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间歇期的四川战场:
因为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蒙古的此次南征也被迫宣告失败。之后因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蒙古内部展开了数年的内斗,宋蒙局势暂时得到了缓和。也为南宋方面能继续苟延残喘提供了时间。从景定元年忽必烈撤军鄂州到宋度宗咸淳三年襄阳战役爆发,这八年时间里,宋蒙虽在三大战区仍有各种中小规模的战斗,但大规模的战斗却很少了。而具体到四川战场,这个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但局面已经向蒙古方面倾斜了。
四川帅守轮番换人及理宗的去世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四川制置使蒲择之被免职,由部将俞兴接任。不久刘雄飞接任。俞兴和刘雄飞两人在任时间就两年时间。理宗景定五年,夏贵出任四川制置使,出掌四川防务。同年,南宋理宗赵昀去世,度宗赵禥即位。
南宋理宗在位四十一年,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在两宋皇帝里也仅次于北宋仁宗。宋理宗在位前八年的时间里,一直感念于史弥远的拥立之功以及史弥远树大根深,对其听之任之。自史弥远去世后,宋理宗开始真正亲政。亲政的这三十多年里,宋理宗客观上确实颇思振作。虽然联蒙灭金和端平入洛一直饱受非议,但出发点是好的。宋蒙战争爆发后,宋理宗大方向上把握的还算是可圈可点。而且尚有孟珙、杜杲、李曾伯、赵葵、赵范等一批文物重臣,故而尚能维持偏安之局。
刘整以潼川路大部分投降蒙古
刘整(1212—1275),字武仲,邓州人。为人沉毅有智谋,善骑射。相传原京湖制置使赵方临死之前对儿子赵葵说:“刘整才气横溢,汝辈不能用,宜杀之,勿留为异日患。”赵葵不听(个人不认同这个说法,赵方去世时间是1221年,时年刘整才十岁而已。此说恐为后人杜撰)。刘整又跟随南宋名将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阳,刘整任前锋,夜率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孟珙得知大惊,以为唐末名将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刘整率军更少而取信阳,于是称呼其为“赛存孝”。
宝祐二年(1254)刘整随李曾伯入蜀,选拔为将,屡建战功。景定元年(1261)四月,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身为北方人的刘整以武功获得升迁,南方诸将皆出其下,被吕文德所猜忌,刘整一出谋划策则被否定,一有功劳则被隐瞒不发。同时素来与刘整有矛盾的俞兴任四川制置使,不断打击刘整。吕文德也与俞兴勾结,打算诬告迫害刘整。刘整得知消息后,惊恐不安,派人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向朝廷上诉。当他看到名将向士璧、曹世雄均被奸相贾似道逼死后,“益危不自保”,暗中与蒙古联络。六月,刘整以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降元。刘整突然来降,驻守成都的蒙古将帅普遍感到怀疑,唯独刘黑马、刘元振父子认为刘整被权相奸臣陷害,此来投降无可疑也。忽必烈得知后立即任命刘整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宋理宗听后勃然大怒,命俞兴讨伐刘整,刘整将自己的家产分发给兵卒,击败了俞兴。之后,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受命兼任四川宣抚使,率军西进,步步为营,最后击败刘整。但是也只是收复了泸州、叙州、长宁和富顺四地,其余全部被蒙古占领。刘整也最后到了蒙古阵营,日后提出屯兵、厚储积的图宋大计,并主张贿赂吕文德,且以襄阳为突破口。
