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叛唐割让幽云十六州及太原会战:
从定州之战后到唐明宗李嗣源于长兴四年(933)底去世,北部边防虽不时仍有契丹的袭扰,但是因为李嗣源部署严密,唐军仍有不俗的战斗力的,故而契丹几年之内仍然无法突破河北幽云易定一带的防线。但是契丹是不会放弃对北疆的袭扰的,同时密切注视着后唐国内的局势动向,随时会利用后唐国内可能的动向来进行下一步的南下。而且耶律德光自926年即位之后,几年之间已经大权在握,统一了契丹各部,同时其在对外政策上,比其父更加强硬,逐渐展现出更强的南下之心。
唐明宗李嗣源末年,鉴于北方局势依然严峻,所以在其去世前不久选派自己的亲信女婿石敬瑭出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北京留守,同时封兼任侍中,还让其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名号,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
李嗣源于长兴四年十二月去世,三子李从厚即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岐阳兵变,最后用眼泪使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归降于他,然后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又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李从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继位以后,依然让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石敬瑭在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后,就深感李从珂对其要有所行动,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动作以做准备。一方面由其妻子李氏向曹太后求情,通过曹太后这个李从珂的养母来劝李从珂对石敬瑭手下留情,总算在葬礼之后逃离洛阳回到了太原。回到太原后,石敬瑭一方面,不断的继续示弱装病,以此来麻痹李从珂,除此之外,他多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索要大批军粮,说是屯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李从珂被他蒙在鼓里,屡次上当,但石敬瑭的部下却看了出来,在朝廷派人慰劳将士时,有的人就高呼万岁,想拥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赏。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将领头的将士共三十六人全部杀死。
为防止以后有变时措手不及,石敬瑭决定试探李从珂,就上书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安抚让他留任说明李从珂对他没有加害之心。但李从珂却听从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说:“河东调动也要反,不调动也会反,时间不会太长,不如先下手为强。”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
接着李从珂连续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称:“明宗社稷,陛下篡承,未契舆情,宜推令辟。许王先朝血绪,养德皇闱,傥循当璧之言,免负阋墙之议。”这份回书中,石敬瑭不仅直言末帝李从珂篡夺皇位,还要求末帝将皇位归还于许王,叛乱之意溢于言表。李从珂观阅后大为恼怒,急令张敬达为招讨使,率张彦琪、安审琦、杨光远等将领大军六万围攻太原城,声讨逆贼石敬瑭。
石敬瑭自知光靠太原河东的军力是难以抵挡后唐大军的围攻的,所以七月就派桑维翰出使契丹,请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援助,许诺金帛三十万匹,同时答应契丹助其称帝后向其称臣。而就在同时,已经在幽州经营十几年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也希望趁乱入主中原,一方面遵李从珂之名出兵太原,但也派人前往契丹希望契丹出兵帮他。就在石敬瑭、赵德钧两方同时都有求于契丹的同时,石敬瑭也被张敬达围困甚急,急需援军来救。所以继续向契丹加码求援,答应除称臣进贡外,还要向彼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更重要的是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北京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
