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等诸侯被灭的原因:
西周初年分封,大约有八百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尚有一百七十多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初期,就只有几十个诸侯国了。而到了战国后期,连十个也不到了。诸侯国如此急剧下降,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弱小的诸侯国根本难以经得住残酷的厮杀,最终都被灭亡。而春秋战国时代如宋、鲁、郑、卫、邢等次等诸侯国最终也被灭亡,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白热化。
次等诸侯的实力客观上是并不弱的,春秋和战国初期都曾经是具备千乘之国的实力。而且普遍都有着显赫的身份地位和不俗的实力,是足以为强国的,之所以称之为次等诸侯,是因为春秋晋秦齐楚和日后战国七雄的实力太强,他们的实力相对较弱所致。能将国势维持到战国时代都不是一般的诸侯国,都是有着相当的实力和手腕的。但是次等终究是次等,春秋时代尚允许次等诸侯国玩儿骑墙,战国时代的兼并激烈使得次等诸侯国的生存和转圜空间都急剧缩小,最终走向灭亡,而次等诸侯最终走向灭亡也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是没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深刻的改革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是真正的乱世和大争之世,尤其是战国时代。周王室的权威在春秋时代急剧衰落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列国尤其是较弱之国若想生存,最根本的发展途径就是变革,进行深刻变革,发展生产力。而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春秋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诸侯国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和世卿世禄的宗法秩序逐渐被封建自耕农和官僚体制所取代。变革早和变革深的诸侯国都得以强国,而变革缓慢和因循守旧之国则日渐削弱。春秋战国时代,次等诸侯国实际上也在跟随潮流进行了各方面的一些变革,但变革的力度与大国而言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削弱以及灭亡也就注定是迟早的事了。
其次是君主普遍耽于享乐不思进取致使国势日衰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君王,普遍有着忧患意识,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但因为国力支撑,尚可以维持。而中小诸侯国尤其是次等诸侯国本身地位就非常尴尬,而社会变革力度不足,君主耽于享乐的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尤其如卫国,荒淫无道更是少见。国势衰弱,加上君主能力一般,又没有深刻的变革,这无疑会使得原本就弱的实力更加削弱,连次等诸侯的地位都难以维持。春秋时代,大国尚还有些礼法的束缚,不轻易掀起灭国大战,这些诸侯国尚且可以继续盘剥百姓进而苟且偷安,但是到了大争之世异常残酷的战国时代,这些诸侯国的生存就会是举步维艰,灭亡之日不远矣,至于何时被灭完全看大国的意愿了。
再次是经济发达但极为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
这些次等诸侯实力不够,但是普遍经济比较发达,尤其是宋、卫两国经济最为发达,郑鲁也可圈可点。宋国的睢阳、彭城、陶邑为三大城市群,卫都濮阳也是极为繁华的。这些次等诸侯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和土壤肥沃。这些诸侯国的变革力度不够,主要不是经济上的变革力度不够,而是与经济配套的上层建筑和思维没有有效的衔接,所以导致其常常是畸形发展。而悲哀的是这些诸侯国经济发达但政治和军力却普遍孱弱,加上交通便利地处四战之地,无疑成为了周围强国最好的蚕食和消灭对象。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战国时代,主要是列强均势所致,列强都想单独一口吞下,也都具备这个实力,主要是担心吞下后的后果故而谁都不敢贸然下手,只能是步步蚕食。
没有深刻的变革、君主的普遍昏庸和地缘态势的不利,是次等诸侯最后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再加上思维与体制的僵化,以及一些可能的偶然因素,无疑让这些次等诸侯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这些教训都为强国所借鉴,真正能吸取周遭邻国灭亡教训的,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的最终会走向成功,相反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即便是强国,日后也将难免不会被灭国。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