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外蒙古的独立是中国近代最沉痛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地缘政治影响极大的一件事。外蒙古的独立给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国防、民族、民生等方面都带来了极为巨大和不利的影响。外蒙古的独立,俄国的干预插手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加速了外蒙古的独立,其作用极为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北洋及国民政府历届政府多年治理的内因所致,这是根本原因。(本文所述之外蒙古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
清朝时代的外蒙古:
外蒙古的版图区域大体即为汉之匈奴、魏晋之柔然、唐之突厥、金明时代的蒙古,这说明外蒙古的版图区域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
不过历朝历代除元朝外,外蒙古的区域都不在中国中央帝国的直辖范围内。中央帝国第一次将外蒙古区域纳入范围是唐朝,不过唐朝统治外蒙古区域的机构安北都护府的时间极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下来是元朝,但是考虑到元朝本身就是蒙古起家,塞北蒙古是其龙兴之地以及元朝存在时间较短,这次可以另作别论。
清朝时代,对外蒙古的统治达到了中国传统时代的顶峰。康熙时代通过乌兰布通及昭莫多之战彻底击败了噶尔丹,不仅解除了噶尔丹蒙古势力对京师一带的威胁,同时获得了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雍正时代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齐界约,虽说损失了贝加尔湖一带的国土,却也划定了中俄在蒙古一线的边界。
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为征伐准噶尔部置定边左副将军,为正一品,统领蒙古喀尔喀四部兵丁。乾隆年间灭准噶尔,又平阿睦尔撒纳,定边左副将军遂成为管辖喀尔喀四部、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事务的驻扎大臣。因其长驻乌里雅苏台,又称为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二十六年(1761)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品轶改从一品。至此,清政府在外蒙古的统治结构被定型。
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的军事区域包括外蒙古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以及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其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大部(除苏赫巴托尔省等地);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东南部,哈卡斯共和国西部和克麦罗沃州南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东部一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以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之地为乌里雅苏台统部。
清朝在外蒙古设将军、参赞大臣和办事大臣,无疑加强了清政府对外蒙古地区的统治。就当是的情况而言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具有极大贡献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清朝一直实行满蒙联姻的政策,蒙古人尤其是蒙八旗的地位在清朝是仅次于甚至有些时候不亚于满洲八旗人员的。除此,还对蒙古的活佛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予以笼络,赐予封号,这些又从软实力方面加强了对外蒙古地区的统治。
清末时代的外蒙古:
如上所言,就传统时代而言,清朝对外蒙古的统治十分具有成效,并拥有进步意义,对国家贡献极大。但是当时间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之后,这种传统的将军军府制的问题越来越大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大体上来说,晚清时代外蒙古的统治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下的表现主要有几种。
首先,乌里雅苏台将军是驻防外蒙古最高军政长官,其次有各种参赞大臣和办事大臣等,如同在新疆建省前一样。这种体系短期内以军令的方式号令各地,是非常有效率的,但长期以往则问题严重。最简单的就说管兵的官多,管民的官少。但各地最多的还是普通人,军人是很少的,这必将导致官吏习惯以军法来治理地方,问题必将丛生而且会很多。
其次,按照清朝体制,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职位是专门的满蒙缺制,汉人是不能参与的,汉八旗也极少。明面上的理由是满蒙人员精于骑射武力绝伦,适合镇抚边疆,实际上则是避免汉人参与到对边疆地带的管理,以威胁满蒙贵族尤其是满族的统治地位。这必将导致统治人才的日渐匮乏。
再次,盟旗制对出入人员严格的控制。清朝对广大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不仅使得汉人不能到蒙古区域来垦荒游牧,即便在蒙古各地,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这种制度虽然曾经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过一定作用外,但基本上妨碍了蒙古族和地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消极作用是十分的明显。换言之,对蒙古实行的是不叫封禁的封禁。
再之,僧佛势力集团强大。清朝对蒙古西藏的活佛王公大臣历来是以怀柔为主的,赏赐是十分优厚的。这必然使得蒙古王公活佛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力极为强大。各地的牧民实际上很难认识到他们是清朝大皇帝的臣民,只知道自己是某某王公活佛的臣下。就是说起码在许多方面,清政府靠的是这些王公活佛的势力来稳定局势的。
再之,与内地的疏远隔离。清朝对蒙古实行严格的隔离政策,汉人能去外蒙古地域的除了一些绿营驻军,就只是一些来往各地的商人了,但也需要严格的手续,而且是流动的,根本不可能安居。这必然使得蒙古地区尤其是外蒙古地区的人众对汉人和汉地及外面的世界几乎是茫茫然的一无所知。不但没有彻底的融入中国,反而与汉地渐行渐远。
再之,内外蒙古的区别对待。清朝的内外蒙古的官方称呼是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藩蒙古就是民国的热察绥三省区域,如今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外藩蒙古就是外蒙古了。其实听名字也能感觉出来了。虽然蒙古事务都归属于理藩院,但内外蒙古是有差别的。在内属蒙古的南部设置了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绥远将军等高级职位以为监控,同时内蒙古不设世袭札萨克,直接任命官员治理蒙古各旗,与外藩蒙古相对。内属蒙古各旗以副都统、散秩大臣或总管等为旗长,其下有参领、佐领、骁骑校、护军校、前锋校等官吏。简单说内蒙古是流官,外蒙古是世袭。加上内蒙古地区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距离山西与直隶都比较近,受汉化及满人影响较深一些,对清朝的向心力要强一些,而外蒙古则与之相反。
可以说,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外蒙古地区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中原地区甚至是内蒙古地区都大相径庭。这样的情况,在国家鼎盛时期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一旦王朝衰落,这些地区势必会升起分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