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晚期蜀口及蜀口最后的名将——曹友闻(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3556字 发布时间:2021-07-09

序言:

    蜀口地区即南宋的利州路辖区,范围在如今的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地区。这一地区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四川的门户,也是南宋距离西北产马区最近的地方,还长期是南宋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西军驻扎地,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自富平之战后,蜀口利州路地区进则北伐关陇,退则扼守蜀口屏蔽四川保障。然而自吴曦之乱后的二十年里,因为宋金嘉定战争及历任制帅的无能,使得四川蜀口防务极度削弱。而蒙古两次武力借道蜀口更让蜀口的防务近乎于崩塌。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后,蒙古在江淮防线遭到挫败,在荆襄败于孟珙,唯独在四川蜀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蜀口最后的能让蒙古忌惮的将领仅有曹友闻一人,而曹友闻最后战死也意味着南宋在蜀口再无可战之军。也意味着南宋已经无力扼守蜀口了,只能逐渐退守夔州一带扼守川峡了。

 

南宋中期前的蜀口利州路与吴氏家族:

南宋立国江淮,防御格局基本上如同东晋南北朝,北方之金国蒙古宛如东晋之五胡和南朝之北魏。而且金国、蒙古的实力远强于昔日的五胡和北魏。而南宋立国江淮,核心是江南地区,而江南北部的江淮地带是屏蔽江南核心区域的最重要缓冲地区。南宋在两淮主要是两个路级行政区划,即淮西和淮东,淮西在庐州即合肥,淮东在扬州。而中部的京湖战区主要包括京西南路和荆湖南北路,重点地区是襄阳、鄂州、江陵。而西部就是四川战区,及川峡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而利州路又经常被分为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在四川四路中,利州路地处前沿要地,其余三路是后方,保障利州路的军需后勤以及联系京湖地区。

南宋的利州路管辖范围与北宋大体类似,但却是不一样的。南宋利州路的管辖区域是宋金战争的直接产物。北宋灭后,金国一段时间内重点进攻西部,富平之战后击败宋军西军主力,原陕西六路大部沦陷。随后宋军吴玠等部在蜀口的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大战中接连挫败金军南下的进攻,此后宋金双方在秦岭一带陷入了对峙的局面。南宋要越过秦岭北伐关陇困难重重,而金国要跨越秦岭进入汉中南下四川也颇多阻碍。而南宋的利州路地区也包含一部分原陕西六路南部的残余地区,这就是日后南宋蜀口防线中的关外五州地区。即西和州(原岷州)、凤州、成州、阶州和天水军。在这五州中,天水军是原北宋的秦州地区南部分。其余都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政区。

南宋当年能保有利州路,吴玠、吴璘兄弟功不可没。而南宋蜀口防务的创建和发展也皆赖吴氏兄弟的规划。吴玠是陕西德顺军人,今宁夏隆德县。早年从军参与征战西夏,后参加富平之战。富平之战后,吴玠因为在和尚原作战中扼守险要击败金军,封镇西军节度使。是南宋早年将帅中第三个荣膺节度使的将领,仅次于刘光世和韩世忠。而吴玠的节度使军功不同于刘光世和韩世忠,刘韩二人主要赖救驾勤王之功,而吴玠是抗金的实实在在的军功,可以说吴玠是南宋第一位因抗金而荣膺节度使的将领。吴玠此后在蜀口地区与金军恶战多次,挫败了金军南下四川的图谋,因为巨大的战功官至川陕宣抚使,统一指挥四川蜀口全部驻军。吴玠死后,蜀口驻军被分散为三大支,分属吴璘、杨政和郭浩。在绍兴和议前的北伐中,蜀口这三支驻军统一归属四川宣抚使胡世将指挥,表现突出,仅次于中路京湖战区岳飞所部。绍兴和议后,京湖战区岳飞和江淮的韩世忠、张俊兵权被罢。而四川因为距离临安遥远,吴璘等兵权仍然还在没有被解除,成为少数的还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绍兴和议后,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建议朝廷将利州路分为利州东路与西路,统军将领的经略安抚使中的经略二字被取消,并对四川防务和兵力部署做了重新安排。经过一系列的安排后,蜀口防务形成以吴璘驻兴州、郭浩驻金州、杨政驻兴元府的三大将主政的局面。川陕驻军分为三地屯驻, 和平时可镇抚当地, 战时东出金州, 经略商虢; 西出兴州, 占据秦陇; 兴元府则居中策应。吴璘等三人的军队主力分别驻扎于兴州、兴元府和金州地区。三人也都带节度使头衔,级别相当,即蜀口三大将。虽然三人级别相当,但吴璘在其中最具有实力。吴璘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兼知兴州,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统辖的是吴玠主力部队,兵力六万人,主力部署兴州和关外五州地区,骑兵在万人左右。杨政为利州东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兵力在两万人,骑兵两千左右。郭浩为金房开达安抚使兼知金州,兵力在万人左右,骑兵千人。而三人中,郭浩是原北宋名将郭成之子,资历比吴氏兄弟要老的,但战功逐渐落后,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而杨政长期是吴玠的属下,对吴玠兄弟一直十分敬重。

