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将华北地区分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带,在古代被称为天下之脊。而河内地区在周朝被称为南阳地区。两地自先秦时代就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中国的核心区域之一。而在春秋战国大混乱大兼并的年代,太行山两侧和河内地区也成了战争最频繁的地区,见证了大国的兴衰争霸,也成为影响天下局势走向的关键地区。
两地的地理特征及在东周以前: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关于天行山脉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但普遍按照主山脉走向,则基本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至山西省西南部的中条山,西依山西高原中部盆地与吕梁山脉相望,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约400多公里,所以也称为“八百里太行。
广义上的太行山包括北京西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以及王屋山和中条山,而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的来源地。人们习惯性把太行山也称作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别指河南省、河北省和陕西省境内的各段山体,太行山平均海拔在1200米到1500米。狭义上,主峰最高峰位于河北省内的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而广义上的最高峰是山西省内的五台山,海拔3061.1米。天华山脉的河流基本上属于海河水系,只有发源于太岳山的沁河流入了黄河,向北主要有漳河、滏阳河、浮沱河、大清河、拒马河等大小上百条河流。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河内地区普遍认为是如今的河南北部地区,即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的地区。比起山脉沟壑纵横的太行山地区,河内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发展的较早,也较为富庶的多。河内是我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后来并称为三河之地。“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成为了中原的代名词。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日后秦汉时代的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河内地区因在太行山东南方向与之相邻,所以两地之势如同唇齿,而太行八陉中,轵关陉、太行陉与白陉都在河内地区。
在夏商和西周时代,河内地区因为地势平坦,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各方面的发展都很早,也最为发达和富庶。而比起河内而言,太行山两侧的晋冀区域普遍是戎狄活动区域,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落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宗周和成周的周王畿直辖区域外大封诸侯。而在太行山和河内地区的主要分封国就是卫国和邢国。卫国的疆域地跨黄河两岸,北部地区已经与太行山南部连接,南部则是原殷商核心区域。而邢国在卫国之北,地处太行山以东,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袭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鲁、晋、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
春秋时代晋国雄踞两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的时代。东周初建的时代,周王室还是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比较完整的控制了原成周区域。而太行山两侧及河内地区仍然沿袭西周时代的格局,卫国和邢国控制了两地,太行山以北地区仍然在戎狄的控制之下。卫国因为占据富饶的河内地区,经济和军力都较为强大,仍然是东周初年的强大诸侯国。邢国也还是颇具实力,继续对戎狄作战,但是因为周王室的衰微和对诸侯国影响控制力的下降,光靠邢卫两国是不可能承担起既要保卫自己又要保卫王室和抗御戎狄的重任的。此外,邢卫两国的国君的能力也都日渐下降和两国矛盾重生,更是对防御任务日渐的力不从心。
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今山东定陶)卫国子民迁于曹(今山东定陶)。卫国虽然得以复国,但是丧失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使得河内地区直面戎狄的侵扰。而邢国与卫国矛盾的加深,使得邢国也无力独自承担抗衡戎狄的重任。前635年,邢国反被复苏后的卫国所灭。虽然卫国得以复苏还灭了邢国,但是丧失了原来广阔的河北地区,已经无力成为一个大国,最多是二等国。戎狄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卫国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前629年,为避狄人再次侵扰,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以黄河为屏障保卫河内地区,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但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两侧区域则成为了赤狄的广泛活动区域,其中廧咎如部占据了原邢国故地,主要活动于如今的冀中南地区。
