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太行山两侧和河内地区对局势的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3027字 发布时间:2021-07-22

三家分晋和三晋联盟时的太行山两侧与河内地区: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击败智伯,晋国事实上被三分。前403年,周王室被迫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结束了昔日霸主晋国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影响了地缘格局的构造。晋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时候,太行山宛如晋国的内山,河内地区是一个稳固的统一的整体,是南下争霸的前进基地。而三家分晋之后,太行山两侧广大地区与河内地区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韩赵魏三家原有的封邑并不一片一片的在晋国,而是到处零零散散的分散在晋国,三家的土地是无法有效的连在一起的。就三家分晋刚开始而言,赵国因为赵简子、赵襄子父子两代人当年都力主开拓北方,而且灭智之战赵家贡献和牺牲最大,分智所得也最多,其所分之地大多集中于晋国北部,主要是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冀中部分地区,占据了太行山中北侧地区。韩国所分的地方主要是上党高地和中原崤函以东的部分地区,与周王室和郑国接壤。其中上当高地控制了太行山的南部地区。魏国分的地方主要是河东、河内与灭崤函地带。但是魏国在赵国的太原盆地内部也有几个小的飞地,而且魏国控制的河内地区与太行山南部的上党地带接壤,也与太行山南部地区有很深的联系。而韩国连接上党和中原的地区也是河内地区的一小部分,虽然小,却将魏国一分为二。赵国虽然比较完整,但是因为鲜虞即中山国的存在和太行山一带地势险峻,赵国的三大核心即太原、代地和冀中南一带的联系是极为困难的。

如果就日后太行八陉的孔道和走向而言的话,三家分晋刚开始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是唯一的南北走向的,完全在韩国掌控之下。最北部的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则在赵国、燕国两国的掌握之下,双方都没有完全单独掌握其中的任何一条道路。而中部的井陉则在赵国和中山国的掌握下。最南部的轵关陉两侧则在韩魏两国控制下。而剩下的三条即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则更是错综复杂,韩赵魏三国都牵涉其中,但谁都无法完全单独掌握,比较而言因为韩国占据了上当高地的大部分,优势相对较大。

从三家灭智事实上分晋开始到正式列为诸侯尚有四十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韩赵魏三家外未得周天子承认,对内新政也有待巩固,所以只有团结才能求生存。而且实际上三家实力较之齐秦楚三大国都只能说是有限,为免陷入四面作战,魏韩赵三国结成联盟形成唇亡齿寒,相互依赖关系以共同对外是唯一最可行的选择。加之本身就有三家共同诛智氏代晋的底子,以结盟为国策也并非难行,故而三晋联盟很早就得到重视。在赵襄子还在世的时代,因其灭智的巨大功劳和威望以及晋国正卿的地位是绝对无疑的三晋领袖。而赵襄子去世后,魏斯(魏文侯)成为三晋领袖也获得了晋国正卿的头衔,而魏国也依靠三晋联盟得以四面出战并独霸中原的。所以魏文侯一向把巩固三晋联盟做为基本国策。其争霸作战,一般也是三晋一起联合行动,长期联合起来向外扩展,促成了战争的胜利,霸业的完成。虽然这是一种松散的军事同盟,但在三家利害一致的情况下,魏国还是依靠它做到了单由自己所不能够做到的事情,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占据有天下之枢,得以多次打败齐楚大国,连三晋之势向外扩张,诸侯莫敢当其锋而横行天下!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近百年证明三晋联盟的战略是成功的。当然,魏国称霸打破了实力均衡,加之三家利益冲突还有领土觊觎,三晋联盟终走向破裂,魏之中衰也肇始于此失去了三晋身份,其力量之薄弱及领土之破碎均显现出来。

