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时代和嬴政灭国前的对外战略:
如上所言,吕不韦时代对外战略以进行蚕食为主。而这些蚕食行动总体上是取得了成功的。而嬴政亲政到灭韩开始,尚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的时间里,嬴政实际上已经准备并将灭国行动付诸于实施。不过在灭谁为先的决策上,从日后攻击重点来看,嬴政是想先扫灭关东六国抗秦中坚力量和与秦世仇的赵国的。可是在接连的对赵作战中,虽然严重消耗了赵国的实力,赵国的领土进一步缩小,但是赵国依然不倒。最后转为先灭韩国,后集中全力攻赵。
前251年、前250年,秦国没有什么大的对外作战。而六国间的厮杀不断。前251年,燕发兵六十万分两路攻赵,赵使廉颇大破燕军于部,杀燕相栗腹,又使乐乘大败燕军于代,俘燕将卿秦;廉颇围燕都。前250年,燕取齐之聊城,复退兵;楚取齐之南阳;魏取齐之平陆。
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在扫除东周国后,秦将蒙骜顺势攻韩,取韩之成皋、荣阳,设三川郡。前248年,秦使井忌经赵而攻燕,拔二城;燕献十城于秦。同时,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取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年,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秦使蒙骜取魏之高都和汲。
秦国这接连三年的攻势,将长平-邯郸之战时秦国占领后复失的土地再度夺了回来,给三晋乃至楚燕都以极大的震动。由赵魏主导为主力,信陵君魏无忌挂帅组织韩赵魏楚燕组织五国合纵军,开始反击秦军。沿着太行山南麓向西疾行。信陵君统领的三国大军,过野王、武遂不攻,通过太行山最短的一条通道轵关陉到达河东郡。再往西一直到达黄河东岸,接着沿着黄河南下,到达渭水与黄河汇流的地方。绕行这么远来截断秦军粮草,主要原因是防止蒙骜军来救援,同时绕过函谷关,兵不血刃就截断秦军粮草供应。蒙骜后路被断,从大军中选出数万老弱之兵,虚建“大将蒙”的旗帜,继续与魏、楚二军相持。然后尽驱精锐,衔枚疾走,反身来与信陵君决战。四国的军队在黄河南岸厮杀,搅做一团,从天明杀到天黑。此战蒙骜部损失近十万人马,王龁部折损五万余人,粮船尽丧,秦军遭遇一次大惨败。
此战让信陵君声威大震,名震天下。秦国在邯郸之战后再次受挫于信陵君,同时也是秦国在邯郸之战后又一次严重损失。而信陵君此战得胜后,在回师途中苦战夺取韩国管城,以确保黄河水道上游安全屏蔽大梁。不过信陵君回国后,因为功高震主加上秦国的反间计被再度闲置,实属可惜。
信陵君主导的五国攻秦虽然使得秦军实力受损,但都是在关外的损失,关内秦国的后勤基地并未受损,势力仍在,不久继续大举反攻。前246年,秦尽占韩上;秦蒙骜击定晋阳。前245年,秦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廉颇离开赵国。前244年,秦蒙骜伐韩,取十二城,攻魏之肠、有诡;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前243年,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相继去世,秦将蒙骜取魏之肠、有诡。前242年,秦将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大有切断赵魏楚合纵之势。
在关东再次面临危机时候,赵国再次力主合纵攻秦。以庞煖为帅,率领韩赵魏燕楚五国之军攻秦。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之军也都回国。庞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且骁勇善战,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山东各国再没有实际的合纵抗秦军事行动了。
五国此次合纵攻秦失败后,秦国继续反攻。前240年,秦攻魏之龙、孤、庆都,取汲。前239年,秦使长安君攻赵上党,反,死屯留。前238年,秦使杨端和取魏之首垣、蒲、衍氏;秦攻魏,取仁、平丘、小黄、济阳、甄城,至濮水、历山以北,此战截断齐赵之腰,绝魏楚之脊梁。抗秦中坚力量赵国与魏楚的联系被彻底截断。同年嫪毐叛乱被平定。
