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帝制与外交尤其是日本:
自1915年下半年开始,袁世凯的称帝野心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而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袁世凯的统治之下,表面上看反对的声音比较少,袁世凯也误认为全国各地反对的人是会有的,但出不来多大的事儿,即便有事儿,他也是能够迅速解决的。而对于外部,他则认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日本,至于英美德奥方面他是有相当的把握的。
大概上说,1915年7-10月上旬,帝制的推行看起来是比较顺利的。英国虽然持慎重态度,但也并没有反对,朱尔典公使在10.2时候甚至也对袁世凯有过暗示的表示。而日本大隈重信内阁方面,当时也没有什么太明确的表示,国际局势看起来似乎是有利于帝制的。故而袁世凯政府10.6公开了了推动改制程序,英国方面也准备之后表示接受。
1915.10.13石井菊次郎接任日本外相,次日内阁会议,石井菊次郎外相以帝制会让中国出现动乱为由,邀请各国一起对华进行劝告。而日本态度的突然政变,主要还是对袁世凯及其历来亲英美远日本的外交政策有关,加上二十一条的问题上,袁世凯虽然让步巨大但始终没有让日本满意。
当时用的词是劝告,而革命党在对外宣传方面用的是警告,警告和劝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革命党用警告明显带有加剧事态严重的意思。其实对日本来说,不论用警告还是用劝告,都是让当时尚没有没有动乱局势的中国乱起来,乱起来日本才好办,起码是让不满袁世凯的人在日本的支持下跳出来。日本这一劝告的确使的局势复杂化了,中国政府开始与日本进行不断的交涉和讨价还价。针对日本提出的共同劝告,法国没意见不太在意,俄国也没什么意见,而且急需获得日本军火支援,事实上答应了日本,英国的态度就很关键,朱尔典与英国外交部事实上是有一些分歧,但英国外交部最后也同意日本要求,共同进行劝告。
对于列强的劝告,袁世凯政府虽然早有准备,但事情突然仍属意外。北京政府发反应开始是颇为强硬的,认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出尔反尔,而且对袁世凯和帝制派来说,接不接受劝告不单单是称帝的问题,也设计到自身和国家颜面的问题,故而强烈反对也在情理之中。经过中日之间不断的交涉,11月中旬,中国以非正式形式告知日本,年内不改制和大典稍缓,但是日本对这一答复明显不满意,认为袁世凯政府表面上一直高喊中日提携亲善,但实际上肆意妄为,不顾及日本东洋盟主的感受和脸面。
从11月开始,关于帝制交涉和参战交涉联系在了一起,袁世凯以参战和将德奥作为筹码法宝来要挟协约国,实际上就是以夷制夷,而且一度取得了成效,英国也愿意中国尽早参战,日本外务省官员一度也愿意倾向和英国妥协,但军方参谋本部和大陆浪人极力反对,最后英日达成妥协和解。日本反对中国当时参战主要是参战会提升国际地位,让中日平等,会让中国参加可能的战后会议,影响日本得到的山东利益,参战会让英法俄在华影响大幅提升,不利日本。而英日当时妥协一方面不愿在远东问题上太费精力,另外1915年底的战局还是不利于协约国,加上加里波利战役失败,英法通过击败土耳其打通与俄国联系的战略构想失败,迫切需要日本在远东支持俄国,这样不得不对日妥协。
袁世凯利用参战联英制日,实际上与日本彻底闹崩,袁世凯的这一构想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缺少当时国际大局的支撑,加之实力有限,最后只能是失败。11.18日本再次对华发动第二次劝告,实际上等于反袁的进一步明了化。但12.12袁世凯接受推戴,次日接受百官朝贺,袁世凯认为对内有绝对把握,但日本态度强硬,袁世凯也无法一鼓作气,而且谋划对日妥协。之后中日仍然交涉,交涉一度有缓,但因为种种原因,日本认为袁世凯不与日本商量登基日期,仍旧以夷制夷单独与英法协商,也不肯对日让步,态度又继续壮而强硬,连政府内部的温和派态度也日趋强硬,加上12月,蔡锷在云南起事,局势彻底难以逆转了。这样日本当时内阁和军方以及大陆浪人基本达成彻底反袁的共识。
