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下的次等诸侯国的相继消亡: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晋国事实上名存实亡。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列名为诸侯,天下进入了更为残酷的战国时代。
在战国,由晋国分裂出来的韩赵魏和老牌强国齐国、楚国、秦国、燕国为战国七雄,但是天下当时还不止这几个诸侯国,除以上最具实力外,郑、宋、鲁都颇具实力,卫国则是比之更弱。而在这些诸侯国里,最具实力的郑国,则成为第一个被灭的次等国。
最早被灭亡的郑国
郑国与晋国为邻国,与晋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就时好时坏。三家分晋后,韩国与郑国接壤,也早将郑国视为囊中之物。韩、赵、魏三家已经打败智伯后准备瓜分他的土地。韩相段规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韩康子认为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何用?段规认为一里那么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如果能有成皋,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韩康子果然要了成皋。到后来韩国灭亡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可见韩国想要吞并郑国的野心,在消灭智氏时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但是韩国是三晋之中实力最弱的,而郑国虽说不及齐楚魏赵,但也是有相当的实力的,故而韩国灭郑是十分漫长的。公元前423年,郑幽公刚刚继位,韩国君主韩武子趁机攻打郑国,杀死郑幽公。郑国人拥护他的弟弟郑繻公继位。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其子韩景侯继位。韩景侯继位后随即对郑国发动进攻,攻克雍丘。郑国修筑长城试图阻挡韩军继续进攻。公元前407年,郑国对韩国发动反攻,于负黍(在今洛州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击败韩军,双方连兵不解。但不久后韩景侯随魏文侯进攻齐国,重心东移,使得韩、郑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公元前403年,周安王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正式成立。但成立之后的韩国政令上存在许多冲突,大臣严遂和韩侈间也发生矛盾,郑国便于前400年包围了韩国都城阳翟,韩景侯也在同年去世。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韩灭郑之战最终以郑国灭亡为结果结束。
卫国的名存实亡
春秋后期开始的卫国国君大多昏庸,春秋时期,还发生过两次工匠
暴动。公元前478年,卫庄公时,“公使匠久”,工匠终日劳作,得不到休息和应有的报酬,于是发生暴动,以攻卫庄公。卫庄公逃出都城,被戎州己氏所杀。公元前470年,到了卫出公时期,一些对卫出公不满的贵族,利用工匠发起暴动。暴动的工匠“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出公最终死于越。卫国两次工匠暴动,沉重打击了卫国统治者,也使卫国的国势更加衰败。
进入战国时期,赵国进行了改革,国力增强。赵烈侯死后,其子敬侯继位,曾在第四年攻打卫国,并取得胜利。在赵国的对外战争中,多次获胜,可见此时的赵国国力足够强盛。而此时的卫国,在位的是卫昭公,已经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国,附属于赵氏。《史记·卫康叔世家》载:“悼公五年卒,子敬公弗立。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纠立。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
赵国一直将卫国视为自己的囊中物,但是同为三晋出身的魏国则一直对卫国觊觎已久,故而赵魏因为卫国多次兵戎相见,但是最终的结果则是卫国损失最大,已经无法称为诸侯国了。到了卫昭公时期(前431-前426),韩赵魏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十六年(前356),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成侯二十九年(前343年),被魏惠王强行废除君位,改立卫灵公的后代子南劲为卫侯。
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而到了公元前335年,卫平侯去世,卫嗣君继任君位。公元前330年,自贬称号为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前254年,卫怀君前往魏国朝觐魏安釐王,被执杀,魏灭卫,卫亡。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为卫君,是为元君。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之后秦国在此设立东郡。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实际上已经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中。
一度强盛却被灭亡的宋国
宋国是战国时代除了战国七雄之外面积最大的诸侯国,也是最具实力的。尤其是在春秋末期灭掉曹国后,宋国实力又得以增加,而且因为其地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宋国成为诸侯国之中最富庶的国家。而且因为宋国是先朝后裔之国,影响力不容忽视,列国的不少会盟都选择在宋国的范围,如徐州相王就发生在宋国的境内。
不过在乱世时代,尤其是在大国的夹击中,宋国的对外政策时常飘忽不定,丝毫没有自主权,处处为大国所牵制,随时都存在被大国吞并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势,当时有人对宋的形势作了剖析,《战国策·楚策一》之<齐楚构难>载:“楚以缓失宋,将法齐之急也。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而令两万乘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