虽然吕文德后来击破了刘整,但是刘整投降蒙古的作用是极为严重的,而且意义十分重大。刘整不同于以前的降将,以前的降将多是一地之镇将,而刘整已经官至一路安抚使。此外刘整在京湖、四川多年为将,对南宋兵力和将领情况都颇多了解。加上本人才华出众,投降后受到了忽必烈的极为器重,成为日后蒙古南下的急先锋。而刘整的投降,也是南宋一贯对于北来降将不信任的必然产物。早在南宋孝宗年间,孝宗的老师史浩就对招募北方降人降将很反对,不过孝宗不听。之后的光、宁、理三帝任内,朝中也不少人反对,不过皇帝和沿边重臣对招募亡命却一直比较务实。蒙古灭夏灭金后,不少原夏金之人群部族都投奔南宋,南宋三大战区麾下都不少夏金降人流民。这些人普遍安置于沿边地带,但是南宋对他们十分不信任,而南宋的南人集团也因这些人屡立战功十分嫉妒,不断构陷打压他们。孟珙在世时候,因为孟珙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出众,故而刘整还愿意效力。但孟珙去世后,无论是李曾伯,还是蒲择之,都无法能真正有效发挥和驾驭之,但尚可维持。待俞兴掌权后,局面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最终刘整降蒙,潼川府路大半沦陷。
四川战场陷入相持局面
景定元年(1260),蒙古对南宋各大战区的抄掠次数还较少,但是次年开始,忽必烈以南宋扣留蒙古使者郝经为由下令恢复对南宋各大方向的抄掠行动。当然这种行动大体上还只是局限于抄掠,却也有所不同,能占领的就占领。当然忽必烈还并没有下决心要彻底南下以消灭南宋。不过就四川战区而言,从景定二年开始,蒙军对四川的抄掠一年最少也达到了三次到五次以上。
在不断进行抄掠的同时,蒙古开始推行以城逼城的攻势筑城战略。南宋可以筑山城防御蒙古,蒙古也开始在要道之处筑城堵塞航道和要道,进可以作为前进基地,袭扰宋军,退可以有所依托。从景定三年(1262)到咸淳三年(1267),蒙古修建了蟠龙山(1262)、虎啸山(1262)、武群山(1262)、方斗(1264)、眉州(1267)、简州(1267)、母章德山(1267)等七座山城,不断挤压着南宋的山城生存空间。这七座城各有各的作用;蟠龙山成作为攻守基地,虎啸山城作为切断渠州与合州联络的渠江而建;方群山和母章德山直逼钓鱼城;方斗城为蟠龙城外援;眉州城直逼嘉定城;简州城为新建,阻断南宋进逼成都的道路。
在西川方向,南宋自反击成都失败后,以嘉定为据点,多次向蒙古反击。景定元年,进攻成都和新津一带被蒙古将忽都击败;三年五月,高达、温和再次进逼成都,蒙古刘整率军驰援。高达后改攻潼川一带,被刘整击败;咸淳元年(1265),四川都统昝万寿进攻成都附近,在云顶山、金堂峡一带获胜;二年,刘整出兵云顶山,与夏贵相遇,双方激战。同年,宋军以战船500艘,载甲士三万人,先以万人据守云顶山城,欲攻取汉州。蒙古将刘恩带精锐千人渡沱江大败宋军。攻势方面,虽然进攻成都的目标南宋没达到,却也进一步加强神臂城一带的防守。并新建和加固了三座山城。一是虎头城(四川自贡富顺县),位于沱江之滨,下距离泸州旧城百余里,扼守沱江屏障泸州。二是登高山城(四川宜宾东南),位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会流的三江口山丘山,组织程度和云南蒙古军吸取长江沿岸。咸淳三年将叙州治所迁移于此。三是吕山城,位于今宜宾西北二里之仙吕山。为登高山城之犄角,初建于景定元年,后继续加固。同时,忽必烈即位后,以蒙古都元帅纽璘、百家奴镇守成都,设成都路经略司,刘黑马兼任经略使,死后由子刘元振接任。主要任务是镇抚西川,并相机进攻。从景定二年开始,蒙古军也多次进攻嘉定,被击败。自修筑眉州、简州城后,南宋进攻成都的道路再度受到严重的阻遏。
东川方向上,忽必烈即位后,以蒙古征南都元帅钦察与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惟正(汪德臣长子)同守青居山城,置东川都元帅府。主要任务是监视合州与重庆宋军,组织宋军沿嘉陵江来袭。汪惟正在青居山城一带屯田练兵为持久之计。同时东川帅府下还有大获城之杨大渊、运山城之张大悦、大良城的蒲元圭等原宋朝降将也时刻监控合州一带。并希望绕过钓鱼城,横越渠江向开州、达州和夔州一带进军。而南宋方面,在钓鱼城之战中的合州守将王坚在战后荣膺宁远军节度使,景定二年(1261)被调往临安,职务由副手张珏接任。这时四川已经残破不堪了,唯有钓鱼城依然坚固,支撑着大良城(1261收复)、礼义城、小宁城、得汉城等,坚守渠江沿线,封锁蒙古由青居城进攻夔州的要道。而蒙古军修筑了虎啸山城后,大良城被孤立隔绝,最后被攻占。在景定五年开始向开州、达州一带进攻,不久占领开州。咸淳二年(1266),张珏率军苦战又收复大良城,次年春收复开州。
合州钓鱼城为南宋在四川最坚固的要塞,也是重庆的前哨,围绕着合州的战斗也异常激烈。景定二年,昝万寿率战船三百搜企图掩袭青居山城,被汪良臣(汪德臣之弟)击败,昝万寿险些被俘。次年,汪良臣以钓鱼山险绝不可攻,清就地筑城名曰武胜成,扼其往来。四年,王连臣再次出兵重庆,击败宋军朱禩孙部。同年,四川制帅刘雄飞上任后,率军进攻青居山城,被击败。第二年,蒙古军又在钓鱼山与宋军大战,大破之于南坝,获战船146艘,俘虏军士57人,掠走老幼340人。咸淳三年,蒙古陕西四川行省平章事赛点赤率军数万进攻重庆,被张珏阻遏水道击败。忽必烈鉴于青居山与钓鱼城毕竟,同意汪良臣奏请,修建了武胜城和母章德山城,将东川攻防据点向西推进90里,保持着对川东的进攻态势。后来在咸淳六年(1270),南宋欲修缮钓鱼城就被蒙古所拒。
