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国暗助日本和日本破坏中立: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的战争,但是战争毕竟不是发生在两国的本土,而是中国东北境内。虽然中国无奈的局外中立,日俄也表示表面上的同意,但中国不可能也无法做到绝对的中立。而日俄两国也深知在中国东北作战,如何能得到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尤其是在双方粮草转运、情报及运输方面的支持,还是极为重要的。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前就已经确定了局外中立,暗中适当援助日本的决定。日军参谋本部派遣曾做过北洋军教官的大佐青木宣纯,以使馆副武官的身份紧急来华,与袁世凯密商组建联合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袁当时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毕业于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的精干士官,与日军组成了联合侦察队,这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吴佩孚;镇守“中立区”的直隶提督马玉昆是甲午战争中的抗日英雄,此时也配合过日军,为日军的敌后游击队“特别任务班”提供了军火和经费,特别任务班成员甚至能在危急时遁入清军兵营获得庇护;马玉昆还曾经秘密协助日军招募马贼,组建所谓的“正义军”,直到后来关东军和伪满洲国政府对此进行公开表彰和纪念才揭秘……在这样的支持下,日军对俄作战,占尽主场优势。而日本战后也曾为协助过日军的清军基层人员授勋,包括吴佩孚。而日后东北鼎鼎大名的大军阀冯德麟和张作霖也是因为日俄战争帮助日本有功,而逐渐崛起。日本外交方面还曾在战后向清政府举荐过帮助他们的人,希望他们得以重用。此外,日本外交层面一直将战争视为是英俄和日俄的利益矛盾问题所致,避免将战争带入当时欧洲甚行的黄祸的范围内。但是前线的日军似乎并不在意中日联手给白种人的“不良观感”,种族大义成为政战的有力工具,日军和黑龙会不断的以“长白侠士”、“辽海义民”之类名义撰写檄文,在东北秘密张贴散发,号召民众助日抗俄,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俄战争中,虽然日俄两国表面上都宣称尊重中国的中立,不会侵害主权,尤其是中立地区的主权,但这都是象征性的。战争中,谁能顾得上那些。关于中立区域,清政府划定的是辽河以东。俄国根本不承认,认为辽西亦属于满洲,整个东北都是战区。日本方面认为的中立区是俄国没有军队的地方,根本不局限于辽西,就是说只要有俄军的地方,都是战区。而当时辽西的新民、营口等地俄军都有驻扎,日本自然不认为这是中立区,照打不误。此外日本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设立军政署,派遣军政委员管理。明面上说军政署只管理军政事务,民政方面不干涉中国主权,但事实上不断以军政名义侵占民政事务的管理权。还无理并以武力强迫中国地方官为其办事,甚至动不动就扣留乃至杀害地方官。这都遭到了中国外务部以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反对,日本在一些方面表示了道歉,但总体上是不管不顾的。日本外务省和大本营战前强调作战区域在中国境内,所以尽量注意外交影响,但是战时情况下,仍然以军务为由擅自行动,尤其是擅自在中国境内修筑了安奉铁路和新奉铁路,尤其是安奉铁路。日本方面尤其是军方的理由很简单,战时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战后就能使这些利益合法化并巩固再扩大。
日俄和约的签订:
在美国的出面调停下,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经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最终于1905年9月5日,达成《朴茨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
日俄和约正文十五条,附约二条,主要内容是:
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的利益,如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凡是日本认为必要的措置,俄罗斯“不得阻碍干涉”。
“俄罗斯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
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
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东起鄂霍次克海向西延伸到间宫海峡,全长130公里。极东端鄂霍次克海沿岸: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3度59分24秒;极西端 间宫海峡面: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2度9分16.25秒)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
在日俄谈判前的1905年6月30日,日本首相桂太郎发布《对日俄议和谈判全权委员的训令案》,里面把谈判条件分为3部分:(1)绝对性必要条件:1. 日本要占领韩国(朝鲜半岛);2. 日俄两军共同撤出满洲;3. 出让辽东半岛、哈尔滨·旅顺铁路给日本。(2)比较性必要条件:1. 赔款;2. 将逃亡中立国的俄国军舰引渡给日本;3. 割让库页岛;4. 日本渔民可以在俄国远东沿海捕鱼。(3)附加条件1. 限制俄国远东舰队出行;2. 撤除符拉迪沃斯托克所有军备设施,改为商用港口。换句话说,从谈判一开始,日本人就把割地赔款的重要性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是要夺取韩国、拿下南部满洲权益。
明治时代的日本政治家较之二战时代更能认识到世界局势变化。虽然日俄战争可以看做英俄对立的结果,但到了1904年6月,英法围绕殖民地瓜分签订协议。而且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逐渐式微,无法再与英国对抗,德国威胁就更加突出,英法两方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形成英法日俄四国联合,共同对抗德国。此外在日俄战争中,俄国虽然屡屡失败,甚至丢掉了整支波罗的海舰队,但事实上俄国陆军元气未伤,反而在1905年6月-8月这个时期,远东俄国已经增兵完毕,这时候再打起来,恐怕日军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再不结束战争,日本人很有可能继续挨打——明治日本政治家很清楚自己国家实力。所以日本其实很希望立刻议和,已保证其现有利益。而和约的结果,日本的绝对必要条件基本得到实现,比较必要条件也得以实现一部分,争取条件原来只是作为争取,可有可无。
总体上来说,日俄和约日本基本上是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不过日本国内的极端势力觉得没有赔款,库页岛也只割让了一半,十分的不满,和约签订后就在东京发生了日比谷烧打事件,在黑龙会、媾和问题同志会的发动下,3万东京市民集会日比谷公园,要求废止和约,继续对俄作战。会后,狂热的市民捣毁亲政府的《国民新闻》报社,放火焚烧内务大臣官邸以及许多派出所。混乱持续到次日,东京戒严,政府出动军队镇压。骚乱中,烧毁2所警察署,219个派出所或警察岗亭,13座教堂,53户民宅,15辆电车。参加骚乱者被捕1700余,起诉 300余,被判刑者87人。事件过后舆论仍未平息,首相桂太郎和带领立宪政友会的西园寺公望,私下举行了会议。1906年1月桂内阁总辞职,第1次西园寺内阁成立了。
日俄和约已经完成了双方的利益交换转让,但是利益的交换转让都是在中国东北和日本的利益,所以明面上条约也规定必须清政府的允许和接受,所以接下来日本的重要任务就是与清政府签一纸文书,逼迫清政府来接受日俄和约中关于东北的利权转让。至于韩国方面,日本此时已经完全不当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