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契丹的崛起及南下与幽云十六州的割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4214字 发布时间:2021-07-07

李存勖灭刘仁恭及契丹大举南下:

李克用于天佑五年(908)重病去世,其子李存勖即位。在平定内部李克宁之乱后,立即南下潞州击败梁军,取得潞州之战的胜利,稳定了河东的局势。两年后在柏乡之战中,又击败梁军,使得河朔藩镇中的成德、义武两镇也倒向了李存勖的晋王国。在河东、河北两方向局势得到初步改观后,李存勖开始重点对付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消灭这一后患。

当时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据原唐末幽州、横海两节度使的区域,虽然实力还不如后梁朱温、河东李存勖,但实力仍不如小觑。为此,李存勖先采用骄兵之计,联合成德、义武、昭义、振武、天德五镇,遣使奉册,共尊刘守光为尚父,以滋长其野心。刘守光却以为六镇是畏惧幽州兵威,更是骄狂。他得知尚父无权祭天、改元,不顾幕府诸将反对,于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是年十二月,李存勖命河东晋军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兵出飞狐口,成德的赵国王镕部将王德明、义武的北平国王处直部将程岩会师易水(易县南),克岐沟关(涿州西南),进逼幽州,以救易定。刘守光忙向后梁求救。朱温亲率大军北上,命杨师厚围攻枣强,又命贺德伦攻打蓚县(治今河北省景县)。但梁军虽攻破枣强,却在蓚县被晋将符存审、史建瑭击败。时幽州未下,周德威遣诸将先取外围,孤困幽州。晋军转战逾年,先后占领顺、檀、儒州及古北口、居庸关等要地。燕军孤立无援,向契丹乞师,并遣元行钦出山北募兵未果。十年九月,自率5000兵向北突围,遭周德威截击,败回幽州。十一月,晋王督军猛攻,破幽州,擒刘守光,燕亡。刘仁恭父子也全部被处死。

河东李存勖连败梁军并击灭幽州,使得李存勖的晋国得以一改颓势,重新振作。而枭雄一生的朱温也慨叹道:“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不久于后梁乾化二年(912)被杀。朱温被杀、李存勖灭幽州,使得李存勖声威大震,同时也基本占领河东、河北两道的大部区域,开始改变了梁晋的实力对比。成德王镕、义武王处直相继遣使入晋,共推李存勖为尚书令。李存勖依礼三辞,而后接受尚书令之职。他在太原开设霸府,建立行台,以唐朝皇帝的名义承制任命官吏。

李存勖灭燕大体掌控整个黄河以北后,也使得晋国实力大增,同时也使得契丹与河东集团失去了中间缓冲地带,双方的矛盾必然大增。契丹也在天佑十三年(916)开始大举进攻晋国的控制区域。天佑十三年(916),阿保机率兵三十万,自麟、胜二州攻陷晋蔚州,擒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同时求货于大同防御使李存璋,存璋斩其使;契丹围存璋于云州。时李存勖与梁夹河而战,闻讯亲自率兵救云州,至代北,“契丹闻之,引去,王亦还”。鉴于契丹对代北的入侵,李存勖加强防务,提高沿边军镇的防御地位,大同防御使升级节度使,仍以名将李存璋镇守。此次契丹寻衅入侵,由于李存勖及时回军反击,阿保机便撤出晋境,也不敢与晋军正面争锋,然而却奠定了李存勖以武力坚决反击契丹南进政策的基础。

同年,李存勖之弟威塞军防御使李存矩,在新州奉命募山北部晓勇及原刘守光之旧卒南下从晋军伐梁,存矩严苛,众谋作乱,杀存矩,拥寿州刺史卢文进还新州,周德威遣兵追讨,卢文进帅众奔契丹。次年三月,卢文进引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弃城而遁,契丹以卢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李存勖命周德威攻新州,旬日不克。阿保机亲自率军三十万救之,周德威寡不敌众,大为契丹所败。契丹乘胜围攻幽州,周德威遣使告急晋王。夏四月,晋王命李嗣源将兵先进,阎宝率镇定军继进,又命李存审将兵接援。李嗣源、阎宝、李存审三将会于易州,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骑为前锋。至幽州六十里,与契丹兵遇,大败契丹。