从绍兴和议后到海陵王完颜亮再度南下时的二十多年里,南宋普遍苟且偷安。秦桧集团对战斗力最强的岳飞京湖军打压最力,京湖防务最为薄弱。而两淮原韩世忠、张俊主力被纳入三衙行列。只有蜀口地区因为天高皇帝远事实上被保留了下来并继续稳固发展。海陵王完颜亮南侵作战中,吴璘已经成为当时宋军高级将领中资历战功最高者,统一指挥四川所有军队,以奉国军节度使、利州西路安抚使兼领四川宣抚使、陕西河东招讨使,在西线收复秦、陇、环、熙、河、兰、会、洮、巩、积石军、镇戎军和德顺军等十二州军,陇右全部光复。在收复陇右的作战中,吴璘的儿子吴挺表现出色,成为后起之秀。收复陇右这个辉煌胜利在南宋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为巩固这个胜利,吴璘征得虞允文同意后,取消了原来出兵关中的计划,要从四川抽调“官军及弓箭手、忠义人两万余人以分戍秦陇、德顺之险要”,计划凭借陇山之险,确保陇右地区。后因孝宗误听史浩之言被迫撤军德顺进而兵败。之后金军为了逼迫南宋接受隆兴和议,大举南下蜀口攻陷天水军。吴璘闻听后抱病北上在成州击败金军,收复天水军,重新巩固蜀口。

吴璘在隆兴和议后几年去世,此后十年里吴氏家族暂时离开了蜀口地区。不过随着虞允文的去世,孝宗深感蜀口之重要性和人才的重要,将吴璘之子吴挺于淳熙元年(1174)重新派回蜀口任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同时建节为定江军节度使。五年(1178)又加任利州西路安抚使兼知兴州。吴氏家族得以重掌蜀口防务大权。不过吴挺虽然战功显赫,但资历毕竟不能和父伯相比,加上朝中对于吴氏权重的忌惮,吴挺的权势只能直接控制利州西路地区,对东路和四川其余地区影响相对有限。吴挺在利州西路十几年里,殚精竭虑小心翼翼的经营蜀口地区,重新恢复父亲时代蜀口的防御,并强力要求确保战马需求,随时为战争在做准备。不过吴璘在北伐线路问题上与孝宗的想法是大不相同的。吴挺有过实战经验,作战路线上沿袭父亲吴璘的思路,重点以陇右为主,而孝宗则主张以关中凤翔为主。吴挺因积劳成疾,在光宗绍熙五年(1193)去世。

从吴玠绍兴元年(1131)和尚原之战到吴挺绍熙五年(1193)的这六十二年里,只有乾道三年(1167)到淳熙元年(1174)这七年的时间,吴氏家族没有掌控蜀口兵权,其余半个多世纪里,蜀口主力的兵权一直掌握在吴氏家族手中。故而吴氏家族成为南宋早期中期实力最强的家族之一。而吴氏家族兄弟父子三人虽然也不免骄横跋扈,但对蜀口确实是尽心尽力。

简单的来说,从吴玠草创蜀口防务,到吴璘时代形成和发展,吴挺延续,蜀口形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即外三关:大散关、皂郊堡、黄牛堡。而在第一道防线中,吴玠吴璘兄弟多次在和尚原血战,而和尚原却一直不在南宋范围之内。绍兴和议、隆兴和议,虽然吴璘、胡世将、郑刚中、吴挺、杨沂中等名将重臣不断向高宗、孝宗阐述和尚原之重要性,但无奈每次和议,和尚原都被放弃。大散关隶凤州梁泉县,在凤翔府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大散关虽险,但它必须借助关前的和尚原才能构成一个有机防御的整体。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还有水泉,便于屯兵,易守难攻,地势比大散关更险要。大散关距离和尚原咫尺,凭原下视,看到大散关才“如蚁蛭”一般大。失去和尚原之后,宋军不得不南退三十里,“于关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又“预筑凤州之黄牛堡,以塞散关之冲”。吴璘就曾向胡世将建议:“须据此地以逸待劳,期破敌众,然后乘势,图复陕西,若失此原,则璘等枝梧,亦自费力。”第二道防线即前述之关外五州。在这五州之中,吴玠兄弟创立了四处家计寨,即西和州之仇池,凤州的秋防原,阶州的杨家崖,成州的董家山。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家计寨地处险要必经之路,建于高山之上,有水有田可以食用耕种。平时居民散布于城中,战时则聚集家计寨,敌军南下到此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三道防线即内三关,仙人关、武休关、七方关。仙人关在兴州北部,凤州成州和兴州的几乎交界地带,武休关在凤州和兴元府的交界地带,七方关在成州南部的阶州境内。三关扼守蜀口与汉中的要道,三关南部就是汉中和兴州地区附近了。除了这三关外,还有饶凤关、白水关等关隘,也是战略要地。

如果失却了以上三道防线,那么就只能在汉中、兴州一带作战,也就意味着四川的大门基本不复存在了。而如果汉中、兴州也保不住,那么四川就无险可守了,四川的战略价值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