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虽然不知道当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但大致也是知道应该是与已故的敦肃皇贵妃有些渊源的。
这自古以来嫡妻与宠妾之间便大多都是水火不容、明争暗斗的关系。
更遑论这后、妃二人之间还牵扯到皇后娘娘那一个承载着她满腹柔情与期待的未出世的小公主的消亡。
据说当年皇后娘娘就是因为流掉了小公主才关了坤宁宫的门不再踏出坤宁宫、不怎么见命妇、后妃,也不怎么看见皇上,可见小公主的死就如同一把尖利无比的刀子时时刻刻提醒着孝敬宪皇后,一下一下扎的她鲜血淋漓、痛苦不堪。
曾经的富察氏尚不能理解这种痛苦,可如今当了额娘,经历了大格格的夭折抱着她小小的僵硬了的尸体哭得晕厥、体会到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之后大概晓得了孝敬宪皇后当年的心情。
在失了精心培养的嫡长子后终于再次有孕,但自己还来不及与那个孩子相见、那个孩儿也还没有机会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自己的额娘就再次失去,接二连三丧子丧女的打击加上凶手得不到任何惩罚和对自己有孕的炫耀彻底击垮了她。
富察氏想她在那时应该是失去了儿女也失去的丈夫吧,所以那之后她对皇上失望了也对这皇宫失望了。
哀莫大于心死。
闭了闭眼,压下自己心头突然涌上的酸涩和一瞬间的心悸,努力忽略掉那阵莫名的恐慌,看着一旁忙碌的静娴继续刚才的思绪。
根据这些来看这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与这敦肃皇贵妃年氏之间用血海深仇深入骨髓来形容也不为过了。
可想而知作为皇后嫡亲侄女的静娴会有多么敌视敦肃皇贵妃,而敦肃皇贵妃对静娴这个养在宫里面享受着公主待遇的孩子也该是何种态度了,尤其是在她后来那个刚落地就夭折了的小阿哥没了之后了。
说起来当初还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放出风声说是静娴一个非皇室血脉的人养在宫中抢夺了福报克死了刚出世的小阿哥,还有什么关于小公主冤魂找当时的年贵妃复仇所以带走了小阿哥的说法,不过这些子风言风语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浪就被皇阿玛以散布谣言、妄议皇室给处理了,她能够知晓还是爷一次醉酒失言提到的呢。
这其中的艰难从这件事中便可以窥得一二了。
一旦是被安上了这样的名头,背上了不详、克死皇嗣的罪名恐怕静娴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了,甚至是连皇后都要受牵连而被责罚。
毕竟任谁看这谣言背后的指使者和受益者都是年家,而意图便是剑指中宫,从静娴下手拉中宫皇后下水取而代之。
再进一步来说,若不是皇上及时出手极大的可能拉扯出更大更深的阴谋。
后宫陷害的手段不少,而其中最有效、最直接也最容易达到目的、永绝后患的莫过于历朝历代都严令禁止、闻之色变的巫蛊了。
一个缝制好上面扎了几根银针的娃娃、一张被烧毁的生辰八字亦或是一截头发都能够被用来当作诬陷行巫蛊之术的工具,一旦诬陷成功便很难再有能够翻身的机会了,哪怕是皇后,与之扯上联系也无法全身而退。
所以这谣言背后之人的目的一定就是借此引出相关的怀疑从而让皇阿玛心里对静娴以及皇后娘娘产生一个疙瘩、一根刺。
最好还因此派人去坤宁宫静娴的住处搜查,说不定就会从里面找出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到时候恐怕就算是皇后娘娘护着静娴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更甚至是连皇后都脱不了干系。
即便没有像上面说的那样去搜查,这谣言传的沸沸扬扬满宫都是的时候,假的也就成了真,中宫名声有污,又涉及皇嗣,先帝当时子嗣凋零很难不去怀疑先前夭折的子嗣是否与皇后娘娘有关,这也就正中了年家的下怀。
所以说,在这深宫之中,一步一行都要思量再三,同时也是要时刻提防着别人,一步踏错,一着不慎,赔上的可能就是命。
哎,现在来看,也是难怪。
低低叹了口气,今后深宫之中浮沉的人就将会变成她们了。
“难为你这么快就来了,药膏刚刚送过去,可用了?”
见她指尖转动着药盒,免不了关心几句。
“先前受伤太医给的药膏里面有消肿止痛的,一回府嬷嬷她们就给上了药,”合上药盒推给富察氏,“方才见莺语莺蕊腿脚都不方便,想来是在宫中跪久了,想着姐姐这儿定是人手不够,正巧嬷嬷她们熬的参汤好了,所以啊,就紧赶着来了姐姐这儿。”
也是巧了,她话音刚落下外间就传来了声音,是刚刚静娴吩咐去盛参汤的小丫鬟端着汤来了。
两盏晶莹玉透的白玉碗中金黄的液体流动,碗底沉着几片参片和几根参须,汤面漂浮着几颗红润饱满的枸杞红枣,端至面前的桌案上热气与香味扑面而来。
一看就知道是在火上炖煮了许久的。
“姐姐,快趁热喝,若是凉了口感就不好了,”将其中一碗推至富察氏面前,捧起另一碗轻轻吹着。
富察氏看着她认真的神情不由好笑,抬手端起那盏玉碗,捏起瓷勺搅动,淡淡参汤的香气随着她的动作在空气之中扩散开,汁液也在灯光下荡漾闪烁。
轻舀起一勺凑到唇边缓缓吹动,待温度差不多时送入口中,水光沾在粉嫩的唇上平添了几分诱人,像是鲜嫩的蜜桃上沾染了露水,娇嫩多汁,引人品尝。
乌拉那拉氏看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福晋的姿色在这宝亲王府也是排在前头的,奈何有人并不怎么懂得欣赏。
过了一会,富察氏突然开口,说的是有关于永璜的事。
“永璜那里他额娘刚刚去了没几个月,爷还没想好将他交给谁,就一直留在正院了由嬷嬷们照顾着,如今皇阿玛驾崩,估计过些时日待爷登基后定会为永璜找位妹妹来照顾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