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叔本华悲观论的来由
书名:安和随笔集 作者:安和 本章字数:940字 发布时间:2020-09-09

物质的本质是因果性。
而因果性的具体呈现是时间和空间。
具体来说,空间决定了物质的形状,而物质在时间的迭起使得其有了因果性。


而所有的科学,都是在研究因果律。

比如,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的规律的,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的生长运行规律的。
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表象,其本质则是力,诸如引力、作用力或化合力,那么力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科学并无答案。


那本质是什么呢。
叔本华认为是意志。人和万物的意志。


物质世界是表象,驱动力是意志,精神世界也是表象,那么驱动力是什么?是生命意志。
什么是生命意志呢?即是欲求。


人生的本质驱动是意志,我们性格各异、知识结构不同、但这一切都不是本质的不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欲求,而性格、知识等只是达到欲求的不同手段,都是对于欲求(即生命意志)的肯定。

甚至居心的纯善,无私的美德和纯洁的慷慨仗义都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如果考虑慈善只不过是为了施舍后的良心安宁、道德是为了不至于在追求欲求过程中遇到挫败,那么这些都是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


但是,“在认识一经出现时,情欲就引退”,唯一能否定生命意志的是智慧,只有看清这一切,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比如,佛教、基督教的苦修,都是为了摆脱意志的主宰。尽管维持生命意志的最低要求(清心寡欲),生命意志的根子还不能清除,生命意志是伴随生命始终的。


那么,自杀是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呢?恰恰相反,自杀是因为无法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遂结束生命,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强烈肯定。如果否定生命意志,则应该认识到痛苦本来就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而疲于奔命、痛苦万分。

于是,在一系列严谨的论证之后,我们得出了悲观主义的伦理学观点。不论你是否接受,但不可否认,叔本华的理论是自洽的。


另外,人生的痛苦在于这样一句话的诠释: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不满足和无聊之间徘徊。


痛苦就是就是不满足,举一个例子。
在我们有不满足的东西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追求满足。而当我们历经痛苦,达到满足之后,就会进入无聊和空虚。


然后我们需要下一段刺激,或者不满足来让我们前进。
于是我们又进入了痛苦的深渊。
周而复始,人就在不断的不满足和无聊之间反复被折磨。


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安和随笔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