阿保机从李存勖手中夺取幽州的尝试失败后,又利用河北地区亲契丹势力,扶持傀儡。天佑十八年(921),赵王王镕的部将张文礼发动兵变,杀王镕父子并诛灭其族,张文礼自为镇州留后。然张文礼杀主夺位,常惧李存勖兴师问罪,因此南通朱梁、北结契丹,晋往往擒获张文礼使者,遣人送还,希其悔改,张文礼愈加恐惧。此年八月,庄宗遣阎宝、史建塘及赵将符习等率军进讨。师兴张文礼病发,及闻史建塘攻克赵州,惊悸而卒。其子张处瑾、张处球秘不发丧,军府内外,无人知晓。张处瑾与其心腹韩正时参决大事。次年三月,阎宝为张处瑾所败,李存勖以李嗣昭代之。四月,李嗣昭阵亡。继命李存进进讨,李存进亦战残。李存勖以符存审为北面招讨使攻镇州。此次攻镇州,在连折三将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拔除了河北地区的亲契丹势力。

李存勖讨张文礼时,王处直以平日镇、定互为唇齿,瞬泊镇亡而定孤,因此极力谏阻对张文礼的征讨,以晋王正在与梁对峙为由,请救张文礼。王处直害怕,以新州地邻契丹,乃遣人告诉其了王郁,“使赂契丹,召令犯塞,务以解镇州之围”。王处直养子王郁担心事成之后王郁夺取自己的嗣位,杀王处直自为留后,并告知晋王李存勖,晋王以王郁代处直。

王郁诱诏契丹阿保机,曰:“镇州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天皇速往,则皆己物也,不然,晋王所有矣”。阿保机悉发部而南。十二月,契丹攻幽州,李绍宏婴城固守,契丹军长驱直入,遂围涿州,旬日攻克,擒刺史李嗣弼,进攻定州。王都告急于晋王,晋王自镇州率军五千救援,又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将兵狼山以南拒契丹。

晋王至新城,巡骑言契丹兵前锋已宿于新乐,渡沙河而南。晋王自率铁骑五千先进,契丹万余骑见晋军惊逃,晋王分军追击,获契丹王之子。契丹兵渡沙河,桥狭冰薄,坠河溺死者甚众。阿保机在定州城下,败兵至,举众退保望都。晋王追击望都,契丹逆战,晋王率亲军先进,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契丹大败。经过以上几次战役,李存勖消灭了河北地区亲契丹势力,重创了契丹入侵。

幽州之战和平定镇州叛乱,是李存勖集团与契丹在后唐建国前的两次大规模的主力对决,李存勖集团最终战胜了契丹。契丹因为两战失败,暂时无力大规模南下,趁乱夺取幽州的企图得以破产,同时开始专心消灭后方的渤海国。而李存勖也因为幽州之战和平定镇州叛乱,得以稳定了河北局势,安心与后梁对决。不过两次作战,也让李存勖损失是数万精兵,而镇州叛乱更是让李嗣昭、李存进和阎宝三员大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李存勖集团集中精力在与后梁的作战上,对幽州地区以防御为主,同时因为晋燕世仇,对原刘仁恭集团的旧将杀戮过重,使得幽州防御日渐薄弱,尤其是辽西营州、平州相继失陷。幽州东部大门洞开。而在河东方向,继振武军辖区沦陷后,天佑十七年(920),契丹攻陷天德军,俘虏天德军节度使宋瑶,辽更其名为为应天军,班师。不久,宋瑶复叛,阿保机再次出兵,俘宋瑶,迁其家属及天德军吏民于东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麓。因辽对经营后套地区颇感困难,不得不将其统治范围向东收缩,将故丰州和天德军治所迁至前套地区(今呼和浩特附近)。简单的来说,就是此时契丹辽国虽然南下遭到挫败,但是已经占领了燕山以北的唐朝原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及河套区域的部分军镇,并不断侵扰幽云地区,双方已经失去了中间的缓冲区域。只是因为李存勖集团实力尚强,还无法彻底拿下幽云,但已经打开了向幽云进攻的门户。