宋国地处天下之中,北临齐、赵、燕,西近韩、魏、秦,南与楚国接界,完全处于七雄的包围之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若宋强,则周边诸侯必受其害;若宋弱,则诸侯可竞相利用之以相互牵制;若宋亡,则大国间的力量分配将重新构筑,有的将会增强,有的将会削弱。因此,宋国在群雄中处于诸侯平衡彼此势力的砝码与利益交换的条件。战国初,魏国强大,宋国便服魏以自保,后来齐楚强,则跟随齐楚。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国中期宋国的权臣、宋戴公在400多年后的后人子剔成废掉宋桓侯而自立的事件。宋戴公的后人以“戴”为氏,所以这件事被称为“戴氏取宋”。
剔成君在位时代,宋国人对霸业已经没有任何期待,贵族们贪图享乐,推崇商贸,这就更是促成宋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但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假象,如果没有战争,宋国人的美梦还会延续到很久,但是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这种繁荣很难持续长久。公元前329年,戴偃袭击哥哥宋剔成君,宋剔成君打败逃到齐国,戴偃自立为国君。
宋王偃年少即位,国政由太后与大尹戴不胜主持。戴不胜辅佐宋王偃推行王政,“欲其王之善,而进贤人薛居州。”对于战国时期的苛税,宋国采取比较宽松的轻税政策,宋国的大夫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贤者当政,使宋国出现一时之盛。在军事上,宋国曾“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并“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一度跻身于大国之列。到了宋王偃统治的中晚期,宋国高层内部的权力之争变得日趋激烈,出现贤者被逐,小人当政的局面,“唐鞅蔽于权而逐戴子。”
于是,宋国的统治政策在唐鞅等人的撺掇下也发生了变化,宋王偃彻底废弃了仁政,转而实行专任刑杀的暴政,类似于商朝末代帝王帝辛(纣王)。他用皮袋子装着血,把它挂起来用箭射击,称做“射天”,并且用鞭子鞭打土地,还砍掉土神、谷神的神位,把它们烧掉。说要用威力降服天下鬼神。宋国的百姓非常恐慌。因此诸侯都称宋康王为“桀宋”,说宋会干出他的祖先商纣王干过的事,不能不杀。于是要求齐国攻打宋国。
公元前288年,齐国大举攻宋,先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宋派臧子向楚求救,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楚阳许之而阴欲齐、宋两败。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城,宋王偃逃至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西)。至此,从西周初年就立国的宋国灭亡,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客观而言,宋国在宋康王后期如果不要那么疯狂,以当时宋国的实力和影响还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但是宋康王的疯狂举动最终将宋国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而灭宋后的齐国也因为树大招风也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最后被灭的鲁国
鲁国是周王室至亲之国,望邦,春秋时代也曾经有过煊赫一时的时代,但总体上实力不如晋秦齐楚四强。战国初年,除七雄之外,次等诸侯国中以宋国最强最大,鲁国次之。
鲁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三桓长期把持朝政,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日后逐渐壮大,成了鲁国真正的主宰。在春秋和战国初期,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也曾锐意改革。在经济上推行初税亩、使用田赋,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鲁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鲁国的经济发展;在军事上,分三军,后来又废中军,分国为四,壮大了三桓的实力,更便利了战争时迅速出兵,相对而言是较为可以的军事改革。对外方面,三桓清楚地认识到鲁国弱小的国力,为鲁国周旋于晋、齐、楚、吴等强国之间,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颇可称赞。不过总体上而言,三桓谨守周礼,坚持传统的礼乐制度,成为他们及鲁国没落的根本原因。其次诸侯争霸的外部环境成为三桓衰亡的客观原因之一。齐鲁为近邻,但两国立国治国方针则大不相同。齐国“尊贤上功”,鲁国则“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日后齐国无论是姜氏齐国还是田氏齐国,基本都秉承事功思想,而鲁国则始终恪守周礼。
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但是在多年的三桓时代里,齐国不断蚕食鲁国及其周围地带,鲁国已经不堪一击,齐国之所以维持鲁国的存在,主要是出于战略和传统上的考虑。公元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国不曾参与,彻底沦为次等国家。鲁文公时代,齐国灭宋,齐国版图直达淮河,鲁国完全被陷入了齐国的包围之中。后赖五国伐齐,鲁国得以继续苟延残喘,还取得了一部分土地。虽然田单复齐,但是齐国也无法威胁鲁国了,可南部的楚国此时正在积极谋求向淮北原宋国故地和鲁国齐国扩张。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