就在戎狄肆虐的同时,齐晋两国开始崛起。齐桓公支持了卫国的复国,但是齐国距离太行山地区较为遥远,而且齐桓公之后实力有所下降,无力承担攘夷的重任。而其他诸侯国,也都普遍距离此地遥远,对此不感兴趣。故而当时能承担的起攘夷重担的只有在晋献公领导下日渐崛起且与太行山和黄河距离最近的晋国。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已经占据了整个晋西南地区。与戎狄部落直接接壤了。晋文公是晋献公与狐姬之子,其岳丈狐突是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沦落于狄族的后裔。狐突之子狐偃、狐毛也都从小就投于晋文公门下。而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时间里有相当长的时间就一直在同为戎狄血统的翟国,他更是娶了赤狄部族的一支廧咎如的公主季隗为妻。可以说晋献公、文公父子两代人都与狄族有着不浅的交情,可以说是对其习性非常了解的。
公元前636年,王子带联合大臣颓叔、桃子发动叛乱,带领狄人军队攻打周襄王,叛军大败周军,俘虏周公忌父等,驱逐周襄王,王子带自立为王,史称王子带之乱或子带之乱。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接纳周襄王,派兵诛杀王子带,叛乱平定。王子带之乱前后历时两年,极大地削弱周王朝的实力,因此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索隐》中称“穨带荏祸,实倾周祚。”其中的“带”指的便是王子带。而另一方面,周襄王因晋文公平定叛乱有关,于是将阳樊、温、原、攒茅的田地赐给晋文公,使晋国得以在南阳河内地区开辟疆土。
晋文公得到南阳地区,对于晋国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晋国的南阳地区位于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走廊,其中,原邑南屏孟津,积邑在走廊西端,为太行第一陉之轵道所在地,山险路狭,是豫北和晋南间的交通咽喉。经轵道过温,欑茅之后,便抵达河内,可由南津渡河兵临郑、宋,或从白马津渡河经卫地至齐、鲁。而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了中原霸主,卫、宋、鲁等国都成为了晋国的铁盟,使得晋国的南阳河内地区可以休养生息稳步发展。在得有晋南阳地的基础上,晋国大本营就可安锁于汾河谷底自修武东出,可横扫曹、卫、鲁,并限制齐自孟津渡河,南迫洛邑,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南据温,渡河即可控制中原陈、郑、宋三国,握中原战备之要枢,得郑可以控制西方及南方诸侯,得宋可以左右东方诸侯,得陈则可以制服郑、宋。故诸侯若占据该地,有利时渡河,驰骋中原,奠定霸业基础不利时退守,阻强敌于黄河以南。史念海先生也曾论述过晋国此举的重要意义:“……这条道路开通后,晋兵才能直下太行,伐卫,伐曹,又和楚人战于城蹼。城淮之战,晋国固然获齐、宋、秦诸国的帮助。增加若干胜利的信心。然太行南阳一途的开通,出兵便利,在战争上也容易获得优势。后来晋兵一再耀武中原,也都是由这条道路出师的”。正是得以形成这样一种态势格局,才使晋国向外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为城濮大战提供了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际准备。
晋国取得了河内地区在获得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与太行山两侧之赤狄作战的重任。在晋献公以来对戎狄一直实行两手并用的政策,一方面是武力讨伐,另外就是与之和平结盟和联姻结亲等手段。晋献公、文公和之后的襄公基本上是两手并用,但文公和襄公时代因为忙于中原争霸和对秦作战,故而对戎狄的手段较为温和。而襄公之后,随着晋国霸业暂时有所衰落,周边戎狄尤其是赤狄对晋国的威胁则愈加严重。而赤狄的威胁也对晋国中原争霸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解决赤狄之患就提上了晋国的议程。前594年,晋景公派荀林父兴兵伐赤狄,于曲梁(今山西沁县西南)击败赤狄,旋即歼灭赤狄潞氏(居于今潞城东北),诛杀其执政酆。翌年,士会率军灭亡赤狄甲氏、留吁、铎辰(居于今屯留、长治一带)诸部。晋灭赤狄诸部,势力得以向东扩张。
晋景公灭赤狄使得晋国将如今的晋东南的长治、晋城两地和晋东的阳泉、晋中及太原部分地区以及原邢国故地和卫国故地都纳入了晋国的版图。晋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太行山中南部所有地区和河内几乎全部地区,面积增加了数万平方公里。这样,晋国已经与卫国直接接壤,卫国对晋国的依赖性将会极大的增加。而晋国则基本完成了表里山河的疆域构造,在地理上对中原诸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俯瞰态势,处于了战略优势地位。
