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立政策的无奈提出:
日俄即将到来的战争,虽然是日俄两国的,但是毫无疑问主战场是在我国的东北。清政府肯定不希望战乱在中国的领土上发生,但是这不是清政府可以决定的了的。面对即将在本土发生的战争,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来阻止。一方面俄国大军集结东北,根本没有撤军的打算,而日本也在本土集结大军,随时会跨海登陆朝鲜和辽东,双方是剑拔弩张了。此外,清政府刚经历庚子事变签订了辛丑条约,加上因马关赔款而来的三次大借款,每年偿还的外债赔款就高达四千多万两,财力已经透支是入不敷出。而军力方面,历经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淮军、武卫军和北洋舰队不是全军覆没,就是难有作战能力,在华北直隶能够可用的兵力不足三万人,能守住直隶热河关内地区就已经不错了。加上历经辛丑条约规定军火禁运两年,清军的弹药能否满足日常使用都是个问题,遑论作战了。
战争在本土上爆发是确定无疑的,阻止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在面临日俄两国的压力和战争的情况下,清政府还是得预做准备。外交上就是确立的中立政策,制定了严格的细致的中立规章,向各国明示,虽然日俄两国战时肯定不会遵守,但表态还是很重要的。同时严正声明日俄两国的战争不能影响中国对东北的主权,日俄两国任何涉及东北的协议,没有清政府的同意是不会有效算数的,这得到了英美的支持,日俄两国表面上也是同意的。另外就是划出交战区和中立区,鉴于当时俄军主力都集结在辽河以东,所以交战区被划在了辽东,而辽西及山海关热河一带是清政府的中立地带。军事上,为了避免战乱波及辽西尤其是热河与山海关一线进而波及直隶京畿,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安排部署调派久经战争的老将直隶提督马玉昆率武卫左军等部驻守热河、朝阳、山海关一线,严密布置,确保这一线及关内的安全。
在外交和军事上部署的同时,清政府内部高层和各地督抚也都在商讨虽然是中立,但还是会有所选择和一定的偏向性的。从上到下都知道的共识就是战争必不可免了,而且不管谁赢谁输,中国的利益都会有所损失了。清政府高层认为在日俄两害中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可以适当的支持日本。认为如果俄国战胜,东北更难收回了,而且关内也会有危险,认为如果日本取胜,东北还有可能通过谈判收回,当然利权是免不了受损失的。不过也认为,虽然会偏向日本一些,但是不便也无力公开与日本一起。因为中俄边境从西北新疆到外蒙古再到东北,绵延万里,如果与日本联合,那么俄国窜扰新疆外蒙古,何以抵挡啊。而日本方面,内部也有关于在战时对华政策方面的考虑。能积极争取清政府当然是最好的,内部也有希望中日联合作战的声音,但最后决议是表示希望清政府中立,然后希望清政府暗中给予多方面的协作。日本的计划是打一场速决战,将战事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希望规模扩大,这样日本武力应付。也正因为如此,不能和中国联合作战,这样日本会背上负担,而且会引起西方当时黄祸论的恐慌。1904年2月4日的内阁会议上,日本得到了确切的情报:俄国将通过鼓动“黄祸论”,来获得欧洲的支持。日本内阁对外宣的任务十分明确:确保盟友英国完全明了日本的作战目的只是遏制俄国的扩张;全力阻止“黄祸论”的再度爆发;确保中国保持严格中立,以免刺激欧洲更强的敌意;向西方说明,日本对中国的改革、包括军事改革所给予的援助,都是有利于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是针对西方。
日俄战争的爆发及简要过程:
1904.2.8日军偷袭旅顺,不宣而战,这是日本自甲午战争到二战以来的老套路了。3月21日,第1军在黑木为桢大将指挥下,首先在朝鲜镇南浦登陆北进,4月中旬,日军未遇抵抗就抵达鸭绿江左岸。在对岸防守的是俄军“东满”支队,由扎苏利奇中将指挥。扎苏利奇拥有近2万人、62门炮,占领阵地已经1个半月,但没有加强防御工事。部队分散配置在宽大的正面上,对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胸中无数。只构筑一道绵长的堑壕,并且几乎不加伪装。占总兵力约半数的预备队配置在10公里以外。炮兵阵地完全暴露。4月30日夜间,日军发动进攻,企图迂回俄军左翼。5月1日在九连城展开激战。俄军以炮火和反突击抵抗日军的进攻。但日军兵力占优势,其火炮从隐蔽阵地上发射,压制了俄军炮火。扎苏利奇害怕被包围,下令向辽阳撤退。东西伯利亚第11步兵团被陷入优势日军的包围圈,经替战突围,伤亡惨重。这是俄军在地面作战中首次失利。扎苏利奇部队的撤退,为日军进入东北打开了大门。日第1军立即前出凤凰城地区,准备向辽阳方向进军。与此同时,日第2军由奥保巩大将指挥于5月初在辽东半岛东南貔子窝登陆,企图从北面攻占旅顺。5月底,第2军进抵金州。在该地区担任防御的是俄军第4步兵师,负责掩护旅顺以北的接近地。这个师共1.8万人(131门炮,由福克将军指挥),但只派出1个团(3800人)在阵地上,其余都作为预备队,距前沿10-12公里以外。日第2军以3个师投入进攻,兵力10倍于敌,火力5倍于敌,并可得到舰炮支援。在众寡悬殊的战斗中,俄国舰队主力按兵不动,只出动了两三艘舰艇加强俄军的右翼。辽东半岛俄军司令斯捷塞尔命令福克师放弃大连,径直向旅顺方向撤退。日军随即占领金州和大连,并向旅顺逼进。由于旅顺地面部队司令康得拉钦科坚持利用旅顺外围有利地形设防,日军才被阻于旅顺以北25-30公里一线。日军各路登陆得手后,于1904年6月20日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参谋总长大山岩元帅任总司令,参谋次长儿玉源太郎出任满洲军总参谋长,指挥在满军队作战。而本土方面,陆军元帅山县有朋担任大本营参谋总长,长冈外史少将人大本营参谋次长。
