,但是以赵国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将燕国从燕山以南挤出去的,就是将太行山最北端的关口两侧地带全部纳入赵境。不过在赵国看来,燕国地域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不多的,远不如中原有价值,所以战国大多数时间里,燕赵直接交锋时候并不多。

 

上党-长平-邯郸战役下的太行山南线的惨烈争夺:

自五国伐齐后,齐国已经彻底衰弱,而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能单独与虎狼之秦抗衡的军事强国,故而战国后期的征战绝大多数是以赵秦为核心进行争夺的,赵国也是抗秦的主力。而其实早在五国伐齐后,秦国占据了陶邑作为东方的飞地,以此为东部基地希望东西夹击图灭魏国,但遭到了赵国的强力阻击。秦国此时就已恼怒赵国,魏冉、白起等也多次在太原盆地边缘的蔺、离石、皋狼等地与赵军作战,还在华阳之战中击败赵魏联军。虽然都有战胜,但是并没有伤及赵国元气。

从华阳之战后,秦国就开始改变对关东列国尤其是对三晋的攻击计划,主要是攻击区域的转变。以前主要是走豫西通道以攻魏为主,而之后主要是以攻击赵国为主,而且主要以攻击太行沿线为主。前270年,秦将胡阳攻击赵国阏与,已经是逼近了赵国的太行山南部防线,遭到名将赵奢的击败,八万秦军几乎损伤殆尽。

在阏与之战失败后,范雎逐渐掌控秦国军政大权,秦昭襄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之策,重点蚕食三晋,首要目标就是最弱的韩国。韩国当时的地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原郑国故地为主,北部是上党地带。而连接两地的就是韩国的南阳河内地带,中心是野王城。秦国之前也攻击过上党地带,但直接攻击上党遭到韩国强烈抵抗,秦军死伤不小而且韩国上党地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此次出击秦军改变攻击目标,主攻南北地带的结合部,目的就是将韩国彻底一分为二。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韩国被迫割让上党郡与秦国,但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军民不愿做秦人,而归附赵国。秦赵两国为此围绕上党将开始殊死的争夺,也就此开启了战国历史上最为残酷、投入兵力最多、死伤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上党-长平之战。

上党高地位于太行山西侧,主体部分即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和晋城两地。西侧以太岳山为界,向南则止步于王屋山,东部是太行山。就体量而言,如果这片被太岳、王屋和太行包夹的地区是盆地的话,其地缘价值绝对在五大盆地之上,可惜造物主没有给它这样的机会。纵横交错的山脉使得该地区的农业价值极低,唯一的特产竟是长于深山老林的“党参”。如果从河流的角度出发,上党高地内适合人类聚居的地区可划分为三处:长治、晋城和阳城,滋润三地的水系则分别是漳水、丹水和沁水。而太行陉的一部分正是借助于丹水的冲刷在群山中开辟出的道路:晋人从临汾盆地出发,向东穿行至丹水源头,然后折而向南抵达野王邑(今河南沁阳)。

当时的上党地带和与上党紧密相邻的南部河内地区,分属韩赵魏三家。在当年三家分晋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时,尽管韩国重点经营上党,但上党地区却并非韩人一家独有,魏赵两家同样在该地区拥有部分城池。长久以来,独霸上党始终是韩国梦寐以求的心愿,可惜实力不济的现状却支撑不了韩人的野心,后来魏国主动提出换地,韩王尽管心有疑虑,但慑于“魏强韩弱”的现状,也不得不接受既定事实。最终魏国从韩国手中获得了除野王邑之外的全部北岸土地,换句话说除了太行陉的出口还在韩人手中以外,自济源至新乡全都变成了魏地。显然在没有换地之前,魏国的国土被韩国一分为二,但换地之后就变成了韩国的国土被魏国一分为二。韩魏之间这种“十字型”交叉的国土格局使得它们多数情况下表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尽管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魏人不会拒绝自己通行的权利,但韩国还是保留了控制太行陉出口的野王邑。此时对韩人来说,野王邑已经不具备沟通南北国土的价值,但却可以避免自己被完全封死在上党高地,因此是韩国竭力保全的据点之一。而后来伊阙之战韩魏联军战败后,河东故地成了秦国人的地盘,韩国的上党地带也就直接与秦国接壤了。

而作为上党-长平之战的主角之赵国,更是对上党早就垂涎三尺。晋阳和邯郸是赵国在太行山两侧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又分别是赵国的旧都和现在的都城,如何有效且高效连接两地一直是赵国梦寐以求的。而能够连接两地的最重要的最佳通道就是滏口陉。从邯郸出发向西,越过滏山之后便进入太行山脉,紧接着滏口陉在这里分成南北两支:南路横跨浊漳河进入长治盆地,然后沿西北方向走出山区;北路顺清漳河逆流而上,经过漫长的山路之后到达太原盆地北部。就两条支路比较而言,拥有长治盆地作为中继的南路显然比完全穿梭于山区的北路具有更大优势。可惜由于韩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反复拉锯,南侧支路在多数情况下显得并不太平。对赵国而言,确保长治盆地的控制权是联系其东西两片国土的必要条件,可鉴于上党的格局现状,赵国的野心必将遭到韩国的疯狂抵制。

