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争再爆发和隆兴和议:
绍兴和议给宋金双方维持的和平是有限的,南宋方面,赵构是希望这是永久和平。绍兴和议后,秦桧继续专权长达十三年,排斥异己,粉饰太平,权倾朝野。高宗与秦桧在对武将的猜忌和对金国妥协上是一致的,不过二人在许多方面仍然是有矛盾的。早在秦桧刚执政的时代,就有提出了若天下无事,则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说法。立即朝野大哗,弹劾秦桧的奏章雪片般飞向赵构的案头,就连在和、战中摇摆的赵构后来也不禁叹息道:“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秦桧一直主张对金国是近乎完全投降的,赵构虽然害怕金国,不过他毕竟身为皇帝,不能太露骨,他虽然已经事实上放弃了收复,但绝不能说出来。他谋求的是偏安局面,不能影响自己的皇位和权力。高宗对武将是猜忌,但除了对岳飞是痛下杀手外,对韩世忠、张俊这些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武将,只要他们交出兵权,他还是比较放心的。而对于其他的刘錡、吴璘、杨沂中也还是比较放心的。此外,秦桧长期专擅朝政,外又有金国支持,使得高宗赵构也不得不对秦桧加以防范。让自己信任的杨沂中长期掌管禁军,就是一种防范。据说赵构随身还一直靴中藏刀,随身是防范的。秦桧病重后,赵构立即免去秦桧之子秦熺的职务,从此得以安心。
对比宋朝方面继续内斗和自废武功而言,金国方面是不这样想的。绍兴十九年(1149),金国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改元天德。其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然而,在此同时,完颜亮也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并大力推广汉化,迁都燕京,极度加强中央集权,成就《续降制书》,进一步巩固奠定了金国本身的正统性和在北方的统治。同时完颜亮也希望在其有生之年荡平南宋。到绍兴三十年时,金国方面南下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赵构虽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南宋方面也不得不开始进行准备。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攻宋,命西蜀道兵马都统徒单合喜率西路军进攻川陕;汉南道兵马都统刘萼率中路军进攻荆襄;浙东道水军都统苏保衡率水军由海路迂回临安;自率主力东路军由寿春进攻淮南。明显可以看出,完颜亮的主攻地段放在了江淮方向上。而南宋的部署方面,川陕方向因为吴璘这位老将的存在,吴璘成为当之无愧的川陕主帅,江淮方向是临安的屏障,以老将刘錡指挥江淮战事,邵宏渊、李显忠等新一代将领皆在江淮,三衙精锐也大部放在了江淮战场。而中路京湖方向,实际上是南宋最薄弱的方向。原本岳飞时代,京湖军是战斗力最强的,但绍兴和议后二十年里,京湖军早在秦桧等人迫害下员额大减,战斗力下降的极为严重。因此,南宋将三衙之一的侍卫马军司几乎全额调到了京湖。对于这一部署,南宋实际上是有误的,但也是自知京湖军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京湖军了。虞允文就反对将马军司全额调动到京湖战区,认为可以放在居中一带的位置,视战况或东或西进行驰援。其实此战中,完颜亮若非佯攻荆襄,而是真正地全力经略荆襄,像日后蒙古那样主攻襄阳、鄂州,置南宋于死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飞虽然被宋高宗、秦桧害死,然岳飞和岳家军当年虎踞荆襄的声威,事实上又一次挽救了南宋的命运。
战争初期,金兵进展顺利。汉南道刘萼部攻取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别部徒单贞领兵二万人,大败宋建康都统王权于盱眙,进取扬州。前锋军连败宋军,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他到和州指挥作战。宋军来战,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击退宋军,斩首数万,宋军退保江南。正在这时,完颜亮之从弟完颜雍,乘他南征和中原空虚而在东京(辽阳)称帝。南征将士也有从前线逃回去拥立完颜雍。十一月二日,完颜雍登位的消息传到前线,军心动摇,加之有三路水军被宋军击败,至此己军无斗志。
