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唐德宗贞元中,分振武和朔方两节度使辖区设立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黄巢攻入长安后,党项族拓跋思恭纠合番汉兵马数万余,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驰援长安。拓跋思恭因平乱勤王之功,被赐姓李,后被提升为夏州节度使。从此开始,党项拓跋一直世袭夏州节度使。也正是从唐末开始,无论中原帝国谁掌权,党项拓跋一直割据银夏五州之地。也因为唐末五代中原混乱,党项拓跋渐有不臣之心,表面上称臣进贡,但实际上招降纳叛,阻断贡路。还不时勾连契丹,威胁西北国防安全。宋真宗年间,党项拓跋最终攻陷西陲重镇灵州,奠定了日后西夏崛起的基础。
拓跋思恭的崛起及世袭银夏:
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分振武、朔方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初日夏州节度使,领夏、绥、银三州,兼领宥、盐二州。拓跋思恭在咸通时占据了宥州,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此举引起了唐王朝的抵抗与惩戒。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黄巢叛乱,拓跋部支持唐朝。唐僖宗于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嘉奖拓跋思恭,赐军号为“定难军”,督促拓跋思恭率兵入卫京城。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黄巢被平后,唐僖宗因为李思恭平定叛军出力很大,加任李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为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宋史夏国传》 载:“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此时的夏州地区正式成为党项拓跋部的统治中心区域。正如胡三省所言:“此拓跋氏强盛,遂为跨据西夏张本”,李思恭凭借自己的才能将唐朝中期正值衰落、势力最弱的拓跋部发展为党项族最强大的部族,开李氏拓跋崛起之先河,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与外交才能是拓跋李氏最终能发展为独立王朝的重要因素 。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之弟李思谏袭其兄之位,接任定难军节度使,这也是拓跋李氏世袭定难节度使的开始。自此后,夏州正式成为拓跋部实质上的“割据”地区,奠定了拓跋部脱离中原统治,建立独立政权的基础。
唐末五代世袭及唐明宗征剿失败:
五代十国时期,党项相继依附于五代各政权,但期间一直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由于李思恭的亲子李仁祐早卒, 其孙李彝昌又年幼,因此定难军节度使一职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谏继任 。
乾宁四年(897年),李茂贞叛乱,唐昭宗被迫离开京师,奔逃到华州,以华山为天险,抵挡李茂贞的进攻。 唐昭宗为了击败李茂贞,在逃亡途中诏令加升李思谏为副都统,以定难军节度使兼任宁塞军节度使一职,与唐将共同讨伐李茂贞。在这次讨伐战争中,李茂贞为了逼退李思谏的军队,领兵围夏州。夏州形势危急之际,李思谏修书求助朱温,朱温派其部将刘知俊联合李思谏的军队共同击退了李茂贞的军队。李茂贞上表唐昭宗请罪,而李思谏与朱温的合作正式开始。作为李氏拓跋部统领的中心地区的夏州自此成为朱温的势力范围,《西夏书事》评其为“李氏变节之始”。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灭唐建梁,五代历史正式开启。朱梁建立之初,李思谏即上书归附朱梁,梁太祖令其继续担任唐时的职位,并且加升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次年,李思谏离世,李思恭的孙子李彝昌继承李思谏的职位,成为新一代的定难军节度使。开平三年(909年),拓跋部发生内乱,李彝昌被其部下高宗益所杀。高宗益是夏州节度使,他和他的同党们企图割据夏州以形成单独势力,结束拓跋李氏对夏州多年的统治形势,此举引起了夏州民众的反对,民众杀了高宗益,并且将李彝昌族父李仁福拥立为新的定难军节度使。
开平四年(910年),梁太祖部将刘知俊因为担心太祖忌其功高震主,于是暗中勾结李茂贞起兵反梁,李茂贞为了报当初李思谏的仇,与刘知俊合计共围灵、夏二州,李仁福向梁太祖求助解围,梁太祖派部将李遇、刘绾带军至夏州,与夏州军一起击败了李茂贞与刘知俊的军队。
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梁太祖加升李仁福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 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 三月,李仁福被封为陇西郡王,《西夏书事》评:“此李氏封王之始”。自此后,李氏拓跋的势力更加壮大。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次年,加李仁福为朔方王,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赐李仁福功臣号,长兴四年(933年),李仁福去世,后唐追封其为虢王,其子李彝超嗣位。
后唐长兴四年(933)二月,定难节度使(治夏州,今内蒙白城子,领夏、银、绥等州)李仁福卒。军中立其子李彝超为留后。其时,契丹于北方崛起,常侵后唐北边,夏州实际独立于中原王朝,唐明宗李嗣源恐二者联手吞并河右,南侵关中,欲借李仁福病故而平夏州,遂于三月以李彝超为延州彰武军留后。以原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留后。李彝超以军上百姓拥留未得赴镇,拒不奉诏,派兄阿罗王守青岭门,并集境内党项各部以自固。后唐以静难节度使药彦稠、宫苑使安重益等率五万兵护送安从进赴镇,药彦稠进屯芦关(约今陕西安塞北),李彝超抄唐军粮草及攻具,唐军退保金明(今陕西延安北)。五月,安从进攻夏州,夏州城坚固难攻,四周万余党项不时骚扰抄掠粮运,唐军粮草匮乏,被迫撤军。十月,李彝超上表谢罪,后唐以其为定难节度使。
唐军征剿夏州的失败,是唐末五代中原与夏州拓跋党项关系转折的开始。在之前,拓跋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非常密切的隶属关系,是拓跋政权主动向中原朝廷靠拢,向其朝贡,为其效忠。后一时期,拓跋政权与中原王朝依然存在隶属关系,但随着拓跋政权势力的增强,与中原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并进而扩大化。拓跋政权不再向以前那样积极主动向中原朝廷靠拢,有些不驯服,而中原朝廷常常主动拉拢拓跋政权,对其首领加爵授官。这时的隶属关系使拓跋政权有较大的独立性,虽然从整体看,拓跋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与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但不臣之心已经日渐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