日俄战争一个重要的争夺焦点就是旅顺口。旅顺口是俄军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所在地。旅顺口是远东著名的海军不冻港基地,从清政府19世纪80年代开始经营以来已经颇具规模。俄国1898年占领旅顺后,又不断在清政府当年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增修扩建,到日俄战争时虽然还没有全部完工,但依然规模十分的可观。守军增到4万人,炮646门,机枪62挺,海军有战舰38艘。各种永久和半永久性的工事是星罗棋布,而且战时继续在强化。主攻旅顺的就是乃木希典大将率领的日本第三军,兵力达6万人,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同时,日方以舰队(52艘战舰)封锁了港口。8月7日,日军发动进攻。首次攻占要塞外围前沿制高点——大孤山和小孤山。日军以12个营对俄军3个营。双方为争夺这两个战术要点激战了4天。最后高地落入日军之手。8月10日,俄国舰队奉阿列克塞耶夫之命,试图突破封锁,开往海参崴。但由于准备不周,指挥失当,与日舰队遭遇,当场战死,其余舰只被迫缩回基地;部分舰只逃到中立国港口,被解除武装。8月12日,俄海参崴分舰队在蔚山海战中被日军上村彦之丞的第二舰队摧毁,1904年8月19日,日军对要塞发动首次强攻,昼夜突击,双方激战到8月24日。日军夺占了一些前沿工事,但伤亡约2万人(占总兵力1/3),士气低落,自伤者大有其人。俄军也伤亡3500人。至此,日军放弃了迅速攻占旅顺的打算,改取长围久困之计。
日军强攻旅顺的同时,正在准备辽阳会战。原拟攻克旅顺,抽出第3军用于辽阳方向。第3军抽不出来,而推迟辽阳会战又于整个战局不利,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援军将从俄国腹地源源赶到。为此,必须抓紧时机,以现有兵力第1、第2、第4军一举歼灭集结于辽阳地区的俄军主力。历经苦战,1904年9月3日俄军向奉天撤退时,日军此日才小心翼翼地进入辽阳。此役,日军损失约1.4万人。而就在辽阳会战后,日俄两军大体上在奉天与辽阳之间的沙河地区互相对峙。9月底,东北地区俄军约达21万人,758门炮,32挺机枪。防线长达90公里。同期,沙河地区日军约12万人,488门炮。前一阶段作战,日军消耗很大,为补充兵员,在国内进行了总动员,但仍不能根本改变兵力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日方决定在沙河地区转入防御,等待第3军尽快从旅顺解脱出来,北上增援。同样,库罗帕特金虽然拥有相对兵力优势,也不急于发动反攻,仍然是依托既设阵地等待日军进攻。但沙皇政府迫于俄国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辽阳会战后国内对战争的不满情绪,要求库罗帕特金发动攻势,解旅顺之围,借以挽回帝国的“荣誉”,提高沙皇政府一落千丈的地位。到10月中旬,沙河方向的作战基本结束,日军取胜。
虽然日军在辽阳、沙河先后以寡击众,但俄军海陆军正在不断从欧洲向远东赶来,而且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不断的在抢修,时间上是不利于日本的。尤其是旅顺港方面,日军第三军久攻不下,遭到了国内外尤其是海军的不断质疑。从8月军首次强攻旅顺受挫之后,就加强了第3军的兵力,运来280毫米的攻城榴弹炮,射程达到1万码(约合9144米),炮弹重达550磅(约合249.5千克),飞行中发出特殊的轰鸣,而被别称为“火车弹”),在旅顺外围构筑了炮兵阵地和平行壕,对俄军的防御工事步步进逼。1904年9月19日,日军发动第2次强攻,迨至1904年10月30日,发起了第3次强攻,但仍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12月初,大山岩命令乃木希典暂时交出指挥权,暂时由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指挥,儿玉对炮兵的运用经过调整部署后,一天就攻克了203高地。高地的陷落,基本上决定了旅顺战局的命运。日军在高地上建立观察哨,校正炮兵射击,以海岸防卫用的28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轰击俄国舰队。1904年12月15日,被俄国人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得拉钦科将军毙命。1905年1月2日俄方正式签订投降文书。此时俄军尚有官兵3.24万名,火炮610门,炮弹20.3万发。