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市场和军售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背后牵扯的是国家利益,而日俄战争后尤其是一战后日美矛盾突出,双方在在华利益分配上,尤其争夺的严重。日本不愿多年来才实现的对华军售垄断,而美国既不愿放弃在华利益,也不愿意与日本关系闹僵,所以就在一战后的许多涉及对华利益的场合,提出了对华军火禁运。列强经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共识。1919.5.5北洋政府外交部接到朱尔典领衔的外交团照会,以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俄国,巴西,法国,日本允于中国各处所承认之统一政府前为由,禁止对华军火输出,并声称意大利,荷兰,丹麦和比利时也表示同意。全文:为照会事:各国大臣顾及中国南北现时尚未统一之情,深以为倘将来由外洋运送军火进入华境,则不能不致长乱之结果。兹派遣公使驻扎中华之各友邦均坚拟对于能重滋战端之事情或举动不予赞成,以故各国大臣嘱向贵政府声明如下:英、日(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葡、美、俄、巴西、法、日本诸国政府曾允于中国各处所承认之统一政府成立以前,确行取缔其各本国人民,令其不能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装运及输入中国境内,且在此期内并禁止将已经订定合同未曾履行之军火交付。此项办法荷兰、丹、比、意各国大臣均甚赞成,惟须俟奉各本国政府训令始能声明其各本国政府之同意与否也。各大臣亦深望中国政府方面,必停发所有准运一切军械及各等军火进口之护照,并令知海关绝对禁止此项货物运入,以符上述办法为盼。须至照会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军火禁运的照会,北洋政府5.8才由政务司界务科补办收件编号,列为辰字第5387号文件。同时决定将此事提交国务院会议讨论,将原文与翻译文本分送国务院秘书厅、陆军部、海军部和督办参战事务处。9日发出。5.13的国务院秘书厅以临时提案方式提出此案,没有做出任何决定。直接使用军火的就是海、陆军部和参战处。答复最快的是参战处。16日国务院将参战处建议函件转交外交部查核办理,认为朱尔典所称“是直视西南为平等交战团体,而不愿正式承认之中央政府也。目下沪会正在进行,全国人民喁喁望治,岂复有重滋战端之理,是该公使等不得借口南北问题而禁止军火入口者一也;至东北战事方兴未艾,激党一日不平,即我国参战责任不能一日放弃,况自对德宣战以来,输送原料、供给工人种种援助不遗余力,上年复出兵西伯利亚协同征剿,揆诸报施及公共之谊,则在东北战事未了之时,似不能停止军火之接济,是该公使等不得藉口南北问题而禁止军火入口之二也。”结论是“禁止军火入口须由我国视为必要出于自动,若该公使等提议施行,似于中国国权及参战荣誉大有损失。”提议由外交部严词抗议。海军部6.12前以“海盗时发,不能不备军火”为理由函请外交部抗议。陆军部6.12向国务院提案,认为欧洲各国大战结束,废弃军械甚多,将向华倾销会加剧中国战乱也会影响中国自制兵器和统一。“现在欧战告终,各国军械废弃者甚多,......用之无可用,储之无可储,全球各国舍中国外别无销售之场,其必以廉价或展期付价求售于中国。以中国现实而论,惟戢兵息民乃可以救危亡;以将来古佛昂而论,必自行制器乃可资统一。如此项废置之器械听其输入我国,无益我国防,徒滋内扰,足以破坏和局,足以滋长乱萌,足以妨害目前结束军队之计划,足以牵制将来整理军备之事实,不戢自焚,古有深戒,当兹纷藉尤宜即使警觉,消患无形,则滔天之祸无由生而全国生灵实受其赐。此项军械输入乃我国家治乱存亡所关,千宪所得,用特详陈其害,其应否向各国驻使声明杜绝理由,并通知各省禁止购买之处,敬候公决。”外交部认为若按陆军部意见无异于承认,认为参战处理由正当。6.21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有维持航路安全之责,以前订购之军火在照会前,不能纳入禁运范围,请外交部抗议并敦请日本尽快交货。6.25外交部以参战处和海军的意见为主向朱尔典提交照会反对禁运。全文是:为照复事,关于禁止军火运入中国境内一事,准五月五日贵领衔攻势照称等各因素已阅悉。查各友邦因本国南北情形,取缔各本国人民不将军火运入中国境内,自系出于希望本国南北早就和平之好意。惟本国在政府揆诸现在情势有不能不声明浙,目下对于帝国虽经会议和约,而帝国方面尚未签字,是对敌战时尚未至完全解除地步,又俄国方面激党实力日有蔓延之虑,本国接近俄边,国防重要,为防激党窜入起见,不能不有相当之准备,若于此时遽行停止军火之接济,似非葛友邦平日公同协助之本旨。