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山一一只是海拔比一般的地方高。
桃花山上也没有桃花,沿路是在三四月开的的蓝花楹。花在树上开成一簇一簇的时候,满树绿色都被团团紫色掩去,开太满了的蓝花楹就掉落在地上,于是成就了满地的星星点点。
''宁静、深远、忧郁,在绝望中等待爱情''。
那是静谧的浅紫色。
来拍照打卡的人很多,踩在浅浅紫色上的学生更多。成群的学生身着不一样的校服,将满地的蓝花楹踩出了喧闹的气氛。
蓝花楹后是围墙,围墙中是学校。多所教学质量优良学校聚集在桃花山上,但是铺了柏油的马路只是双车道。这样的柏油路却只有三条一一一条主路是从山的这头到那头;一条是穿过在山脚的闹市;还有一条是环着一所高中的小柏油马路。其余的小路四通八达,穿梭在建得不高、极有年代感的建筑中。
一条小巷子便穿梭在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中。小巷子是真的小,由石砖铺成,窄窄的,张开双臂好像就能碰到斑驳的老墙。可是还是会有络绎不绝的电动车飞奔而过一一电动车后还是穿着不一样校服的学生。
老墙露外面一半是新涂上的水泥,内一半是原本的红砖。朝着小巷子的墙被钉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墙有的还会被挖出一个开口,稍加装修变成一个小房间,里头摆上了水果之类。守在摊前的还有还住在这些被列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老人。
送完孩子们上学的家长,有的就会回头买上个把斤水果。但大多的早晨,老人们在小店里要着蒲扇,揉了揉只剩下电动车残影的眼睛。
这些老人也都不是为生活所迫的老人,他们都是这里的主人。曾经的这里,都是一些名人暂居过的地方。老人们退休后住在这里,歆享着每一天来自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带来的烟火气。
他们都不是孤独的。
也许哪一天老了,他们带着对后生的星星期望悄然而去。
这里不仅有老人们开的小店,还有摆在小巷交叉处的地摊。
不可否认,在错综复杂的小巷子中,小贩们特别容易甩开城管。
这里的城管格外得凶。
这些小贩大多都是这一块的居民。没生意的时候互相拉着家常,有生意的时候互相帮衬,或者帮忙观察城管的到来。
早晨七点多喧闹的是学生。
八点多步履匆匆的是上班族。
烈日当空的十点多扯着嗓子喊话一条巷的是小贩。
最后下午六点左右,是各摊贩的斗智斗勇时间。
桃花山的作息,就是从这里开始轮转。
桃花山不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山,但一定是在晨起昏落时最热闹的山,是在百度地图上交通状况为红色的山。
不知有人是否通过北斗看这桃花山上的整体样子,但是这山上的蓝花楹、古房、小巷、拥挤的学生和交通、低矮的建筑已经在人们心中勾勒出最初的模样。
''我们在桃花山上相遇,看日月星辰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