晋景公灭赤狄之后,晋国东南两面的戎狄威胁基本被解除,晋国的安全形势得以改观,可以专心致力于中原争霸。前583年晋景公即派兵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在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齐国。一连串的胜利让晋国得以称霸中原压制列国。晋景公之后的晋厉公继续对楚作战,鄢陵之战大败楚军,再度威震诸侯。不过晋厉公时代,秦国秦桓公为东进曾联合晋国北部戎狄合谋进攻晋国。晋厉公之后,晋悼公即位。晋悼公即位之后的一大问题就是戎狄的问题。晋悼公是有意武力讨伐的,不过魏绛力主和戎,认为和戎有五利: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晋悼公采纳了魏绛意见,悼公时代北部戎狄与晋国关系总体上是比较和睦的,这也为晋悼公复霸诸侯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而晋悼公时代的中原争霸中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再度降服郑国,并在虎牢派兵戍守,既可以包围晋国及郑国,也可以威慑诸侯尤其是楚国,使得晋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而晋悼公南下称霸的最大前进基地就是河内地区。从河内“弧形地带”进兵中原,或由河东渡过孟津东行,出虎牢后南下或由南阳经延津渡河,抵郑国北郊后南下,明显要比楚国方便得多,方向选择的可替代性和灵活性也更佳,距离郑、宋、卫等国很近,控御诸侯的能力明显增强。楚只得于方城之外修筑大城,敛赋聚兵,借此来扭转不利的被动局面。
晋悼公之后,晋国的霸业逐渐转入平稳,且内部卿族实力开始增强,但是晋国的实力仍在。而在霸业相对衰弱之时,晋国周围的戎狄就普遍开始活跃,而晋国也就要武力讨伐了。而在当时能够威胁晋国的最强戎狄就是鲜虞国,即日后的中山国。鲜虞国主要活动于今天的冀中地区,民族是白狄族。白狄族在鲜虞水沿岸发展起来,所以叫鲜虞族。约在西周中后期就聚居到现河北石家庄一带,逐渐占据原邶国之地。他们以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三个部落国建立了城邦联盟,与南面相邻的国相对峙。
晋平公时代的前541年,和晋国修好三十多年的北戎无终部,撕毁和约,联合其他诸戎群狄,集结于太原盆地,准备向晋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袭击。晋国卿大夫中行穆子率师讨伐无终,败无终及群狄于原,彻底打败了戎狄势力,占领了太原盆地。当时晋国的部队主要是车兵。临战之前,中行穆子率领的车兵要越过霍山。霍山道路艰险,大型的战车部队难以通过。中行穆子采纳将领魏舒“毁车崇卒”的建议,改车兵为步兵,“五乘为三伍”。这从军事制度的视角看,也是一种华狄融合现象。中行穆子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晋国军队灭北狄无终,取得太原盆地的控制权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战果,继续向盆地周围的鲜虞、肥、鼓三个游牧部族发动进攻。鲜虞为白狄族别种,主要占有今河北正定到石家庄一带地区,都今正定东北;肥也是白狄之一部,为鲜虞的附庸,活动于太原盆地东部的太行山中,都昔阳(今山西昔阳东冶头镇);鼓亦为白狄之别种,其地在今河北晋县西。晋昭公时代的前530年,中行穆子(荀吴)再度率领部队佯装去会齐师,假道于鲜虞,突然攻入肥国的都城昔阳,灭肥国,然后回师突袭鲜虞,大获全胜。晋顷公时代的前520年,中行穆子将部队伪装成籴米的商人,从昔阳突袭鼓国,一举灭鼓。晋军对白狄三部的军事胜利,大大地巩固了对太原盆地的控制权。晋国势力进入太原盆地后,其东、西、北三面仍与少数民族戎狄接壤,甚或杂处。晋国六卿继续不断向戎狄区域拓地发展,太原盆地成为晋国卿族拓土的前沿阵地。晋定公时,“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不听其臣赤章曼枝的劝阻,堑岸堙谷,开辟了一条运钟的大道,知伯遂由此道进兵灭仇由。仇由地在今山西盂县,这条道路即由魏榆(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经马首(今山西寿阳南马首乡),沿今温家庄河及秀水河而通仇由。晋出公时代的前459年,“荀瑶伐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市),取穷鱼之丘(今河北涞水县西)”,由太原盆地东向进军。次年,赵襄子从太原盆地出发,北登夏屋山,宴饮代王,“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这样到三家分晋前,晋国虽然还未能消灭鲜虞国,但已经将鲜虞包围了起来,鲜虞的局势不容乐观。除了对北部大举进攻外,作为伐戎狄的一个组成部分,前525年,晋卿士荀吴率军攻灭陆浑戎(戎族国,今陕西洛南东)的作战。陆浑戎居于晋、楚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楚国交往甚密,对晋国形成威胁。前525年秋,晋国策划攻打陆浑戎。为防止暴露作战意图,晋顷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请求祭祀陆浑戎附近的雒水(今洛水)与三涂(山名,今河南嵩县西南)。周人从屠蒯的言谈表情中察知晋人的真实意图,遂设防警戒。同年九月二十四日,荀吴率军渡河南下,直抵陆浑戎境。荀吴让祭史用牲畜祭祀雒水。陆浑戎不知是计,遂放松警惕。晋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于二十七日攻灭陆浑戎。陆浑戎亡国后,其君流亡至楚,余众逃奔周邑甘鹿(今河南伊川西北),被早有防备的周人俘获殆尽。晋军得胜而归,献俘于文公之庙。
晋国在晚期对戎狄的的军事行动是极为频繁的,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晋国基本将太行山中北部地区也大部纳入了晋国的版图内。如果没有日后三家分晋,可以说天下之脊的太行山将注定成为晋国的内山。通过对戎狄的作战打通了太原盆地与周边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交流,使太原盆地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中心。一系列的胜利也让晋国的军制和作战方式发生了变化,因为太行山两侧地形逼仄,难以战车行动,故而在对戎狄的作战,晋国敢于变革的一些卿大夫们能够在实战中变车为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一系列的胜利的最后得益者已经不是晋国公室了,而是掌握晋国实权的卿大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