吕不韦在前237年被迫自杀后,嬴政继续大力攻略六国。在合纵之腰被截断后,疯狂进攻赵国,大有一举吞并赵国之势。而为了消除赵国对秦国的注意力,不断唆使赵国攻击燕国。在前238年赵悼襄王入秦时,嬴政就说:“燕无道,吾使赵有之”。赵国悼襄王轻信了秦国的许诺,派大军攻燕,力图一举灭燕,摆脱四战之地的困境。然而在燕国不敌赵国向秦国求援后,秦军则以救燕为名大举攻赵。正当赵军拿下燕国勺梁(河北定县北部)时,王翦率军已经过上党,拿下了赵国在太行山西部重镇阏与(山西和顺)和橑阳(山西左权县)。而当赵军拿下燕国狸城(河北任丘东北)时候,秦将桓齮、杨端和率军北上拿下赵国河间地带六座城池。赵军继续深入燕地到阳城(河北保定西南)时候,桓齮率军则拿下了上年魏国孤悬在河北无力久守而献给赵国的邺城、安阳等地,至此今天冀南之漳水流域与河间地带全被秦国控制。庞煖所率攻燕之赵军已经成为孤军,或死或散。同年,赵悼襄王去世。
前234年,秦国再次攻击赵国,取得赵国雁门、云中等边郡后,秦将桓齮从南部攻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这是秦国后期见诸于史册中的最多的一次斩首记录。次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攻击到赵国的赤丽、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赵国急调李牧所率边防军从代郡南下,在肥地(河北晋县西)击破秦军,暂时挽救了赵国危局,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前232年,不甘心失败的嬴政再度大举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目的是两路会使合击邯郸,仍然希望一举灭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之策,由司马尚率军坚守邯郸以南之赵长城地带,然后亲率主力击破北路秦军,秦军被迫撤回。
从怂恿赵国攻燕到宜安、番吾之战,嬴政为灭赵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的,不过虽然取得了雁门、云中和赵国在太行山以西及漳水流域、河间等地区,但是灭赵的计划并未实现。
仔细看从吕不韦时代到嬴政灭赵的暂时破灭,这一时间段秦国的对外战略实际上是夹杂了远交近攻与连横二者,并不是单独一种战略的选择。远交近攻方面,秦国继续笼络住齐国,不使齐国参与到合纵联盟当中,最起码让齐国中立。同时对燕国进行拉拢,偶尔也进行跨境攻击,但很少。对楚国此时也没有大的进攻,反而唆使魏楚在淮北地带交兵。在稳住远方的燕齐楚之后,重点进攻近邻的三晋。而确实对三晋蚕食也取得了成功,韩国已经奄奄一息。赵国丧失了山西境内和冀南所有地盘,魏国丧失了黄河以北地区。而在连横方面,吕不韦时代在夺回上党太原后就重点进攻魏国,虽然没有灭亡魏国,但也是实现了魏冉时代就图谋的拦腰切断六国合纵之腰进而实现中心开花的战略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两者的结合,秦国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以军事进攻为主,同时花费重金笼络燕齐的妥协派,并使用反间计,将可能对秦国构成威胁的能臣良将统统消除掉。
而六国方面在这二十年里,因为秦国攻势的相对减缓,各国为了寻找自己的输血来源地和战略后方,不断地在打打杀杀,或者说是坐观成败以期待渔翁得利。然而六国的执政者恐怕没有真正明白或者是被现实小利蒙蔽了双眼,不清楚渔翁得利和唇亡齿寒的关系。在各国实力相对均衡的情况下,两家相互厮杀,一家坐观成败的确是可以渔翁得利的。然而在一家独强到超过其余总和之时,再坐观成败不仅无法渔翁得利,反而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弱者不仅起不到唇的作用,反而会伤到齿,会使自己也更加危险。此外,六国对于秦国四年之内连丧三王引发的动荡所造成的影响,过于高估,认为秦国会内乱不止,然而忽略了秦国内部的凝聚力以及秦国特殊的军功爵体制所带来的特殊影响。秦国如同六国一样会产生内乱,但秦国朝野甚至基层对东出扩张却又有着普遍的共识。换言之,越是内乱和灾年,秦国东出的危险反而大增,因为这样可以转移矛盾,也可以抢掠他国的财富粮食。此外,六国在对秦主攻方向上,也产生了误判。自范雎远交近攻取得大的成效以来,普遍认为赵国将会是主攻点,而且赵国也确实是主攻点之一。但在这二十年里尤其是吕不韦执政时代,虽然赵国受损严重,但魏国的损失更重,而且魏国的抗击打能力明显不如赵国,其军队的战斗力和军民的凝聚力普遍不如赵国,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反而更利于秦国攻击。而且随着赵国衰弱,赵国对魏国的救援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这样魏国反而成为最大的突破口。事实上也是魏国黄河以北地区被撕裂成为秦国东郡后,赵国孤立无援,更加容易被击破。而赵国一旦破灭,燕国根本经不住打击,魏楚齐也无法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