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日俄战争是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东北和朝鲜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利益分赃战争。而作为主战场的中国,因为当时的国力极为孱弱,根本无法阻止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只能被迫无奈的宣告中立。这场战争在西方看来,是黄种人近代第一次战胜白种人,西方人对亚洲人的歧视有了改变。而且这场战争日本的胜利,也让中国掀起了一股去日本的留学热。而对于日本而言,日本认为为了满洲,日本付出了二十万人的伤亡和十七亿日元的巨额代价,理所当然应该占领满洲起码是有特殊利益,这也成为了日后日本发动九一八的所谓理由。而日本此战夺取了俄国在南满的利益,也让日本有了进入中国大陆的稳固立足点,为日后全面侵华做准备。
东北及辽东半岛的富庶及特殊的战略地位:
中国的黑吉辽三省地处中国的东北方向,当时面积有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三个日本的总和。东北北通过黑龙江与俄国接壤,西与外蒙古相邻,东部通过乌苏里江也与俄国接壤,南面是辽东半岛,通过渤海与山东省隔海相望。此外,东北与朝鲜只有鸭绿江一水之隔,与关内华北也有辽西走廊向连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东北自清末被俄国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和库页岛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与大海只剩下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了。而旅顺大连地处东北最南端的辽东半岛。虽然看似孤悬,但通过渤海与山东相望,而且辽东半岛地处华北京津与朝鲜西海岸相联络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辽东半岛的旅大还是中国海岸线中最北的,如果占据辽东半岛,将在北方有一个稳固的支撑,而且后面还有东北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资源方面,东北的煤炭、铁、森林等资源极为丰富(当时及日后还没有发现石油),而东北拥有广阔的黑土地,是最好的大豆高粱等粮食产地。东北资源丰富,但是受制于清朝长期的封禁措施,东北当时并没有建省,仍然是军府制,人口是极为稀少的。在奉天一带,人口还略为稠密一些,而在广阔的吉林与黑龙江,人口是极为稀少的。富庶的土地、稀少的人口,这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地方在东亚已经是十分稀少了,所以东北成为必争之地是毫不稀奇的。所以当时西方将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称其为远东的巴尔干火药桶。
甲午与庚子后的东北局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的营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是东北第一处通商口岸。从此列强的势力开始向被封禁的东北涌入。而面对险恶的边防局势,清政府也有所变革。咸丰十年(1860年)下令准许一些内地佃民上东北垦地谕令,从此跑东北有手续就合法了。光绪时代筹组北洋舰队,旅顺大连成为北洋舰队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大量的人员和工人也开始借此而涌入东北,东北开始有所发展。
甲午战争于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次年结束。而主战场就是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和辽南一带。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台湾和辽东半岛,但割让辽东遭到了对东北觊觎已久的俄国的反对,联合德国、法国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日本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被迫答应三国的要求,但依然从中国敲诈了三千万两。而到嘴的肥肉被迫吐出来,让日本心有不甘,已经埋下了对俄国仇恨的种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利用山东教案强占胶州湾,而俄国则趁机强占辽东半岛,并逼迫清政府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1898.3.27)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将辽东半岛划为租借地,叫做关东州。辽东半岛成为了俄国的租借地,实际上的势力范围。同时利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签订的中俄密约,开始在东北修筑铁路,即中东铁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大规模的爆发,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主要的战争焦点是华北。但是俄国除了跟随列国出兵华北外,还单独派出十七万大军出兵东北,到年底,东北三省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都被沙俄侵略军占领,并一手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事件。同时事实上强占了即便在瑷珲条约中依然属于中国领土的江东六十四屯。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按条约,列强应该从中国撤军,但是俄国却拒绝从东北撤军,这遭到了清政府的反对,也招致了英国与日本的反对,尤其是日本。沙俄在国际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4月8日在北京与清政府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共四条:①东三省各地“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②“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俄国军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③俄军撤退前,清政府在东北“不另添练兵”;撤兵后,驻东北军队人数应随时知照俄国;④俄国交还山海关、营口和新民厅沿线铁路后,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第一期撤军如约实行,沙俄撤走在奉天辽河以西的军队。但1903年4月第二期撤兵时却违约不撤,反而于1903年4月18日照会清廷外务部另提所谓“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蒙古现状不得改变等变相独霸中国东北的条款)并重新占领奉天,俄国沙皇又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妄图霸占东三省进行统治。在接到沙俄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俄国“七项撤军新条件”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在英美支持下,与俄国进行交涉,要求俄军撤退。俄国拒不撤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拒俄事件,俄日矛盾亦日益加剧。
