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契丹的崛起及南下与幽云十六州的割
书名:古代历史故事谈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4118字 发布时间:2021-07-07

唐末五代契丹的崛起及南下与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及影响

 

序言:

    曾经强盛一时的大唐帝国在黄巢起义后已经彻底的走向衰败,再无任何中兴的可能。国内原有的藩镇力量平衡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中原北方形成了朱温宣武集团与河东李克用集团为首的两大强藩,连老牌河朔强藩也无法独存,必须在二者之间做选择。而南方,王建、杨行密等也格局三川、淮南等富庶之地,事实上走向了割据。而在边疆方面,最大的威胁就是契丹的耶律阿保机集团在辽东崛起,并逐渐统一了整个辽东塞北,并开始利用中原北方的混乱状态,大肆推行南下政策,颇有斩获。到其子耶律德光时,终于利用中原的混乱,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富庶之地。从此契丹辽国与中原政权的界线大体划定。虽然后晋、后周、北宋为了幽云之地多次大举北上,但始终没有成功,幽云十六州也成了当时中原汉族帝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契丹的缘起及耶律阿保机的崛起: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而“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东魏北齐时代,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开始向南发展但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朝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长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孙万荣)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机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杀胡山之战大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到割据幽州势力的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经过多年的努力,耶律阿保机最后铲除了所有反对势力,终于在后梁的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国,称帝。率部众建都城皇城,即后来的上京,京中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他立国后,渐以宗室为南府宰相,制定法律,颁定官爵位次。设立迭剌部南北二院夷离堇,成为后来的定制。又命人制契丹大字,弘扬民族文化。

 

契丹在唐末五代初期的南下政策:

契丹在北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南下政策,但是在北齐和隋唐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中原帝国的强盛以及漠北还有突厥、回纥等更强大的政权以及辽东渤海国的存在,契丹的南下政策始终没有大的进展,充其量是劫掠沿边州郡的财富及人口,尚难以对中原边防构成大的威胁。

契丹开始真正对东北形成一定的威胁首先是在唐帝国武后时代,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使得唐帝国在辽东的实力被大幅度的削弱,元气大伤,而辽西后方的营州一带也被糜烂。玄宗开天时代,实力有所恢复,在辽西营州设立平卢节度使,统辖辽西和辽东事务,重点防范契丹,经多次征战,契丹实力再次被削弱。

唐武宗杀胡山之战大破回鹘后,契丹在漠北失去了最大的劲敌,开始重新再度崛起。不过自杀胡山之战后到黄巢起义平定后的四十多年里,契丹主要忙于征讨周边的部族,加上此时中原大体安静。镇守幽州营州的幽州卢龙历任节度使也都十分注意防范契丹,时不时进行一定的预防性打击,使得契丹此时尚难以构成威胁。

黄巢起义被平定后,中原局势开始进一步的混乱。而一直负责防御东北契丹方向的幽州卢龙节度使也因为不断的兵变和争夺河朔霸权而卷入了中原的混乱纷争,无形中削弱了对契丹的防御力量。从刘仁恭唐僖宗光启元年(895)接任幽州节帅开始,契丹对幽州的威胁就进一步加大加强了。刘仁恭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南下争霸河朔进而问鼎中原,但必须保证后方的稳定。而此时的契丹已经崛起,南下的政策更加清晰和明确,双方的矛盾必然加剧。

从刘仁恭光启元年(895)接任节度使到后梁乾化三年(913)刘守光被灭,这近二十年里,刘仁恭父子与契丹进行了多次的较量。大体上来说,双方是互有胜负的。契丹不断利用秋高马肥之际南下劫掠幽州辖区内的沿边州郡,重点是东北方向的营平二州,正北面的蓟州、妫州、檀州一线。而刘仁恭父子方面,因为这段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南下河朔争霸方面,大规模的野战出击少了许多,主要是采取防守作战,包括派兵深入契丹一些腹地放火烧草,以削弱契丹骑兵和战马的实力。同时刘守光还采取扣留契丹王子等手段,逼迫契丹乞盟纳贿,赎回王子。

契丹在唐末五代初期重点南下对象是幽州节度下的河北道区域,但是这个区域并不是唯一的进攻方向,李克用下辖的河东道方向也是契丹南下方向之一,重点是云州和蔚州两地,当然还有朔州、应州等地。但相比幽州方向而言,河东道方向此时还不是主要区域。唐哀帝天佑二年(905),耶律阿保机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在云州会盟,双方约定共讨幽州刘仁恭及宣武朱温。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旬日而去,留马千匹,牛羊万计。但是这种会盟并没有多少的实际意义,耶律阿保机是个务实的人,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一方面耶律阿保机此时还没有消灭刘仁恭的实力,另外耶律阿保机还与朱温常通款曲,因此李克用就认为契丹耶律阿保机背盟,三年后临终时给李存勖三支箭,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其子李存勖不忘此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古代历史故事谈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