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3192字 发布时间:2021-07-16

齐国灭宋引发地缘政治失衡及五国伐齐:

战国中期除了七雄外,各国有两次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即中山国被灭和宋国暴涨后被灭。中山国一直是横亘在燕赵之间的中等强国,也是齐国制衡赵国南下的重要盟友。而中山国的存在也使得赵国代地和邯郸的联系非常困难。赵国早欲灭之,经过武灵王十二年的努力,赵国得以消灭中山国,剪除了腹心之患,而燕国对赵国构不成实质威胁,赵国灭中山后得以安心南下。另外宋国在此时突然实力保障,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个宋康王。宋国是周朝最早的诸侯国之一,原为商朝后裔,在五等爵中居最高之公爵,比他国都高。在漫长的春秋时代里,宋国一直是中原强国之首晋国的盟友。战国时代依然存在,而且宋国农业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是为天下的膏腴之地。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除了七雄外,却是二等国中最强。前318年,戴偃开始称王,称为宋康王。宋康王后期大举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宋国进入鼎盛时代,面积达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巅峰时期,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但也因此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虽然齐国灭宋成功了,但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遭到了空前的政治孤立,引发了五国伐齐。前285年,秦、燕两国联络赵、魏、韩三国,结成伐齐军事联盟。次年,以燕上将军乐毅为首,率燕、秦、韩、魏、赵五国之师伐齐,大破齐军。之后联军一路南下,齐国是兵败如山倒,临淄被攻破。齐闵王出逃卫、邹、鲁等国,后逃到了莒地,后被部下所杀。而没有参与五国伐齐的楚国,则趁火打劫,出兵攻夺淮北地区。其余齐国攻占的原宋国等地区分别被魏国、秦国、鲁国所瓜分。齐国只剩下即墨、莒两地,仍然在坚持。

在齐灭宋之前,除宋之外的泗上诸国已经成为齐国的后花园,齐想要扩张只有三个方向,向南灭宋,向北灭燕,或者向西攻赵;魏国在当时齐秦均势的前提下,很难作为攻击对象来考虑;而攻赵,之后的秦昭襄王已经证明了在无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想要攻灭大中型诸侯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实际的考虑只有:向北灭燕,或向南灭宋。另一方面,齐灭宋对其他强国也产生了实在的威胁,而攻齐却又能产生现实的利益,在共同利益之下,伐齐势在必行。

对于楚国而言,在接连败给秦国和韩魏齐之后,楚国向西向北扩张都受挫,只能转入防御,只有在淮泗方面可以有进展的可能,而齐国灭宋将淮泗地带几乎全部纳入本土,楚国周边尽皆强国,局势危险,而在对秦国和韩魏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齐国占领淮泗,已经威胁到了楚国淮南安全,直接威胁本土,楚国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对于赵国来说,齐是东边的强大邻国,河济平原上讨厌又危险的竞争对手,毕竟赵都邯郸城,距离河济平原很近,魏齐这样近在咫尺的强邻却总是赵国挥之不去的阴影,何况赵武灵王时代刚吃下的中山国曾长期在齐人的帮助下为齐国在河济平原上的扩张间接出力,强烈的不安全感促使赵国甚至比燕国更乐于幻想能够毕其功于一役,最好直接解决齐国,而且不说齐人核心之地的富庶城邑,河济平原的沃土与首都的安全空间就已经足以鼓舞赵人竭力攻齐了。

燕国是齐国世仇,前314年田辟疆能借子之之乱向北“辟疆灭燕”,那后世的齐王没道理不能复制先王的事迹,强大的齐国就成了悬在历任燕王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所以对于燕人来说,孱弱的齐国才是好齐国,毕竟真灭了齐国怕就没人帮忙牵制赵国了。既然魏赵秦等大国都想动手,那么燕人借机伐齐的行动简直比就坡下驴还自然。而燕国恐也没打算吞齐以自强,尽最大可能削弱齐国、保护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魏昭王治下的魏国来说,五国伐齐前的魏国为了向淮泗进军可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但国势衰弱的魏国难以独自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既然有桀宋这么一好借口,又有强齐牵头,分一杯羹总不为过。然而齐闵王也清楚魏人此时的斤两,恃强凌弱的事他也没少干,多这一次不多,少这一次心里却总觉得亏,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于是他就亏了魏国。只是魏昭王却也不是好惹的,前284年他终于抓住机会,为他的后代找到了一条似乎属于魏人的复兴之路。