而在川中的潼川府路方面,鉴于该路地处东西川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蒙古十分倚重降将刘整。忽必烈在景定三年刘整入朝后授他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他仍然兼任都元帅。七月改任为潼川都两帅,设置帅府。次年(1263)八月令成都方向运送大量粮饷耕牛给刘整,让他屯田戍守。并且派按敦、成都经略司的刘元礼等军与刘整共同戍守,还将成都路的绵州划归潼川。于是潼川路成为蒙古在两川的一个有力的据点。六年秋,刘元礼在蓬溪寨(四川遂宁蓬溪县)击败宋军后,蒙古又在此建立据点,成为在潼川外围的一个战略据点。
从蒙哥汗败亡到襄阳战役前的这八年时间里,宋蒙大的战事没有,而小的战事仍然不断。这段时间四川方向各种大小进攻累计有十二次之多,但胜利只有三次,其余全部战败。虽然这段时间,双方在各个战场包括四川依然是僵持不下,但总体形势是蒙古已经逐渐占据优势。刘整降元更是给了南宋四川乃至全国防御以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蒙古已经找到了一些破解山城防御体系的办法,而且蒙古的水师实力已经大有起色,多次在四川的水战中占据优势击败宋军。宋军此时能够坚持下去已经是颇为艰难了,支撑宋军战斗下去的一个是合州钓鱼城以及重庆这个中枢尚在,另外就是京湖和两淮还能够有援军支援,剩下的也就是意志力和精神力量了。
襄阳战役期间的四川战场
从度宗咸淳三年(1267)到九年(1273)的襄阳战役是宋蒙战争史上的关键一战,带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阶段的所有方向的战事几乎都围绕着襄阳来展开,都以襄阳为核心来进行。一场襄阳保卫战持续六年的时间,接近于窝阔台、蒙哥两次大规模攻宋的时间总和了。由此可见襄阳战役的重要性。
蒙古攻宋战争性质变化及攻宋战略的重大转变
忽必烈自战胜阿里不哥坐稳汗位后,其治国理政的方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自铁木真到窝阔台,再到蒙哥,都重用了一些汉族大臣将领,但多是实用主义为主。而且在战争中屠城现象仍然大范围的存在。而自忽必烈主持漠南汉地事务尤其是上台后,治国方针出现大转变。对漠北蒙古和其他地区,依然沿用蒙古原有习俗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在治理中原地带方面,大量的启用汉人儒士来出谋划策,同时大量重用降将。而且改变了一些大规模的屠城现象,无疑这会削弱影响南宋对蒙古的仇视力度,进而削弱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而且忽必烈在咸淳七年(1271)还建国号为元,使得宋蒙战争又有了王朝更迭战争的性质。
伴随着战争性质的及忽必烈用人施政的变化,蒙古攻宋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窝阔台到蒙哥攻宋,蒙古的战略基本上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大包抄和大迂回,无论是斡腹之谋绕道吐蕃云南进而迂回广西北上湖南,还是从四川打开缺口直冲夔州进而顺江而下,都是这个策略的体现。其基本方针是沿袭当年西晋灭吴、隋灭南陈的经验。大体上来说这个方针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随着南宋在四川大建山城,固守川东一带,蒙古在四川的攻击虽然也颇多斩获,但却步履维艰。
自刘整降蒙后,因为刘整对南宋的军政机密和统兵大员的能力性格知之甚多,故而建议忽必烈改变进攻方向。核心就是以突破襄阳为主,然而经襄阳入长江顺流而下攻击建康、临安。刘整坚决认为南宋诸多城池要隘中以襄阳最为重要,连接东西,一旦打破襄阳,南宋西部之四川东部之江淮的联系将被切断,甚至可以不攻自破。同时刘整认为,蒙古军精兵突骑在陆地无往而不胜,所缺者水师较弱也。大力主张训练水军,以待水军练成后,水陆并进可无往而不胜。
