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4000字 发布时间:2021-07-16

五国伐齐后以及长平之战造成的巨大影响:

五国伐齐后,各国各有所得,但是战后的局势也开始变的日益复杂化和明朗化,那就是因为齐国的衰败,秦国开始成为天下最强之国,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制衡秦国,但是秦国暂时还无力面对东方各国可能的合纵。即秦国虽然有力单独推平任何一国,但如果面对两国或者两国以上的联手,秦国尚无力应对。

从前283年开始,秦国就再度开始对三晋下手,而且三晋之间和三晋与他国也时常内讧。前283年,秦韩攻魏,取安城、北林、梁囿,至大梁;赵燕救魏于林中,秦割地而退。前282年,秦将白起攻取赵之兹氏、祁;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前281年,秦白起取赵之蔺和离石,又取石城;赵决河水伐魏。前280年,秦白起取赵之代和光狼二城,斩首三万;秦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赵将赵奢取齐之麦丘。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燕惠王罢免了乐毅,乐毅逃到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而田单则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主力,然后顺势北上,收复七十余城,迎法章回临淄,正式即位,是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得以再度光复齐国。

齐国虽然得到了复国,但是复国之后的齐国实力大衰,已经沦落为刚比韩国强一些的程度了,成为了三流。而且田单复国后的齐国在版图上只是恢复到了齐国原有的一半左右,被魏国拿下的不可能夺回来了。 而赵国非但没有停下攻取的脚步,反而近一步扩大战果。前274年,攻取齐的昌城和高唐;前271年,蔺相如伐齐到平邑。

而就在田单复国后的两三年内,楚国则因为白起率军攻下鄢郢而再度衰落,被迫迁都郢陈。迁都郢陈后的楚顷襄王终于有所醒悟,任用庄辛开始了亡羊补牢的诸多举措,图谋振作恢复。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收集东部地区的士兵,共得十多万人,向西收复秦国攻占的楚国长江沿岸十五邑设置郡县,抵拒秦国。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派遣三万军队帮助赵、魏、韩三国攻打燕国。而对于宿敌秦国,楚国因无力单独抗衡,只得以与秦国讲和,并派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虽然顷襄王后期开始了振作,但鄢郢之战对楚国的损失太过于巨大,毕竟元气大伤。

秦国则在削弱了楚国后,对三晋继续下手蚕食。前276年,秦白起伐魏,取两城;前275年,秦相魏冉伐魏,韩之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秦击之,魏献温求和;前274年,秦将魏冉胡阳取魏之卷、蔡、中阳、长社;前273年,赵、魏攻韩之华阳,秦魏冉、白起、胡阳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走魏将芒卯,沉杀赵将贾偃所部二万人于黄河,取北宅,围大梁,魏割南阳予秦,秦设南阳郡。

而这时作为三晋之首的赵国则在北方渐渐稳定之后,从惠文王起,再次把战略重点放到西、南境,由屏南转为南进,由自保转为主动与秦交战,多次救韩救魏。当然,正是由于赵的强大,成为与秦齐并列的三大国之一,因此当三晋与秦齐关系紧张时,赵积极抗秦抗齐,当矛盾缓和时,主要在惠文王时也乘机兼并韩魏的土地,这不能不对三晋联合产生消极影响。与之前三晋的联盟相比,赵国这时期主导的三晋联盟特点有三:第一,这时期的联合总得讲是退却中的联合,目的是共求生存。前期的联合则是进攻中的联合,目的是求发展;第二,这次联合较之前期松散,联合是形势所迫,没有强有力的保证,三晋不再是一个同一的整体;第三,既联合又自保,联合仅以各自利益为条件,因此,有时联合抗秦,有时不顾联盟而附秦。而秦国对于三晋中枢的魏国,虽然屡次攻击,并都有所获得,魏国在战国后期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秦军想一举攻灭之并不容易。加之魏国以土地奖励军功的军事制度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于广大贫苦农民,只要在战争中有功,就可以得到一些土地。这种军事激励措施对提高魏军的战斗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秦国几度攻魏而不能把魏国灭亡。就如当时范雏所说的,秦独攻魏地不攻魏人的做法使得“十攻魏而不得伤”,且有救援的燕、赵等国,这是魏军仍能保持一定战斗力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三晋之首的赵国,秦国虽然多次在太原盆地边缘和华阳之战等大战中多次击败赵军,但是赵军主力尚在,赵国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损伤。反倒是在前269年的阏与之战中被赵国名将赵奢击破,十万之军损失大半。之后的几之战中,也再度被赵军击破。