但完颜亮的性格而言,绝不肯在败时无功而返,因此他决定先取南宋或至少胜利渡过长江,捞回个"面子"后,再北上与完颜雍抗衡。于是金军自和州渡江攻宋,宋将虞允文大败金朝水师于采石矶,战船全被宋军烧毁。金军伤亡惨重,海陵被迫移驻瓜州渡。完颜雍称帝和采石之战的溃败,使完颜亮觉得更没面子了,他仍无退意。十一月二十七日(乙未)金军部分将士发动兵变,完颜亮被杀后,宋军乘势反击,在江淮和京湖方向收复海州、泗州、宿州、唐州、邓州等10余州。
而川陕方向,吴璘以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统一指挥四川所有驻军,历经苦战,从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到次年七月,宋军攻占巩州,南宋在川陕方向收复秦、陇、环、熙、河、兰、会、洮、巩、积石军、镇戎军和德顺军等十二州军,陇右全部光复!这个辉煌胜利在南宋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为巩固这个胜利,吴璘征得虞允文同意后,取消了原来出兵关中的计划,要从四川抽调“官军及弓箭手、忠义人两万余人以分戍秦陇、德顺之险要”,计划凭借陇山之险,确保陇右地区。
而作为南宋的最高统治者的赵构,对这次战争依然是一如既往地矛盾和畏惧。战争开始时尤其是金军渡江时,赵构身怕临安不报,想解散百官,再度到海上躲避。后因宰相陈康伯等人反对而放弃,后来完颜亮身死,赵构是高兴的,还前进到建康府,发表了一番豪言壮志,要众臣众将努力来日到汴京痛饮。但随着战事僵持,不久又回到了临安。而且这时的赵构已经做了36年的皇帝,对政事产生了倦怠,与陈康伯等重臣商议后,在绍兴三十二年七月禅让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
宋孝宗是希望有作为的,但他虽然想有作为,但朝中赵构尚在,威权依旧,而且赵构确实对他有恩,他无法做出太悖逆太上皇的举动,另外满朝大臣中,无有真正的统帅之才。而战事方面,首先是川陕方向因为孝宗误听恩师史浩之言,在陇兴元年(1163)三月令吴璘撤军。吴璘被迫从德顺仓促撤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收复的陇右十二州军再度沦陷,精锐损伤大半。待孝宗听虞允文劝诫方知错误重新令吴璘便宜行事时候,已经为时晚矣。而在江淮方向,孝宗启用张浚,以邵宏渊、李显忠为将主持北伐,虽然宋军相继攻克灵壁(今安徽灵璧)、虹县(今安徽泗县)等州县,但后来在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被金军击败,战事再度不利。隆兴二年(1164年)秋冬,金国完颜雍为逼迫南宋同意议和,再次全线进攻,川陕方向南宋是有惊无险,被吴璘击退。而江淮方向,金军渡淮攻宋,再度陈兵长江,宋孝宗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与金议和。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隆兴二年十二月,宋金双方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主要内容是: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岁币为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两匹。
(4)宋割海州、泗州、商州、秦州、唐州、邓州等地予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
隆兴和议比起绍兴和议是有所改善的。首先是南宋对金不再称臣,皇帝不用再由金国册封。屈辱相对是减低了一些,不过双方的辈分仍然是宋比金低,而且在接受金国皇帝的国书礼节上依然如故。日后虽然宋朝屡屡力争,仍然无法改变。其次在边界划分上,依然按照绍兴和议时候的划分,战争中南宋收复的州郡全部又得割让给金国。再次是岁币方面,这个确实是少了一些,而且名称由岁贡改为岁币,不过这种些许让步原来就在金国底线内。再之是关于逃宋人员,对于在金国统治下生活的人逃回南宋,史浩称为归正人。在这次和议的交涉中,孝宗坚持不能遣返逃宋人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在此次战争中,辛弃疾就是从山东南下江淮的归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