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
书名:疾病预防百科 作者:小诸葛 本章字数:2775字 发布时间:2020-06-19

知道细菌吗?想必大家都知道细菌,可是你们真的了解细菌吗?知道细菌有什么用途吗?知道某些细菌是对我们人类有帮助的吗?现在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细菌这个生物。


先给大家一波数据: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也就是说,地球上数量最多并不是我们人类,而是细菌,细菌才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啊。


那么什么是细菌呢?生物书上是这样说的: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我们人体的肠道内也有很多细菌呢。


当然这样介绍细菌大家可能不懂,没关系我们就以不同的分类来介绍一下吧。


按照对人类有益程度可分为有害菌、有益菌以及条件致病菌。


一、有益菌:有益菌,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有帮助的细菌,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有实验证明,在人的肠道里保持较多数量的有益菌群,将非常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有益菌对人体有以下好处:


1、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有益菌能降低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阻止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利用等。


2、合成维生素我们从膳食中摄入的维生素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体所需,因此,部分维生素是由有益菌群在肠道中合成的,尤其是维生素K,在食物中含量非常少,有益菌群的减少,将会导致维生素K缺乏症,产生腹泻和凝血障碍性疾病等。


3、促进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乳酸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酸会提高钙的可溶性,并直接刺激胃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钙、铁、锌等。因此,有益菌的繁殖有利于减缓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过程,促进婴儿的发育。


4、提高免疫力肠道里面存在有益菌和有害菌,如果有益菌占据了肠道的表面,有害菌就没有了生存的位置,这叫“站位性保护”,位置就那么多,有益菌占得多了,有害菌在营养竞争上就处于失败状态,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因此,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将阻止外面的病原体入侵肠道,构筑成一个生物屏障。而且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有益菌可以分泌一些抗原物质,激活并强化肠道的免疫系统。


5、抗癌益生菌能降解亚硝胺,消除亚硝胺的致癌性,而且促进肠道蠕动,像老年人经常便秘,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就滞留在肠道并威胁肠道表面,诱发肠道肿瘤,引起癌变。蠕动加快后,这些有害菌就随着粪便排出人体。


二、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如果出现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一条,那么条件致病菌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脱离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


2、机体免疫功能底下正常菌群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


3、菌群失衡。


三、有害菌:有害菌有不用解释了,就是会使我们人体生病的细菌就是有害菌了,致病菌危害极大,这些致病菌就像肠道“诸侯国”中穷凶极恶的“叛乱军”,对肠道安全有潜在的危害。当天气、食物等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备松懈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加强“火力”,四处侵占其它菌群的“领地”,消灭其它菌群,同时分泌出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后,四处攻击人体器官正常的细胞,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按照细菌形状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球菌、杆菌以及螺旋菌三大类。


一、球菌:指的是一种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细菌。


二、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卵圆形的,菌体大多平直,亦有稍弯曲的,菌体两端多钝圆,少数是平截状或尖突状。


三、螺旋菌:螺旋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身体细而长。它们极其活跃,呈螺旋状移动。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可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


一、自养菌:是指能以简单的无机碳水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作为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有机物质的细菌。此类细菌所需能量可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亦可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能量。


二、异养菌: 是指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取碳营养的一类微生物。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按照细菌对氧气的喜好来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


一、需氧菌: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分子氧做受氢体,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菌类。


二、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受氢体为有机物,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繁殖。


按照细菌的生存温度可分为喜冷、喜常温以及喜高温三大类。


不过细菌与病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物,虽然两者都是微生物,都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但是能细菌与病毒是由显著区别的。


一、结构不同: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而细菌拥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体。


二、细菌的结构比病毒的结构复杂:病毒是非常低等的生物,结构简单。而细菌则非常复杂,除了有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核质体之外,还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三、两者大小不一样:细菌通常比病毒大。病毒比细菌小的多。


那么细菌有那么多分类,我们如何分辨它们呢?


其实我们不用知道细菌的所有分类,我们只需要知道,有些细菌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些是敌人,有些呢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就好了。至于如何分辨,这些我们都不用担心,我们只需要知道,一般在外界的空间中,有害菌居多,所以我们要加强防范,那如何预防呢?


细菌的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温度:细菌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强,大多数细菌在(-190℃)或(-252℃)下可保存多年。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大多数无芽胞菌在100℃煮沸时立即死亡,而有芽胞的细菌对高热有抗力,如炭疽芽胞可耐受煮沸5-15分钟,湿热灭菌比干热效果强,因为湿热灭菌渗透性大。


二、干燥:大多数细菌的繁殖体在干燥空气中很快死亡,有些菌如结核杆菌对干燥耐力强,在干痰中保存数月后仍有传染性,干燥不能作为有效的灭菌手段,只能用于保存食物,但细菌在湿度小于15%、真菌在湿度小于5%时,均不利其生长,因此干燥的食物可保藏相当一段时间而不坏.


三、射线: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包括诱发突变及致死。主要作用于细菌的基因,但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弱,一薄层盖玻片就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紫外线适量照射可以杀死细菌,但在照射后3小时再用可见光照射,则部分细菌又能恢复其活力,这种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可见光杀菌作用虽不大,但在通过某些染料时,染料放出的荧光具有与紫外线同样的作用,可杀死细菌,称为光感作用。


四、电离射线:放射性核素可以放出α、β、γ三种射线。β射线穿透力强,在几秒钟内就能灭菌;γ射线穿透力比α、β射线都强,但对细菌作用弱,消毒需要的时间长;α射线穿透力弱,有杀菌和抑菌作用。电离射线损伤细胞的DNA,使细胞死亡,电离辐射通过介质时还可引起猛烈冲击。其他影响表面张力的溶液如有机酸、醇、肥皂等也可使一些细菌不生长或溶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疾病预防百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