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最后时光之魏景愍王和魏王假时代: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先后去世。魏安釐王之子魏增即位,即魏景愍王。同年,秦将蒙骜趁信陵君去世大举攻魏,取魏之肠、有诡。然而这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戏在次年才开始上演。
公元前242年,燕赵两国继续在互相攻伐,燕国依然继续扮演着为赵国刷自信的存在。而赵国也依然乐于攻打燕国,而忽视了南方的魏国对赵国的意义。趁着燕赵互打的同时。作为对魏景愍王的即位大礼,秦军将领蒙骜,这个当年魏无忌的手下败将,此时已经是关东六国噩梦一般的存在,无人可挡。蒙骜同年率军大举攻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秦军此战横扫河内,断绝纵亲之腰,世间已再无信陵君,更无魏安釐王。魏国在秦国犀利的打击下迅速瘫痪,沦为中型诸侯国的魏国已经独木难支。
次年即公元前241年,赵悼襄王主导合纵伐秦,也是山东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了。楚国春申君黄歇攻函谷,赵将庞煖率精锐则从河东蒲坂南下进入秦国后方一路攻击倒距离咸阳咫尺之遥的蕞城,最后功败垂成。此战攻秦失败后,秦军则大举反击,攻取魏之朝歌及原卫国都濮阳;赵将庞煖攻秦失败后大怒,则率军攻齐,取饶安。
庞煖是战国晚期杰出的纵横家,也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此战绕过函谷关以精锐出河东奇袭关中,实为精彩之作,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但是这也是一次诡异的军事行动。列国对咫尺的威胁视而不见,反倒是千里迢迢地攻向了函谷关和咸阳。这是一次极为悲壮的险些有所成就的军事赌博。春申君、庞煖之所以选择如此孤注一掷,很有可能是因为赵、楚两国无法接受让魏国再度恢复的风险。也许,魏安釐王在六年前信陵君主导合纵攻秦时期迸发出的能量确实太可怕了。从整体的战略表现上看,联军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打击秦国核心地区,迫使秦国屈服,吐出东部的领土,然后由楚、赵为主导进行再分配。上一次合纵的时候,魏安釐王所表现出的有吞灭韩国的野心确实让赵楚心有余悸。然而,赵楚的这次军事赌博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让山东的局势更加危险。如果列国能以整体山东大局为重,谋求收复东郡失地,确保合纵中间腰部枢纽地带的安全,那么实现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毕竟秦军主力是不会放在东郡、河内一带的。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了。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秦国再次清扫占据的魏国故地东郡周边的城邑。前240年,秦攻魏之龙、孤、庆都,取汲。前238年,秦将杨端和取魏之首垣、蒲、衍氏;秦攻魏,取仁、平丘、小黄、济阳、甄城,至濮水、历山以北;前236年,秦军趁燕赵再度大战之时,派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此次攻赵秦军所得的邺城等地为魏国原有故地,魏国这些地方在秦国建立东郡后,与魏国本土的联系已经被切断,既然不能归属秦国,只能献给赵国了。而秦军不久攻赵,趁赵将庞煖在燕国前线以及李牧还在代北,大举进攻,轻易拿下魏国原有的邺城等地,又将赵国邯郸南部防线和太行山西段仅存的一些据点如阏与、轑阳拿下,赵国太行之险尽皆失去。
前240-236年,这四年秦国大举进攻,彻底切断了赵国与魏楚的联系,秦国打通了从函谷关经三川到与齐国的边界,实现了穰侯魏冉时代以来就谋求的截断列国合纵攻秦的中间腰部联络地带的图谋设想。关东六国对此阶段秦军的进攻,在战略上是判断失误了。而在秦国攻势势如破竹时,列国多次谋求联合却始终没有行动。史记这样记载道: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而对于魏国而言,这几年失去的土地被秦国统一纳归为东郡,这些地带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更是国都大梁的北大门。自沦陷于秦国后,魏国西部苦心经营多年的以保卫国都大梁的黄河防线以及西部长城线被彻底撕烂。秦军控制了黄河上游的水道,为日后水淹大梁创造了条件。
在截断了北方最强之赵国与南方魏楚的联系后,秦国可以肆意的选择进攻点了。重点还是赵国,但名将李牧尚在,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虽然桓齮在前234年斩杀赵军十万人。但随后在宜安之战、番吾之战中,李牧两次挫败秦军。在重点进攻赵国的同时,为了稳住魏楚可能对东郡的反攻,秦国继续挑动魏楚在围绕宋国故地方面的争夺。
前231年,韩国被迫献南阳地于秦,魏国也献地于秦国。到此时,韩国已经放弃了抵抗,魏国也只谋求自保,不敢也基本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和意志了。前230年,秦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次年开始大举攻赵,前228年,赵国邯郸被攻破,赵国灭亡。公子嘉率赵国残余抵抗力量北上代郡继续坚持抗秦作战,但大势已去。
就在灭亡赵国的同年,在位十五年的魏景湣王魏增去世,魏王假即位。魏景湣王这十五年是魏国崩塌的最后时刻。父亲安釐王和叔父信陵君晚年缔造的魏国所谓辉煌实际上就是大魏的回光返照。父亲和叔父相继去世后,魏国再也没有可以让秦国畏惧的任何力量了,仅剩余的希望就是秦国内乱和列国合纵。但是秦国内乱迅速被平定,列国合纵功败垂成且表里不一。而就在最后几年,魏国北疆和大梁门户尽皆沦陷,魏国离灭亡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灭赵后的次年,王翦、辛胜率军攻燕,大破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前226年,秦使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追而杀太子丹;秦使王贲击楚,取十馀城。同年,韩国故都新郑武装起义,被秦国镇压,秦国杀韩王安。
在韩赵被灭,燕国逃亡辽东,赵国残余势力坚守代郡都构不成实际威胁的情况下。魏国就是下一个重点目标,只有拿下魏国,才能打开真正进入楚国核心区域的大门。
公元前226年,秦国开启了灭魏之战。秦王政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首先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二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扬言要从河北邯郸进攻魏国,魏军将主力放在河北。趁魏国40多万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御秦军,于次年即前225年突然南下进袭魏国,绕过楚国38座城池,包围了魏都大梁。秦军封锁黄河,阻挡了北方援军的南下。城内的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多次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殊死抵抗,最后战败;魏国主力之后被秦军消灭,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至此,自前403年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曾经战国第一强国,以晋国霸业继承者自居的魏国结束了178年的历史。
这里附几句。秦国后期基本上是每灾必战。不要简单地认为秦国有了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汉中盆地以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风调雨顺,粮食多到吃不完,准备充足才去军事扩展。这是完全受电视剧和表面理论误导所致。实际上在灾害的时候,秦国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最明显的就是灭六国的阶段,正是秦国连续多年最大规模的饥荒时期。也许秦始皇突然发力,并不是自己急迫的野心,而是灾害对国内现实的压力。在灾害事件绵延无期的时期,让饿红眼又凶悍的秦军急迫的去打六国。而六国的大都市如新郑、邯郸、大梁、陶邑、睢阳、临淄、彭城,都是交通枢纽,也多是各国的粮食聚集地和最大的产粮控制区以及商业发达的城市,拥有大量的财富和物资。把各国的粮食财富扫荡一空,解决国内的粮食危机。不得不说战争确实是解决饥荒的一个办法,人口变少,掠夺邻国的粮食,使得人口和粮食的总量再次回复平衡,但这绝非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