日俄谈判、日本的战争准备及各国态度:
庚子后,俄国拒绝从东北撤军,并不断逼迫清政府将东北事实割让给俄罗斯,这给日本以极大的刺激。在开始阶段,日本是以幕后替清政府出谋划策为主,支持清政府拒签割让的条约,以维持战前的现状。但是清政府实力有限,在俄国的压迫下不得不屡次让步。在交收条约签订后,俄国却又出尔反尔,拒绝撤军,还不断增兵,这已经触碰到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底线。而日本此时也由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与俄国直接谈判双方在满韩的利益划分。
在日俄的秘密谈判和利益划分中,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俄国不仅要实质性的占领东北,还不断染指朝鲜半岛,而日本方面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元老和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一直希望避免对俄作战,提出了最后让步的底线即满韩交换案。日本承认俄国在满洲,俄国承认日本在半岛的利益,但也遭到了拒绝。此时的日本朝野已经无法退让,以陆军元帅山县有朋、参谋总长大山岩、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参谋次长儿玉源太郎为代表的军方高层和外相小村寿太郎等强硬派力主对俄作战。
早在1901.12.7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就明确表示:“清韩两国与我邦之关系颇为密切,尤其是韩国之命运,是我邦之死活问题,顷刻也不能等闲......。如果一任时势推移,满洲无疑终将归俄国实际占领。若满洲既为俄国所有,则韩国亦自然不能保全。故而,我邦今日迅速采取处置办法,极属紧要。征诸以往历史,鉴于现下事态,使俄国按照我国的希望,答应解决韩国问题,已非纯然外交谈判之所能者。解决韩国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为了贯彻我国的希望,以示不辞交战的决心,二是与第三国结合,依其结果,使俄国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希望。”1903.6.23日本御前会议《有关满韩日俄协商文件》中又明确指出:“俄国不仅在辽东已租借旅顺大连,而且事实上将继续占领满洲,继而在韩国边境试行各种设施。如果无视此种情况,不仅俄国在满洲之地位将绝对不可动摇,而且其余波还将立即及于朝鲜半岛,汉城之宫廷及政府将在其威压之下唯命是从......故而,为帝国考虑,现今对俄国试行直接交涉,以解决事局,极为紧要。......若空过今日,将来再难重逢同一机会,大局既去,则将贻憾万世。”随着谈判的毫无进展,到1903年底时候,日本实际上已经确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而俄国方面,虽然战争准备不如日本充分,但内心看不起日本,不过实际上对开战也有了一定的准备,摆出了不惜一战的架势。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被俄国逼迫吐出辽东后,就已经开始秘密进行军事和外交的两手准备了。外交方面积极与英美尤其是英国协调。终于在桂太郎首相任内的1902年达成了英日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而在军事方面,从甲午战争后日本就利用中国的赔款以及不断的加税大力扩军备战。海军方面是建设的重点,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军舰,还从美国、法国、意大利也购买了军舰,组建六六舰队为主力的海军联合舰队,到战前基本完成了以六艘前无畏级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为主的总吨位20万吨的舰队。陆军方面在原有的六个师团和近卫师团共7个师团的基础上,又组建了6个师团,并加强了骑兵和炮兵的建设。装备方面,研发成功了三零式步骑枪和三一式山野炮作为陆军的主力装备,并大量采购德国重型火炮。而俄国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战争准备,俄国当时陆海军主力都集中在欧洲方向,远东方向的兵力不多。在东北虽然驻扎十几万大军,但正规作战部队不到十万,海军方面远东太平洋舰队拥有6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20万吨。俄国虽然宣传上叫嚣看不起日本,认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会是一场军事履行,但实际上前线将领还是很重视的。制约俄军的主要是运输问题。西伯利亚大铁路当时基本建成,只有最关键的贝加尔湖地段还没有建成。而这一关键部分也是日本所着重强调的空档期,认为如果大铁路建成和支线越来越多,日本将再无胜算。简单来说,日军作战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利用俄方准备不足,以突然袭击首先歼灭太平洋舰队,夺取制海权,保障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并占领旅顺口。然后后集中地面部队主力,力争在俄国增援部队到达远东之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最好是哈尔滨地区。这是一个积极进攻、速战速决的计划,但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不过也是看准了才赌的。
到了1903年底,世界各国基本都知道日俄战争在所难免了。英国对日俄矛盾冲突的态度是比较明显的。当时英俄矛盾与英德矛盾几乎都很激烈,而英国重点放在欧洲处理对德问题上,故而在远东支持日本对抗俄国,抵御俄国的南下,所以在财政和军事上都对日本以支持。而美国秉持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法国方面与俄国有盟约,表示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圣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开西部边境的俄军,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因此,德国对俄国的远东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战争爆发以后,德国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为它加煤。后来甚至酝酿俄德“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