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
公元前385年的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叙述了苏格拉底和美诺以及奴隶小孩的一件事情。
美诺是一个英俊的塞萨利青年。他拒绝思考,总是希望直接获得知识。他认为个人在没有他人告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学习的。单凭个人,如果他不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那么即便他遇见这些知识也还是会与它擦肩而过,因为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这些知识,怎么可能注意到它并收集起来。但是,如果他自己已经知道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了。这就是著名的美诺悖论。在学习方面,美诺把自己看成一个鸭子,等待别人来填。
美诺悖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他错误地假定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实际上,人们正是因为有了现在的知识,才会去注意那些未知的知识。用已知去发现未知,就能拓宽知识的范围,使知识体系更加充实连贯。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把别人给自己的东西都一股脑地扔到思想库中去。它是一种在部分和整体之间不断反复的过程。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经历过正确的过程,学到新知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苏格拉底知道美诺不能轻易的理解这个道理。他采用了一种哄骗的方式。苏格拉底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你一个圣人都信奉的传说吧。他们说灵魂是不朽的,前世的灵魂已经学到了一切知识,所以再世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了解了所有的一切,但是因为在尘世间停留的时间短暂,还没有回忆起这一切。如果人们的精力允许,就能够克服这种无知,重新了解一切。”
美诺很喜欢这个传说,请苏格拉底加以详解。苏格拉底用了一种新的办法为美诺进行实际演示。他让美诺随便叫来一个奴隶小孩来证明这样一个几何定理:以某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构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该正方形面积的两倍。
苏格拉底一步步画出图形,并让美诺现场监督,防止他加进任何奴隶小孩还不知道的知识,以保证这个小孩最终得到的结论只是被他自己的灵魂回忆起来的,而不是被别人灌输进来的。
“知道什么是正方形吗?”苏格拉底在沙上边画出一个正方形A边问。“是这种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吗?”
奴隶小孩说:“是的。”
苏格拉底又问:“那你知道怎么把正方形的面积变成之前的两倍大小吗?”
“当然知道了,”奴隶小孩回答,“把边长都变成原来的两倍就行了。很显然的事情!”
这自然是错的,不过苏格拉底仍然不露声色。
当奴隶小孩把正方形所有的边都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后,马上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新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四倍,而不是两倍。
奴隶小孩不服输,接着把边长变成原来的1.5倍。很快,小孩发现自己又错了。
奴隶小孩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然而现在他明白了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也并非一无所知,他知道问题的答案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比边长要大,比边长的1.5倍要小。这一点小孩虽然知道,可无法表达出来,这给他一种不好的感觉。答案已经有眉目了,可就是无法表达。
奴隶小孩起先认为自己有能力理解这样一个问题,可现在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令他很不舒服。问题好像很简单,但就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这种困惑激起了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学习所必需的,是经历过程的起点。他渴望自己能得到指引,准备踏上学习的旅程。他渴望去发现和思考。正是这种渴望能引导人们去探索新的事物。
对于学习来说,这种渴望的冲动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的对学习或者某些方面感兴趣,指的就是这种想继续下去的冲动。
苏格拉底于是又问小孩到底知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正方形的面积变成原来的两倍。
小孩只能无奈的说:“我不知道。”
小孩困惑之即,苏格拉底在正方形A的旁边画了三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一个4倍于正方形A面积的新正方形B。
之后苏格拉底在图形上加了一个新元素,连接正方形A两个对角的一条线,即对角线。以及其它三个小正方形的对角线,并使4条对角线围成一个面积大于正方形A且小于正方形B的新正方形C。
“知道什么是正方形的对角线吗?”苏格拉底问道。
奴隶小孩说:“是的。”
那么,对角线对于小孩来说就不是全新的元素。奴隶小孩之前肯定已经看到体验过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并回忆起来。但在这里对角线却变成全新的了。它一下子就把问题置于更加广泛丰富的情境中,使问题的答案变得显而易见。
苏格拉底在小孩所知上并没有告知小孩新的知识,只是做了一些引导,很容易地就让奴隶小孩发现以对角线为边构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原来正方形面积的两倍。
美诺此刻意识到,小孩新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别人的告知,也不是什么灵魂的回忆。而是小孩自己经历所得,这个经历过程就是学习。
之前美诺认为,学习就是把新的信息“下载”到大脑中,直接获得知识结果即可。而现在他发现奴隶小孩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小孩学习的所有内容都能回归到最基本的知识。苏格拉底保证所有新的认识都是基于奴隶小孩已有的经验。
苏格拉底通过这样一个传说告诉美诺,学习既不是被动接受其他人传授给你的知识,也不是不假思索就去相信法则。学习是精力集中的主动过程,需要激励自己去发现,始终保持主动的思维。当你发现某个事物是对的时,就会发现它似乎早已在那里,是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罢了。它深深地印刻在你的头脑中,就好像你早就知道了一样。为了学习知识所作的准备、练习和证明只是让你想起知识。这正是比喻的真谛。
除此之外,柏拉图也告诉我们自身的处境。这出“戏中戏”向我们暗示,我们自己其实与奴隶小孩的情况类似,然而却未有幸得到苏格拉底的指点——没有人向我们提出正确的问题,帮助我们学到正确的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处境会激发出隐含的问题,令自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幸运的话,机会就会像对角线那样出现。
所以,学习是一个过程。过程的起点是知识,过程的终点,也就是产生的结果,也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