在上党的诸多区域中,长治盆地的可耕范围最大,因而其战略价值最不容忽视。在三家分晋之初,韩国获得了上党地区的大部分城邑,以至韩国始终有并吞整个上党的心理情结,不过赵国为了确保滏口陉南线的畅通,并不肯轻易放弃在长治北部的既得城池。公元前455年赵襄子在浊漳河的源头修筑“襄垣邑”,以建立对抗韩军的前线据点,这便是至今未曾更名的襄垣县。然而纵观战国始末,襄垣在大部分时期还是沦于韩人之手,这一方面是缘于韩国在上党地区的强势,另一方面则是魏国的从中作梗。赵魏两国在河北平原的控制区以漳水为界,但魏人并非没有跨河北上的企图。为了取得针对赵人的优势,魏韩两国开始走向合作,以一敌二之下赵国的落败便成必然。既然滏口南线不足以保持畅通,那么条件稍次的北路支线便成为赵人救命的稻草。早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已经在北线的清漳河岸修建了橑阳邑,后来成为赵国控制该线路的主要据点。及至近代,橑阳经过千年的演化已变为辽县,即今天的左权县。因此赵国不可能将避免国土分割的希望全部押向这样一条道路,灭中山之后赵国找到了另一条路即井陉,但是拥有了井陉赵国更希望也能拥有滏口陉的通道,这样邯郸的安全才能真正的万无一失。

上党郡十七城和数十万人投诚赵国,赵国当然自觉是喜从天降,很快答应接受上党,并派重兵前往。其实明白了上文所说的,我们更觉得赵国接受上党是必须的应该的,因为赵国对于上党的需求是迫切的,而且上党更有利于赵国的防御,赵国对韩国的迫切性远比秦国更强。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赵国接收上党后,没想到秦国竟然会为了上党不惜以国运与赵国相赌博,而秦国也没有想到的是赵国也会为了上党和秦国长久对峙。虽然秦军王龁部在赵国接受上党后迅速出兵拿下了上党,但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而且加固防线与秦军长久的僵持下去。

对于赵国而言,上党完完整整进入赵国版图,秦国知难而退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但也是最不可能的事情。赵国接受上党还没有捂热就被秦国拿走,也实际上并非不可预料的,但是赵国并不甘心也不能完全放弃上党高地。放弃一部分上党并非不可接受,如果能以放弃部分地区换取屏障邯郸为核心的冀中南地区的太行山西侧部分高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廉颇之所以在长平地带修筑大量的工事,死守丹水防线,目的恐怕也正是要死守太行山西侧的这些高地要点,进可攻退可守。在野战无有战胜秦军把握的情况下坚守并没有错,而且坚守两三年之久,也并非没有成效。同样,王龁和所属秦军在这两三年里面对廉颇苦心经营的防线也没有找到攻击的门路,也没有想到突破的方法,只能是选择对耗,可以说双方都是以拖待变。

长平之战日后的过程和结局已经众所周知,就不再赘述。长平之战中,魏国一直作壁上观。其实魏国对于长平之战以及秦赵两国都有非常复杂的心情。赵魏同出三晋,但是赵魏又是三晋之中关系最为不好的,最早兵戎相见,即便当时秦国已经很强的情况下,赵国也不时攻魏。而秦国是魏国的绝对世仇,五国伐齐秦国从魏国手里夺走陶邑,更是让魏国险些再度一分为二,还多次逼近大梁。对此魏国也是极为明白的,但是魏国虽有抵抗的能力和意志,但实力又决定了其很不坚决。所以在长平之战时,魏国可以说是心急如火的看热闹。魏国肯定不希望秦国一举拿下长平进而是赵国,一旦赵国有失,魏国北部再无屏障也无援兵。而魏国也不希望赵国就那么获胜,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已经成为三晋乃至东方六国之首,一旦获胜那么魏国对赵国的价值就会降低,赵国将会更加盛世凌人。

长平之战时,双方都面临着粮草极度缺乏的困境,但秦国的支持力要比赵国强一些,赵国的支撑力更弱。魏国占据河内和中原富庶之地,而且河内与赵国的冀中南平原和长平前线的距离并不远,交通是最为便利的,但是并未见到魏国向赵国支援。很明显,魏国受到了秦国很大的压力。长平之战的后期,为了确保粮草与兵员,秦昭襄王亲自到秦国的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长平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后,白起力主攻击邯郸遭到拒绝。不久秦国再次命王陵、王龁等率军越过太行山攻击赵国。赵国当时已几乎无有野战能力,也没有拒敌与太行山以西的能力,只能是死守邯郸等待各国援军的到来。邯郸战役在赵国死守及信陵君、春申君所率的魏楚联军到来后,以赵国的胜利结束。随后信陵君率军反攻,韩国得以收复上党,赵国也得以光复太原,魏国还收回河东部分地区。但是列国军力人口毕竟也损失惨重,已经很难将太行山与河内部分地区的防线和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态势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