至所虑南北各节本国政府以为协助各方面正在力谋和平,虽沪会暂时停止,决无重滋战端之理,此节谅各友邦当能相信,既有以上种种情形,嗣后本国有需用军火必要时,仍请各友邦准其人民照常运入接济。再本国海军部向日厂三菱公司定购步枪及子弹等项在贵使团议决以先,现在海岛时发,海军有维持航母安全之责,尤不能不备军火,除知照日使准许该公司将前项步枪子弹等件赶速运华外,相应照复贵领衔攻势查照为荷。须至照会者。朱尔典收到后立即告知有关公使,表示中国没有认识列强禁运的理由,建议加以拒绝,日本意大利公使表示要请示政府,其余表示同意。日本公使7.1请示外务省,7.4外务省电告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依据外交团4.8原议对华禁运。7.11朱尔典将列强决议照会递交外交代总长陈箓,声明中国所要求者未便允行。7.19外交部将照会函知国务院秘书厅和海陆军部及参战处。7.25意大利使馆代办向陈箓口头承诺称以前订立的军火购买合同不受限制,仍应按照合同办法可也。此后陆海军部及参战处都有不满,让外交部抗议。比较而言,陆军部只是希望不要禁运军火原材料和设备,海军是站在海军立场反对禁运。只有段祺瑞掌控的参战处反应最快且立论颇正,认为北京政府乃各国承认之合法政府,军火禁运权限应操之在我,不应由各国提出,这有损国权和参战荣誉。其次提出的参战贡献及东北和西伯利亚战事问题也都理所当争。唯独沪会进行岂能复滋战端的判断有些草率,万一南北和谈破裂,莫非就要承认。此外当时段祺瑞和徐树铮正筹划出兵外蒙,诚如英国外交部所断言者“正须军火供应”,但参战处避而不敢论,蓋英日深切反对也。此外海军部以海盗为由,陆军部也可以陆上治安为由抗议。
面对军火抗议,陆军部、海军部、督办参战事务处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一般舆论也各有各的想法。社会名流如黄郛等认识到的最为浅薄,他们只是认识到欧洲列强废旧军火输华会导致中国如同普法战争后的土耳其和日俄战争后的前清,认为列强对华军火输出是让中国人自相残杀,而没有意识到列强军火禁运实际上是封锁中国,没有认识到军火禁运是封锁待遇。而列强挑选的时间又正是五四运动的次日,中国政府和各派正忙于应对五四运动风潮以及巴黎和会问题,使得政府以外人士对此并不关注。
军火禁运是由美国提出,英国赞成而积极推行的,理由是维持并促成中国和平统一,十分的冠冕堂皇,看似为中国国内人民着想,实际上十分阴毒。但当时除少数人并没有认识到禁运的危害。也没有在南北和谈中提出军火禁运问题以促成南北统一,来堵塞列强的借口。禁运并没有起到推进统一的作用,反而使得南方和主和派士气大为鼓舞,统一短期内更不可能了。5.10南方总代表唐绍仪提出了八条北方完全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南北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使得最后谈判彻底决裂。其实1919.1.9日本公使小幡酉吉就对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设若如此,各国似有压制北方政府之嫌,而间接增加南方的力量,使北方认为日本对促进和平缺乏诚意,反而成为和平的障碍。”其实英美的禁运不仅没促进和平,反而南北斗争愈演愈烈,而且南北内部也开始矛盾加剧演变为军阀混战。当时报纸就说南北方和谈实际上是,南与南不和,北与北不和,南与北复不和。
不管如何,军火禁运既然提出已经生效,北洋政府也无力反抗,外交抗议根本于事无补。最关键的是已经订货尚未交货的武器,这里面尤其以段祺瑞曾经在陆军总长任内订购的第二批军火。日本方面开始也很想履行完协议,但是出于与英美协调的考虑,1919.2决定暂停对华军售,4月开始加入协议,也就意味着不再交货。1919.2日本决定暂停对华军火出口,4月参加协议,因此所有已签订的军火购买协议也被停止履行。当时尚未交货的大宗日械采购包括:
1. 张树元订购的步枪8000支;
2. 张广建订购的步枪200马枪300支;
3. 张敬尧订购的步枪5000支;
4. 4.王占元订购的未交付之13万元的军火;
5. 海军部订购的步枪3000支及子弹和炮弹。
6. 江苏都督李纯订购的七千支步枪和弹药。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陆军部于1918订购的未交付的价值1500万日元的军火,包括步枪58000支、机枪118挺、162门山炮、28门三八式野炮和大量弹药零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