这十六个州,涉及六个节度使辖区。云州属于大同军节度使辖区,朔州属于振武军节度使辖区,应州和寰州属于彰国军节度使辖区,新、儒、武、妫四州为威塞军节度使辖区,蔚州属石敬瑭直辖的河东节度使辖区,其余为赵德钧的幽州节度使辖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蔚州属于石敬瑭直辖区,而其余大同、振武、彰国、威塞军辖区,虽然石敬瑭兼任当地的蕃汉马步总管,但因为其叛唐,实际上是指挥不动的。至于赵德钧的辖区,石敬瑭更是指挥不动。所以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石敬瑭此次的利益出让大多是慷他人之慨,这也是最近几年学界流行的“客观”看待石敬瑭出让幽云的证据,但是这决不能成为石敬瑭卖国的理由。
在得到了石敬瑭的极高承诺后,契丹耶律德光答应石敬瑭于九月出兵。九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亲自统率五万骑兵南下援救石敬瑭。早在辽军出征前,契丹军队已同后唐军队展开了交锋,八月“应州奏,契丹三千骑迫城。”此后,契丹兵马迅速南下,九月“丁酉,入雁门。戊戌,次忻州,祀天地。己亥,次太原。”抵达太原城下后,辽太宗派使者通告石敬瑭,契丹军队即将攻打围攻太原的后唐军队。石敬瑭派人回复太宗:“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然而石敬瑭的使者尚未到达契丹大营,契丹兵马与后唐军高行周、符彦卿部已经展开了第一轮的较量。在第一轮较量中,辽军用骄兵之计击败唐军,唐军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后唐军队经历失利后迅速集结并固守晋安寨,契丹夷离堇的鲁乘胜而盲目攻击晋安寨,被后唐军队所杀,契丹兵马于是退守太原附近的虎北口(太原市西北)安营扎寨。
经此一战,唐军对太原的围困被契丹援军解除。石敬瑭出太原城与耶律德光相会,二人相谈甚欢,大有“恨相见之晚”的感叹。契丹与河东军会合后,开始包围唐军主力所在的晋安寨,切断了所有交通要道,当时晋安寨内张敬达尚有步骑兵五万余人,但粮草匮乏。后唐末帝得知晋安寨被围困后,急调符彦饶、范延光、赵德钧等出兵为晋安寨解围。但幽州守将赵德钧与其子赵延寿兵至团柏谷(山西省祁县东南)后拒不前进,而团柏谷“去晋安才百里,声问不能相通。”赵德钧趁后唐危急时刻屡次上表后唐末帝,为赵延寿求镇州节度的职位。末帝得知赵德钧并不救援晋安寨,又为其子谋取私利后大为恼怒,拒绝赵德钧的请求。
赵氏父子因要求未被满足便有结交契丹之意,赵德钧希望辽太宗立自己为皇帝取代后唐政权。而赵德钧的这种要求,源于同年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晋帝。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在先,后唐灭亡已经势不可免,故而赵氏父子的要求断然得不到满足。赵德钧的请求在后唐以及契丹辽朝均无法得到满足,便坐视晋安寨受围困而不发一兵一卒。晋安寨因此被围数月,不见援兵到来。在等待救援期间,高行周、符彦卿等寨内后唐将领多次试图率军突围均无功而返。
晋安寨内,副帅杨光远建议张敬达投降,张敬达不同意,又建议张敬达拼死出去一战,也许还能保全一部分兵马,张敬达也没有同意。最后副帅杨光远杀张敬达而投降石敬瑭。耶律德光对张敬达宁死不降倒是甚为赞赏,予以厚葬。晋安寨外围的后唐军队听闻晋安寨被攻破的消息后,为准备向南奔逃而涌向了团柏谷。契丹兵马稍加休整后连夜发兵追击,团柏谷内后唐军队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慌忙带领部队向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奔去。其余后唐将领符彦饶、张彦琦等见势不妙,也纷纷领兵南撤。一时间,团柏谷内后唐兵马乱作一团、相互践踏,武器物资散落大半。在契丹军队的攻击下,后唐兵士损失在万人之上。契丹军队又乘胜沿途追击,辽太宗与石敬瑭不久之后便抵达潞州城下,赵德钧父子难以抵抗契丹军队,于是开城投降。至此,太原会战宣告结束。
此后,后唐回天乏术,败亡之局已定。而契丹军士已渐有北归之意,辽太宗“召诸将议,皆请班师,从之。”辽太宗分遣部将领兵北去,又派遣五千骑兵护送石敬瑭前往洛阳,而自率部队留守潞州,等待石敬瑭平定东都洛阳后便领兵返回契丹。不甘心兵败的后唐末帝仍调发兵马,严防石敬瑭南入洛阳。但残存的后唐军队人心涣散,听闻石敬瑭由北而来则纷纷倒戈。后唐末帝李从珂在山河破败之际,与太后、皇后等自焚而死,后唐政权随之灭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车驾入汴州, 次年,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也就在当年,幽云十六州的交割手续全部完成,正式成为契丹辽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