整个旅顺战役过程中,俄军损失4.4万余人,日军损失约6万人。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只要旅顺牵制着大量日军,只要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还存在,日军就无法决定战争的结局。如果俄国欧洲地区的舰队东调,还可能改变海上形势,并切断日军海上补给线。因此日军不惜重大代价攻取旅顺,归根到底是解决日俄战争的根本问题——制海权。其实关于旅顺口的攻坚问题,牵扯到的是海陆军和满洲军与大本营之间的复杂问题。满洲军方面是鉴于旅顺城的坚固防御,长期是主张对其围而不攻的,而大本营方面主张进攻。而海军方面关注的是旅顺港的俄军舰队,而陆军方面关注的除了这些舰队,最主要的是旅顺城。所以长期海陆军、大本营和满洲军是矛盾纷争不断的。最后鉴于局势的严峻,先集中攻击203高地,解决海军的问题。攻下203高地一个多月后,日军才最终拿下整个旅顺口。
旅顺陷落和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被歼,使日本获得完全的制海权(至少在俄国欧洲舰队到达之前)。日方竭力利用这一有利的形势,围歼东北俄军于奉天地区,胜利结束战争。因此,日军统帅部迅速将第3军转移至奉天,同时新编第5军(鸭绿江军)在川村景明大将指挥下也向奉天开进。到1905年2月中,奉天地区日军在长达100余公里的战线上集结了5个军,27万人,1082门炮,200挺机枪。大山元帅的计划是:以新到的第3军、第5军分别迂回俄军两翼,第1军、第2军、第4军以正面进攻牵制俄军于沙河地区,并保障第3军、第5军的迂回运动。主攻指向俄军右翼,由第3军担任。到3月中下旬,奉天会战结束。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会战,总计俄军损失近4万人,日军损失约7万余人。俄军的惨败,导致库罗帕特金被撤职,降为“满洲”第1集团军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职务由李涅维奇继任。奉天会战后,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远东增兵,同时寄希望于从欧洲海域东调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
虽然陆地方向上,日军在南满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俄军不会善罢甘休,最大的寄托就是俄军东来的海军舰队。1905年5月27日,舰队进入对马海峡,爆发了著名的对马海战。双方各有装甲主力舰12艘,但日舰航速快(18-20节;俄舰15.5-18节),火力也占优势(日舰每分钟可发射炮弹360发、总重量21949千克;俄舰每分钟发射134发、总重量8190千克)。除此以外,日俄巡洋舰数量为16:8,鱼雷艇数量为69:9,日方均占优势。这次海战,开战几个小时内就基本大局已定,之后三天内的海战,俄国太平洋第2、第3分舰队除3艘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军覆没(包括击沉、被俘和被中立国扣留),舰艇损失总计达27万吨(比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大)。人员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不包括受伤和在外国港口被扣留者)。日方只损失鱼雷艇3艘,人员阵亡仅117人,伤587人。
对马海战后,日本彻底掌握了海峡的制海权。而日俄也一直在美国进行秘密谈判。但是在1905年9月5日的朴茨茅斯和约签署前,双方在满洲土地上依然在剑拔弩张的对峙着。而且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已经强行通车,俄军源源不断向远东开来。远东的俄军当时已经高达近百万,其中海参崴有十五万,中东铁路北线的吉林和哈尔滨一带,俄军兵力上仍然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不过俄国国内爆发了革命,加上列强的出面干预,俄国也无力作战了。而日本方面,局势其实更艰难。虽然陆海军在各个战场是一路克捷,但兵力动员已经见底了,而且因为战争国内财政压力明显激增,急切需要停战。奉天会战结束后,大本营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就给首相桂太郎写信,说:“且夫夺哈尔滨,陷海参崴,尚且不能给敌以致命伤。……无论坐取守势或进取攻势,前途均属渺茫,无容易恢复和平之希望。且有我必须大费思考之处。第一,敌在其国尚有强大兵力,与此相反,我已用尽一切兵力。第二,敌之将校尚未告匮乏,与此相反,我自开战以来损失大批将校,今后不能轻易得到补充。依此两点看来,纵使取守势保持现有之领地,亦必迅速采取补充之手段。……更有不得不考究者。一曰:自奉天迄哈尔滨百余里间修筑复线铁路,以求辎重之充实。二曰:随补给线之延长,亦必须增加其守备兵力。不仅如此,还须尽力之所能加紧造就新添设之兵力。然而武器装备之补充与增强将随之而来,无论何种情况,均须迅速果断予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