 

后唐时代与契丹的和战:

同光元年(923),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国号仍为唐,同年奇袭汴梁,消灭了后梁。次年,割据凤翔一带四十余年的李茂贞也称臣于李存勖,李存勖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于同光三年(925)灭前蜀。后唐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但因为李存勖任内宠信宦官和伶人,疏远正直之士和功臣宿将,最终导致兵变于同光四年(926)被杀。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源继位,改元天成。

李存勖、李嗣源时代,契丹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尤其是926年灭掉渤海国后无后顾之忧,同时开始谋求更大规模的南下。不过就在耶律阿保机灭渤海之后便去世,其子耶律德光即位。其实自镇州之战后,契丹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后唐北疆的袭扰,重点是幽州、易州、定州、蔚州、岚州等地。而自镇州叛乱平定到同光二年,名将李存审一直坐镇幽州严密监视契丹的动向。李存审病故后,李嗣源坐镇北方监控契丹的动向。

李存勖、李嗣源时代,双方最大规模的作战是定州之战。后唐天成三年(928)四月,王都据定州反。后唐明宗李嗣源诏令削夺王都官爵,并以王晏球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权知定州行军州事,以横海节度使安审通为副招讨使兼诸道马军都指挥使,郑州防御使张虔钊为都监,发诸道兵往讨。二十七日,王晏球率军攻克定州北关城。王都即向契丹求援。五月,契丹主耶律德光派秃馁等率万余人入援,突入定州,与王都合军出击。王晏球退至曲阳(今属河北),于嘉山(今河北曲阳东)列阵迎战,令符彦卿率龙武左军攻其左、高行周率龙武右军攻其右,合力奋战,大败王都与秃馁联军,斩获数千人,并追击至定州,攻占西关城。王都闭城固守,王晏球以城坚难破,遂修筑西关城,欲长围久困。六月,张虔钊等求功心切,执意强攻,王晏球不得已出兵,遭反击,致伤亡3000余人。七月十九日,契丹为解定州之危,又派酋长惕隐率7000骑驰援。王晏球分兵迎战于唐河(今河北定州西北一带),大破惕隐军,追击掩杀40里至易州(治今河北易县),俘获甚众。王都被围数月,仍恃城坚据守。十月,明宗遣使督王晏球攻城,王晏球仍坚持围不而打,以疲惫叛军。至四年正月,定州城中粮尽,王都、秃馁欲突围,未果。二月十三日,定州指挥使马让能开城门引官军入,王都与全族自焚,秃馁及所率2000人被俘,王都之乱遂平。而向北败退的契丹军队连遭打击,进入幽州境内时兵士疲惫不堪,加上道路泥泞为行军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于府西邀杀契丹败党数千人,生擒首领惕隐等五十余人。”侥幸逃脱的剩余兵马“散投村落,所在村民持白梃殴杀之。”契丹辽朝军马损失惨重,发兵时的七千兵马归国者不足百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契丹辽朝第二次出兵解围定州又遭遇了惨重失利,被俘虏的契丹兵马被押赴洛阳。后唐明宗下诏除惕隐等五十余将领留作“契丹直”外,其余六百余人尽数处死。

后唐军民因定州之战的胜利而士气高涨,战后幽州地区的局势也大为缓和,史载: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 又走惕隐……于是时,中国之威几于大震, 而契丹少衰伏矣, 自晏球始也。”“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因而冯道在《上唐明宗徽号册》中写道:“北讨而王都歼,破契丹而燕赵无虞,控灵武而瓜沙并复。”辽朝损失万余兵马并五十余名将领却未能占领定州。当定州城破的战报传来时,“上(辽太宗)以出师非时,甚悔之,厚赐战殁将校之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