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日本(1)
书名:近代、古代与时政故事系列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3401字 发布时间:2021-07-01

导言: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袁世凯一生功业以在朝鲜抵制日本开始,而又以日本暗中阻挠而郁郁而终。据称袁世凯临终留有“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的遗言。袁世凯五十七岁的寿命,三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日本在其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个人浅谈一番。

 

袁世凯(1859—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又因其曾被授封太子少保,人们又称呼为“袁宫保”。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成功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家族与早年:

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袁世凯系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刘氏,他于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9.16)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之袁张营。袁世凯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袁世凯被其婶母牛氏(袁保庆之妻)抚养长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过继给无子的袁保庆为后嗣。袁世凯六岁时,养父袁保庆替他找个启蒙老师袁执中教四书五经,后又随袁保庆宦游济南、扬州、南京诸地。在南京,袁世凯师从曲沼学习武艺,并“喜游览山水,复善骑射,课暇则策马登览清凉山、莫愁湖、太平湖诸胜迹”。

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寥寥数字,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雄心。

同治十二年(1873)夏,袁保庆病死于南京任上,袁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其后居住于陈州府淮阳县。次年初,从叔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见袁世凯游手好闲,命其赴北京家学“读书上进”。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袁保恒、袁保龄兄弟对其管束甚严,袁世凯亦颇知自励,且有严师督导,数年间大有长进。是年底,袁保龄致函保恒说:世凯可堪造就,虽“文章尚不入门”,但已“竟是上中美材”了。同治十五年秋,袁世凯返回河南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成功。落榜后,袁世凯于同年10月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袁世凯在赈灾期间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工作热心,颇有优异的表现。光绪四年(1878),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后来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第二年,袁世凯以袁保恒的捐赈款而获得“中书科中书”的官衔。同年秋,袁世凯再度参加乡试,仍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既两度名落孙山,又不愿留在乡间做土财主,因此开始考虑在外闯荡。当时袁世凯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当时淮军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凯打算投奔吴长庆。吴长庆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此时也写信给袁世凯,“招其往学军旅”。因此袁世凯便于光绪七年(1881)10月前往山东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淮军吴长庆所部。吴长庆幕府中囊括了张謇、周家禄等名士,袁世凯在他们的指导下砥砺磨练,纨绔之气逐渐消失,“谦抑自下,颇知向学”,并认为是“有造之士”,于是被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袁世凯虽然一度对科举厌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吴长庆幕府中继续读书,准备功名,他曾在光绪八年(1882)3月对其三哥袁世廉写信说:“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光绪八年,也是农历壬午年正好为乡试年,袁世凯本欲应举,但朝鲜突发事变,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

 

壬午兵变随军出征且处事果敢: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而且在战乱中,有日本人也身死,此事也惊动了对朝鲜早有野心的日本。日本方面,考虑到朝鲜作为中国属邦的地位以及夹在中日俄三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鉴于自身羽翼未丰,暂时还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在明治天皇的亲自裁决下,决定先派花房义质率领军队前往朝鲜接触大院君政权,胁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否则便发动对朝战争。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将日本政府的各种条件及应对朝鲜的策略详细阐释在一份“机密训令”中,交给花房义质,自己坐镇下关遥控指挥,另有代理陆军卿山县有朋率大军待命。同时发布戒严令(八·五)和征发令(八·十二),为谈判破裂后的对朝开战做准备。于是,花房义质会同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军少将仁礼景范率领的1500名士兵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于8月12日抵达朝鲜仁川港。

壬午兵变引发了日本的武装干涉,日本要求在朝鲜驻扎军队,遭到大院君拒绝,于是朝日关系再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南逃的闵妃则利用各种途径联络高宗,秘密告知她还活着的消息;而当时出使清政府的闵妃集团官僚金允植等人则向清政府乞援,帮助自己恢复政权。

当时清政府方面直接负责办理对朝事务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不过当时因为李鸿章母亲去世,李鸿章在5月份就返回安徽合肥老家丁忧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由李鸿章的老部下、淮军二号人物的两广总督张树声暂时署理。张树声得知朝鲜变乱的消息后,一面上报总理衙门请示办法,一面致电李鸿章磋商意见。由于担心日本借机介入,而军机不可延误,张树声立即调派水师提督丁汝昌,持自己亲笔信函,去山东登州见到庆军主将、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吴长庆,并约吴长庆至天津面商对策。吴长庆接信后闻变即行,立即赶赴天津。刚住进事前安排好的公馆后,张树声即带着一名随员,“微行至该公馆,密商派兵东征”。因为知道当时“日本在北京、天津都有间谍”,非得如此才能保密。

张、吴商定对日采取强硬外交政策的方针后,吴长庆立即赶回军营,发出紧急命令,预备开拔。数日内,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威远”军舰,及招商局“镇东”、“日新”、“拱北”等轮船,将吴长庆部五营近三千人马东渡朝鲜。登陆后,吴长庆、丁汝昌以及随行马建忠、袁世凯等人查明情况,采取迅速果断措施,缉拿主要凶手,设计扣押肇事主谋大院君李罡应并立即乘军舰解付中国,使事态迅速平息下来。日本领事花房义质搬兵来迟一步,刚到朝鲜港口,已见多艘中国军船停泊,“日本大将海军卿屯兵海口,相顾错愕,狡谋不敢发。” 最后被迫接受签约撤兵。这次军事行动运筹得非常成功,使中国在朝鲜问题上,与日本交涉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朝鲜转危为安,也使中国避免了唇亡齿寒的不利局面。

正是由于张树声能够及时果断、迅速调派淮军吴长庆部自山东渡海入朝,平息朝鲜内乱,杜绝日人觊觎,才较为顺利地使事件基本圆满解决。这次事件,是晚清时期中日三次纠葛 中,第二次取得胜利。事后,有人评价这一次如果还是李鸿章的话,以他一贯优柔寡断的作风,断不至如此迅速。张树声果断指挥成功处置事变后,清廷下旨:“此次朝鲜乱军生变,张树声相机调度,督率有方,著赏加太子少保衔”。

而在此次兵变中,身为吴长庆属下的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押至保定软禁,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