四川换帅及战场继续僵持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南宋四川制置使夏贵升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黄州,十月,度宗任命时任广西经略使的朱禩孙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朱禩孙是四川阆中人,端平三年(1236)十月,年仅二十二岁的朱禩孙曾在蒙古屠城成都时候极为幸运的活了下来。淳祐四年(1244)中进士,之后现在京湖为官,宝祐二年(1254)随京湖制置使兼四川宣抚使李曾伯入川,掌管机务。四年(1256年),在新任四川宣抚兼制置使蒲择之的推荐下,升任知泸州兼潼川路安抚。负责泸、叙、长宁方面,防范蒙古自云南袭来。景定元年(1260年)调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今桂林)。咸淳元年(1265年)调任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转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黄州,后又调广西经略使。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被宋度宗召见,并获任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从履历上看,朱禩孙任职丰富,有过实战经验。而且是川人,又常年在原四川制帅蒲择之手下为官,也与蒙古有过多年的交手,对川中事务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度宗接见询问川中防务时,说四川六十余州仅存二十余州,这二十余州又极为荒废残破,坚守艰难。而且青居城在蒙古手中,更是威胁甚大。青居城在手,则夔路方可捍卫。
朱禩孙上任前后,在四川又新造了一些山城堡寨,重点分布在嘉定、泸州、合州、重庆、涪州、夔州一带,很明显,重点是要确保东川的安全。而这些山城堡寨构成的防御态势也一直延续到了宋蒙战争的结束。在襄阳战役的前期,蒙古对四川方向没有什么明确的战略目标,依然沿袭以往靠抄掠相机进取的方针。而随着襄阳战役日后进入关键阶段,蒙古的方针和进攻也有所变化了。大体上来说,襄阳战役期间,蒙古对四川主要是四大攻势。
征服建昌:建昌地区即汉唐之越嶲郡,南诏大理时代改为建昌府。这一带毗邻云南进入四川的马湖江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一带多彝族,民族问题复杂。虽然这一带部族已经归附了蒙古,但也叛服无常。咸淳八年(1272),忽必烈令大军进剿此地,彻底铲除了该地的隐患,也解决了进攻南宋的后顾之忧。
安定西川:蒙古在西川的统治本来已经稳定了下来,但是随着蒙古注意力转移到了襄阳中路以及西川大军征讨建昌时候,南宋嘉定守将昝万寿再次趁虚袭击西川一带。开始阶段,昝万寿连战连捷击败守将严忠范,已经逼近了成都东郊一带并俘虏数千人口。后蒙军西川副都统刘思敬(哈巴儿都)领军邀击,在青神一带击败宋军,夺回被昝万寿俘获的人口。次年,派谭澄出掌西川,加上大军征讨建昌归来,西川局势得以再次安定。
窥视合州:合州钓鱼城是四川山城的支柱,也是蒙哥汗毙命的地方。虽然蒙古重心已经转移到襄阳,但是合州仍然不可轻视。不过鉴于合州城防坚固,蒙古正面突击极有可能重蹈覆辙,故坚持采用包围的策略。而合州守将张珏深通兵法,自合州钓鱼城之战后,多次击破了蒙古军对钓鱼城的袭扰。虽然蒙古通过筑武胜城、母章得山城等向西推进了90里,但依然难以取得大的进展。而张珏也深知蒙古军和汪德臣部驻守二城之敌军乃其精锐,尽量不正面攻击。蒙古军占据着虎头、马骔二山,威胁这钓鱼城,宋军多有强攻打算。张珏不主强攻,改为吸引敌军注意,“张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进攻二城,火烧蒙军的钱粮器械,越寨七十里,烧毁船场,元军统制周虎战死。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二地建城,控扼江口以图取合州的计划。宋蒙双方在钓鱼城依然势均力敌。
袭扰东川:东川夔州据川鄂要冲,荆楚上游。无论是川军东进荆襄,还是京湖军西进入川,此乃必经之路。虽然襄阳战役期间,四川宋军没有增援京湖,但蒙古对东川的袭扰依然不断,对京湖战场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在襄阳战役期间,蒙古对开州、达州一带进行了多次的袭扰,主将多是杨大渊之侄杨文安。
总体上来说,襄阳战役期间,蒙古因为注意力都转向了京湖襄阳战场,对其他战区的注意力相对降低,但也进行了规模不小的牵制进攻。不过在四川战区,虽然蒙古军多次袭扰均能取得成功,但是宋军仍然保持着沿江各地的防御,在东川与蒙军保持着犬牙交错的局面,一时间在四川还难以打开局面。不过随着蒙元拿下襄阳,突破了整个长江防线,南宋江南的建康、临安已经开始直面兵锋了,四川的战略价值也就相应的下降了,同时四川也更加的孤立无援,将会陷入被包围的态势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