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契丹的崛起及南下与幽云十六州的割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2825字 发布时间:2021-07-07

尾声:契丹灭晋及周宋对幽云争夺的失败:

石敬瑭依靠契丹辽国五万骑兵的支援,南下坐稳了皇帝的位子。他在任七年内对契丹是谨小慎微的伺候,加上他与耶律德光有特殊关系,故而尚可以维持。但是内部藩镇重臣对石敬瑭割让幽云等诸多举措是非常不满的,只是引而不发而已。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即位。石重贵对石敬瑭割让称臣是极为不满的,故而即位之后就改弦更张,奉行对契丹的强硬政策。而耶律德光对石重贵的不敬也大为不满,加上其早有南下中原为帝的打算,也谋划着进一步的南下,实现其更大的梦想。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锋赵延寿、赵延昭引五万骑入寇,兵分数路陷贝州、入雁门,长驱直入。石重贵在众将的簇拥下亲征。这时他可能感到大祸临头,就遣人致书耶律德光,求修旧好。耶律德光正志得意满,岂愿中途罢兵。石重贵求和遭到拒绝,只好迎战。在这一年与第二年的抗击契丹的战争中,尽管他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但赖中原军民的英勇战斗,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挫败了。但是第二年,契丹耶律德光再次南征,石重贵也亲征,再次打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耶律德光灭后晋在中原称帝,但其所部四处劫掠,称为“打草谷”。契丹兵大杀大掠,开封、洛阳附近数百里间,成为白地,又以犒军为名,严令后晋官括钱,不论任何人,都得献出钱帛,所得财物,并不分给契丹兵,而且准备运回契丹国内。契丹在中原不得人心,广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数万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澶州起义军首领王琼,攻入州城,围击契丹将领耶律郎五;东方起义军攻破宋、亳、密三州。而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兼北京留守刘知远见中原人心尚可收拾,在晋阳称帝,起兵南下,得到诸镇和后晋旧将的起兵响应,最后顺利进入洛阳和东京,建立后汉。而耶律德光也在回军途中病死。不过耶律德光南下,进一步破坏了中原的防御体系,继幽云之后,易州也被残破进而占领。

后汉存在的时间只有三年,三年后,后汉的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邺都留守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郭威去世后,柴荣即位,即后周世宗。柴荣继承郭威的改革政策并继续深化,任内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回升。高平之战挫败北汉的进攻,向西收复了被后蜀占领秦阶成凤四州,向南经过两年多的苦战获得淮南江北十四州之地。在西、南两方有了明显的改善后,柴荣亲自领兵北征,志在收复幽云。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至宁州,辽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位于今河北霸州境内),守将终廷晖举城投降。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城西南),守将姚内斌以城降;辽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刘楚信举州投降。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擒获辽易州刺史李在钦。同月,以瓦桥关设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在瓦桥关北破辽骑兵数百人,攻下固安县。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五月丙午日,柴荣大会诸将,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今北京市),诸将均认为不可,柴荣不听。夜间,柴荣突患疾病,只得自雄州回师。

柴荣去世后,柴宗训即位,但不久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奉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故而对契丹方向,以维持防御为主,不采取进攻。不过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训练禁军,积储财富,也是在位收复幽云做准备。赵光义即位后,随着南方逐渐的稳定,同时也因为其得位不正,故而希望建立比哥哥更大的功业,对外在开始阶段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即位第三年亲政北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亲征并灭掉割据河东二十八年之久的北汉。灭掉北汉后,赵光义仓促决定调头东向进攻幽云,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赵光义进攻幽云的失败,主要是太过于仓促,但是他并未灰心。之后的数年内,不断的积累实力谋求再举。雍熙二年(986),赵光义调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幽云。西路以潘美、杨业率军出太原雁门关,主攻河东道北部云应朔寰,中路以米信为帅,出定州主攻蔚州,东路是主力,以曹彬为帅,出雄州霸州,主攻方向是幽州。开始阶段,各路宋军连战皆捷,但是辽军也迅速反应过来,调集大批援军南下,切断了宋军主力曹彬的粮道,击败了曹彬的主力。然后回师打击其他两路宋军,因为曹彬主力已破,其余各路宋军不得不撤退,撤退中,也损失了不少兵马,名将杨业战死。

此战是宋太宗赵光义精心谋划储备多年而发动的,最后失败使得宋军精锐损失惨重,同时也使得宋朝对辽国策得以改变。此战的失败使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最好的机会,之后被迫转取战略防御。宋太宗时代,虽然随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宋太宗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被迫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上,辽国仍然占据优势。

宋太宗去世后,宋真宗即位。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宋辽双方实力均衡下的结果。此后百余年间双方再无大的战事,但是这也意味着北宋被迫起码是暂时放弃了对幽云的收复。不过宋辽双方的边界虽然大体按照割让幽云后的划分,但局部方向还是有变动的。幽云十六州中的南部瀛、莫州在柴荣收复后,一直在周宋手中。但是未被割让的易州则屡有反复,北宋时代又被丢失,划入辽国境内。河东五州大体按照原有划分,但宋辽澶渊之盟后的多次划界中,代州雁门关一带仍有少许土地被划入辽国。简单说,宋辽划界上,北宋是吃亏的。

北宋末年,女真崛起于东北,契丹走向了衰落。女真崛起后建立了金国,通过海上之盟与宋朝达成同盟,约定共同灭辽。宋朝答应灭辽后将岁币转给金国,而金国答应灭辽后归还幽云给北宋。但是在宋金联合灭辽战争中,宋军是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让金国看到了北宋的虚弱,便打算毁约。最后虽然交换了部分幽云州郡,但多已经是洗劫后的空城,而且还索取了不少财富。不久后又大举南下灭亡北宋。幽云自称为辽国土地后接着又成为金国之地。也从此结束了中原政权与契丹对幽云地区一百多年的争夺。而汉人为主的军队再一次进入幽云地区和汉族中原王朝再次入主幽云已经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了,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长达四百三十四年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