其实综观这个时期的秦国对外作战,虽然秦军在这时期不断胜利,也获得不少地方,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秦国此时因为在中原核心地带获得了陶邑,实际上是希望以陶邑这个飞地为中心不断扩张,以此来中心开花,与西部同时进攻,希望东西两线都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富裕的陶郡对秦国更多的是经济意义,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战略基地的作用。毕竟此地夹在齐魏等大国之中,秦国要保住陶邑,必须屯扎重兵于此,而在此屯驻重兵,必然就会削弱西部进攻的力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且东西并进的方略类似于张仪连横战略的改良版,这种攻击方式加上东西并进和中心开花,看起来波澜壮阔。但是攻击线路基本以中央突破为主,但是北方赵国和南方楚国实力不弱,一旦中路攻击受挫,赵楚南北夹击,韩国再做些干扰,秦国必将遭到惨败。

秦国希望以陶邑为基地中心开花失败后,秦昭襄王开始反思并寻找新的东出方略,此时范雎出现了其视野中,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秦昭襄王也以此为契机,将主政多年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还有泾阳君驱逐出咸阳。宣太后因此也得以失势,秦昭襄王掌握了真正的所有实权,以范雎为相,封应侯,统领国政。范雎执政后,对内力主开辟了蜀道之褒斜道,使得蜀地财富可以流入关中为东出所使用。而在对外方面,就是改变了中心开花战略,进行远交近攻。从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

前262年,秦将武安君白起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被迫将上党割让与秦国,上党太守和韩国臣民拒绝臣服于秦,转归赵国,赵国接受上党。秦军王龁大举进攻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之后秦赵的王龁与廉颇率军在长平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相持消耗战,两国都无力继续消耗下去,都开始转守为攻。赵国换廉颇用赵括,而秦国则密调武安君白起为帅,诱敌深入然后奇袭分割包围赵军,赵军轮番突围却都接连失败,被迫投降,白起随后坑杀赵军降兵四十五万之众,赵国及关东各国无不震惊。

长平之战是改变战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没有之一。除去中外古往今来可谓屈指可数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形,真正的“战略决战”,大多数都不是“最后一战”。上党之战及随后的长平之战可以划为一体而论。对于赵国而言,上党是必争之地,对于赵国的重要性是极为重要的。上党郡包括如今晋东南一带,地势险要,是四面环山的一片高地,地处太行山脉以西。上党的地理位置对于赵国的战略意义要远大于秦国。上党以北是赵国的龙兴之地晋阳,上党以东则是都城邯郸,而且上党与邯郸、晋阳的距离都不是很远,大军只需数天便可抵达。上党放在韩国手里,因为三晋同属一家,虽然经常打来打去,但是韩国弱小而且唇亡齿寒,所以上党放在韩国手里,对赵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上党被秦国控制,那么赵国的心脏地带将门户大开,秦国随时可以对赵国发动致命的斩首行动。正因如此,赵国绝对不能坐视上党落入秦国之手,出兵接受上党地区也是必然的选择。如果赵国拥有并牢固的拥有上党,地缘态势将获得极大的改变,赵国邯郸西部可确保无忧,而龙兴之地晋阳之东南也可安枕。而以上党为基地联络太原,则进可蚕食秦国控制的河东以及南下河内,退可确保太原邯郸。换言之就说如果赵国拥有并稳固占领上党,赵国将确保无疑的保证后方,并极有可能统一三晋,进而坐稳东方六国之首的位置。因此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并不算是战略错误,反倒更像是条件反射下的自然动作。只是赵国统治上层在接受上党地区之后犯了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而对于秦国而言,自齐国衰败后,赵国成为关东六国之首,是秦国的最大威胁,但赵国的实力、地缘状况和影响力还达不到当年齐国的程度,必须抓紧削弱赵国,避免其进一步做大。按照原有的计划,韩国献出上党后,秦国对是否与赵国进行战略总决战是犹豫的,也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的,朝野也是有分歧的。但昭襄王和范雎力主秦赵对决,即便相持三年后依然不放弃,无疑是看准了上党长平能够成为改变战国局势的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秦国只要能稳固的控制上党长平一线,则河东稳固,北可进攻太原,南可确保河内,东可进攻邯郸。就可以将韩国彻底赶出晋国故地,也可以堵塞赵国从南下的道路。拥有了上党可使得河东、河内逐渐连成一线,以汾城为中转集结地,再加强临晋的通河能力,牢牢控制晋南河东地区,保证关中力量能投送到前线,使之得到方便而安全的给养,改变以往走崤函通道直插韩魏中心所面临的南北两翼可能被夹击的战略窘境。

上党长平之战,秦国以伤亡近20万的代价消灭赵军45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秦国虽然也死伤惨重,但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此战使得遥远的燕国、齐国也受到震慑,相当长时期没有后顾之忧的强秦,更可以放心大胆宰割近邻的韩、魏,也更有底气向楚国呲牙、示威。如此,“远交近攻”收获丰厚,合纵抗秦更添艰险,后世贤达笔下的“赂秦”,也就形成了相对的“稳态”。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