而就秦国而言,宋国虽然肥沃,但距离本土还很遥远。秦国的远征军是一帮为了“梦想”而参与了伐齐的参与者。秦国尤其是主政的魏冉不仅积极参与到伐齐行动中来,出人出力,千里远征,还在河济平原上击溃齐师后就直奔自己心仪的梦幻之城——陶邑。虽然之后的时局变化最终打了幻想冒进的秦人结结实实一巴掌,苦心经营的硕果陶邑也被魏人轻松摘走直到秦国统一为止,但是这一时期的秦人却对跨越地域阻隔,跑步奔向中原之主热情高涨,伐齐也是要积极参加。

韩国在这场大战中的情况是十分特殊的。对于他们来说,既需要强齐作为外援助力来平衡自己或者过于强大、或者心怀不轨的邻国们,又需要列国伐齐这种足以吸引邻居们纷纷热心参加的远方大事来分散自己因魏人势力离开河东而不得不面对的秦国巨大的压力。但韩人狭小国土所横亘的位置又注定了韩国必然需要满足秦人的奇怪诉求,为其提供通路并加入伐齐行列。这一矛盾的古怪立场决定了在这场伐齐行动中,韩人的行为必然是如墙头草般跟风而动,却又处处束手束脚、浅尝辄止……不过的韩釐王心里应该明白,随着强齐在这场合纵中的彻底覆灭,韩人自己的覆灭倒计时也恐怕已经悄然开启。

简而言之齐灭宋是因为齐国占据了齐楚魏之间的所有缓冲地带,同时堵死了燕赵的所有南下之路,过早引发了地缘失衡。而五国伐齐后,各国尤其是与齐国相邻的各国也各有所获。燕国作为主角,占据了齐国大片土地,继续追击齐国其他残余势力。楚国也趁机收复了淮北地区,赵国取得昔阳,以河济平原为主要对象。魏国是现实利益方面最大收获者。伊阙之战和五国伐齐前,魏国因为失去了河东起家之地,只能龟缩于豫东,被秦赵楚齐韩所包围,万分危险了。而五国伐齐后,魏国虽然被迫让出了陶邑与秦国,但占据了原齐国灭宋后的大片地带,设置了以都城睢阳(商丘)和彭城为中心的大宋郡;以方与为中心包含腾国旧地的方与郡。在中原的势力得到了彻底的巩固,得以复振,仍然不失为强国。秦国作为攻秦的主角之一,就是趁机获得了原宋国最肥沃的地方即陶邑,几乎再度将魏国一分为二。魏国对秦国远来占据陶邑自然十分不满,但是魏国要对广袤的宋国旧地进行管理和统治,难以组织有效抵御,而魏昭王的战略思维很清晰,宁可放弃陶郡,只要保全剩下的大宋和方与两郡,魏国也已经赚得钵满盆满。在秦军几年来咄咄逼人的攻势下,魏国饮恨退出陶郡。战后的魏国的领土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从晋国继承的领土,包括东郡的朝歌、殷等地,这部分土地约占不到四分之一;第二部分是从楚国夺取的领土,包括国都大梁等地,这部分领土占了约一半;第三部分是从宋国占领的领土,约占三分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五国伐齐各国都各有所获,算是皆大欢喜,尤其是魏国凭借获得宋国大片肥沃土地得以弥补失去河东郡的一些损失,得以避免继续衰落,燕赵两国也得以事实上消灭了齐国这个心腹大患。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国是最大的战略收获者。通过五国伐齐,齐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打垮了长期以来一直在制衡自己的东方强国,扫清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这场战略决战,改变了秦齐两国东西对峙的战国中期格局,此前的两强制衡为主导的战国体系被打破,从此变为秦国的一家独大。因此,从“五国伐齐”对战国列国兼并的总体格局所产生的影响看,这一役实是秦国和齐国的战略决战,秦国是利用燕、赵等国的军队实现了同齐军的战略决战,并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总体上来说,五国伐齐前,天下格局是秦齐并列第一梯队,赵楚魏次之,燕韩再之。而五国伐齐后,秦国独处第一梯队,赵魏楚紧随其后,燕国也进入第二梯队,韩齐成为第三梯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