护国军刚起事开始,朱尔典也谨慎乐观,并不太担心,因为云南偏处一隅,实力太弱,认为袁世凯可以很快解决稳定局势。但是护国军没有被迅速击垮,而且日本不断支持各种反袁力量,还于1916.1.18内阁决议严正警告中国不得忽视南方动乱而实行帝制。英国也同时跟随日本,袁世凯不得不于2.23决定暂缓登基。但平定战事仍然没有多大进展,日本内阁则又于3.7在陆军的建议下进行实力干预,迈出了实力支持反袁势力的最后一步。此后,参谋本部、陆军省和大陆浪人黑龙会为代表的日本强硬派大幅度援助各种反袁力量,具体的代表人物就是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和黑龙会大佬内田良平。
在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和黑龙会的内田良平等人的策划下,从满蒙到山东,再到川滇,再到两广,各地都充斥着日本人,只要是反袁的人,无论是前清名流政要,无论是革命党,再或者是学者文人,也不管是满蒙王公贵戚,更不管是地痞流氓,只要能恶心到袁世凯的人,日本统统的援助,给予指导,给予贷款,给予军事装备支持。岑春煊能在两广组成军务院,梁启超能从日本回国,革命党能在山东起事,满蒙能在1916大乱,都是日本人支持的后果。日本人对这些人的支持,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和无所不虑。连梁启超后来都说自己从日本回国时,日本各界人员对他的照顾保护极为周到,连孝子贤孙都远不能及。当然这也让梁启超感到后怕,这是后话了。
除了运动反袁势力外,日本还与坐镇南京的北洋大将冯国璋联系,让这位当时不左不右的实力派人物说话,以给袁世凯最后一击。而袁世凯政府方面,战事始终在川南一线僵持,虽然护国军没能占领全川,但他的北洋军出工不出力,始终也无法打入云南,长期的消耗使得政府方面也难以支撑。袁世凯为筹划称帝已经耗费巨资,战事僵持难以筹饷,而日本又逼迫银行团扣留关盐余款不拨,各国也不敢冒着得罪日本的风险擅自贷款给袁世凯。1.27贵州刘显世独立,3.10冯国璋领衔发出五将军密电,袁世凯大为震惊;3.15广西陆荣廷独立。
万不得已在一系列打击之下,袁世凯不得不于3.22宣布撤销帝制,仍居大总统之位。但日本人和国内许多人反袁决心已定,不是袁世凯不称帝就能解决的,决意让袁世凯彻底从政坛消失。4月初,广东将军龙济光被迫独立,给袁世凯沉重一击;4.12浙江独立;5.8段祺瑞又逼迫袁世凯交权,两广又成立军务院;5.9孙文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5.25陈宧也在四川宣布独立;5.29湖南将军汤芗铭独立。
局势危机之时,袁世凯急切希望外部支援,但英国已经无法指望,虽然英国政府和朱尔典希望继续维持袁世凯。袁世凯曾希望对日全面让步以保住自己的权位,但日本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军方内部也不一致。虽然当时以山县有朋为首的元老一直主张对袁世凯进行必要的提携,重视对华稳定,但当时他正重病在床,而且他毕竟年事已高无法插手太多具体事务。当时的驻华使馆武官町田经宇也说:“正如所料,眼下若除去袁,找遍支那也无一人可以取代。但他一旦称帝,由于不平和嫉妒之心,国内局势必更加动荡,加上财政缺口与日俱增,袁所受的痛苦当会不少,袁处于困难之境地,就会东顾,窥我日本之鼻息。”时任第7师团长的日本情报界巨头的宇都宫太郎也曾说:“他(袁世凯)并非泛泛之辈,目前先成全其志向也是一个办法。”但是比较而言,日本陆军的实权人物如朝鲜总督寺内正毅、陆军大臣大岛健一、参谋总长上原勇作和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以及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等都主张对袁世凯致命一击。而且日本朝野当时已经从根本上无法信任袁世凯,日本舆论更是大力抨击袁世凯。提出袁世凯必须下野,可以去日本居住,日本负责保护其家人和财产,众所周知袁世凯自二十多岁朝鲜从军以来一直视日本为第一号外敌,让袁世凯去日本居住,无异于公开羞辱袁世凯。6.6心力交瘁之下的袁世凯去世,次日黎元洪接任总统,日本也总算实现了反袁的目的。不久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下令停止支持满蒙独立运动,至少日本中央层面的行动停止了。袁世凯临终留下“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的话,确实袁世凯与日本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袁世凯的成名就是靠着对抗日本,而他的灭亡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