三晋联盟成就了魏文侯到魏惠王中期百年的魏国霸业,因为三晋这段时间联盟还比较紧密,魏国得以跨越赵国而灭中山,能裹挟其余两家大破齐国,南败楚国。魏国依靠三晋联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够依托河内打下了豫东这块新的根据地。但是在韩赵两国尤其是赵国看来,三晋联盟起码某种程度上便宜了魏国,而不利于赵国。赵国与楚国并不接壤,所以赵国对南下伐楚没有多大的兴趣,而赵国与中山接壤,但魏国跨赵而灭中山让赵国实际上很不高兴,但是赵国也知道跨赵而灭中山之后魏国必不能久守,事实也确实如此。最关键的是河内地区。三家分晋后三晋都图谋南下中原,重点是郑宋卫三国。郑国被韩国吞并,赵魏意见还不算太大,而卫国是赵魏在所必争之地,是两国的利害所在,两国都因为卫国的问题而多次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兵戎相见。而魏国既没有利用河东图谋关中,也没有利用河内的特殊区位优势谋划河北以争诸强,反而过早陷入四战之地轻举妄为以致处处被动,最后局促中原一隅,其战略资源比之关中、河东、河内大为削弱了,虽有第二大商业都市大梁和四通八达的贸易可部分改观,但毕竟是杯水车薪,无以改变与敌国的战略平衡。这本身即标志了魏屡失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后,其衰败已不可避免。

 

群雄对峙下的河内地区:

魏国的霸业在魏惠王中期达到了鼎盛,但是也埋下了祸根。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魏国在整体实力上是略强于齐秦楚三强的,但是并不具备压倒其中任何一方的能力。而且魏国的地缘局势并没有得到也有效的改善,所以要想改变恶劣的地缘环境,只能寻找新的根据地。占据关中已经错过时机了,而且魏国也一直对关中缺乏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就只有两条路了,第一是三晋联盟或者统一三晋,重现晋国当年辉煌。第二就是维持对峙局面下的保证自身生存,以增强国力为根本,徐图兼并,等待时机。

在当时的情况下,积蓄国力等待时机为上策,但是好大喜功的魏惠王是不想甘心等待以拖待变的,那么只有三晋一体这条路了。但是三晋一体是怎样的三晋一体呢,魏国当时的实力强于韩赵,让韩赵心甘情愿臣服魏国是不现实的,魏惠王也知道想再现祖父时代的比较紧密的三晋联盟是不大可能的,故而魏惠王是希望在魏国主导下灭亡韩赵,起码是先灭其中一家尤其是实力最强的赵国。然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相继失败,让魏国军力大损,而秦国则趁机夺得河外河西地区,魏国从霸主降落为二流强国。

随着魏国实力衰弱和天下态势变动,河内地区已经不是魏国“霸国地带”和“锁匙地带”之间的连接。而是和魏国的中原大梁地区连为一体,成为哑铃型国土的一端。基本上其区域、地缘特点是和当时魏国整体的区域、地缘特点。河内从“霸国地带”间对峙的“中间地带”之一,成为了“中原中心地带”的一部分。作为东部大平原的核心部分,控扼着来往锁钥,大可为诸强所用。

诸强若占有这一区域,就可以阻挡敌军的进击之必经于外,并使自己能够向几个战略方向用兵,进而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所以说它具备了军事上的四通八达之地的特点,很多道路汇合在一起,便于筹集给养,便于向各个方向行动,简单地说,占领了这些地点就可以满足许多需要,得到许多利益。北方的赵国要南下逐鹿中原必经河内而南下,而楚国韩国要北上,也必经河内之地。而东西两方向,齐国秦国要争霸中原富庶之地,河内也是必经道路之一,这种水陆干线冲要而且四通八达,是数条道路的汇聚,故其中心地带的地缘位置,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而陷入中原的魏国疲于应守,难以发挥其作用就不得不使河内地区成为试图发挥出其上述作用的强国热点瞩目地区。

秦国自秦武王拿下宜阳彻底占有豫西山区后,在秦昭襄王时代就大举东出。尤其是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元气大伤。魏国将河东地区被迫割让与秦国,同时秦国在之后多次大小规模不等的攻击魏国。魏国从晋国手中继承的河内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不少部分被纳入秦国的版图,成为了秦国的河内郡。秦国当时虽然还没有占据整个河内地区,而且还有韩国这个后顾之忧,但是秦国已经可以在河内立足,对于六国尤其是三晋是个不小的威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