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军工和工业中心企业的毁灭及京畿门户大开
在荣禄主持军务的五年里,军事改革是重中之重,而军工改革和生产也是重点。当时全国的几个产量较大的兵工厂主要是两江总督下辖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湖广总督下的湖北枪炮厂和直隶总督管辖的天津机器局。次之是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和广东机器局等。
在荣禄的构想计划中,军工生产大都集中于沿海,所以有必要将江南制造局搬迁到内地,同时考虑到山西、湖南等省份煤铁资源丰富,认为应该筹集款项在这几个省份建设兵工厂。还有就是目前几个主要兵工厂尤其是沪、津、鄂三厂作为生产主力,应该使兵器生产协调一律发展,产能要提高,标准要一律,就是说欲实现兵器生产制式化。这些建议都是好的,这些上奏也都得到了批准,并下发各督抚实行。但实行中因为财政困难,牵扯到各方的既得利益,大都成为空文。
因为编练武卫军主要是陆军,重点是北洋地区。所以天津机器局的作用至关重要。天津机器局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东局子和西局。东局子主要生产枪炮弹药,西局有维修中小舰艇的任务,而东局子是重中之重。天津机器局是崇厚于同治七年(1867)创立,在李鸿章接替直督兼北洋后,予以改革开始进入发展时代。天津机器局的经费在晚清是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的,每年约有三四十万两,由津海关(天津)、东海关(烟台)洋税下拨付。甲午战争开始后到庚子前,天津机器局的军火生产得到了发展。同时随着关税的增加,收入也有所增加。
光绪二十年(1894)新收640698两,开出819741两,实存15688两;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月)新收658094两,开出546941两,实存126833两;
光绪二十二年(1896)新收743231两,开出775231两,实存94833两;
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收731693两,开出565149两,实存261377两。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光绪二十四年底奏报了天津机器局当时的设备和生产情况:
查北洋制办军械共有两局:一为机器局,一为制造局。
机器局现有制造黑药、栗药、棉药、无烟药、毛瑟枪子、铜帽并各种后膛炮弹,兼造硝璜镪水、雷电器具、卷铜、炼钢等项机器。黑药机器全分;栗药机器全分;棉药机器全分;毛瑟枪子铜帽机器全分;炮子机器全分;汽机内通局汽机锅炉共计十五分。
按各机器所出数目:黑药每年能造四十四万磅,加工可造七十余万磅。栗药每年能造二十万磅,加工可造二十四五万磅。棉药每年能造二万三千磅,加工可造五万余磅。无烟枪药每年能造八千磅﹔毛瑟枪子每午能造三百八十二万粒,加工可造四百万粒﹔铜帽每年能造一千五百万粒,加工可造二千八百万粒﹔钢弹每年能造一千二百颗; 至炮子一项,名目繁多,大小不一,向由军械局按照备操、备战,随时酌定交局照办,就制办最多之数考核,各项大小炮子每年能造一万四千五门六十个。
制造局现有制造后膛炮子、哈乞开司枪子、云者士得枪子、三十七密里哈乞炮子、又自行铸配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后膛抬枪、前膛抬枪及枪子等项机器。按各机器所出数目,每年能造七生脱半开花炮子一万二千颗,铜六件一万二千副,克鹿卜铁身炮车十辆,铜管拉火二万四千枝,哈乞炮子五万颗,哈乞开司枪子二百十万粒,云者士得枪子一百四十万粒。
造七生脱半(75毫米)后膛炮子锅炉单底力机器全分。造四分五口径后膛六响哈乞开思枪子单底力机器锅炉全分。造四分四口径十三响后膛坛者四得马枪子弹机器全分。自行铸配造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锅炉康邦机器全分。自行铸配造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器具一副。自行铸配造五六分口径后膛力拂抬枪器具一副。自行铸配造五分径后膛力拂抬枪子弹器具一副。自行铸造前膛抬枪器具一副。
轧造各项子料铜皮锅炉康邦机器全分。
每年造七膛脱半铜箍开花炮子─万二千颗。现因裁减经费,每月减造一百颗。每年造七生脱半钢箍开花炮子铜六件一万二千副。每年造七生脱半铁身炮车十辆。每年造七生脱半铜管湾拉火二万四千枝。现因裁减经费,每月减造四百枝。每年造哈乞开思枪子二百十万粒。每年造云者士得枪子一百四十万粒。现因云者士得枪子机器损坏尚须修理,暂行停造,加造哈乞开思枪子九十万粒。
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无烟火药厂,二十四年,购买制造37、57快炮和子弹的机器一套。二十五年又购买造炮弹的机器一套。
可以看出天津机器局以生产子弹和炮弹为主,具备每年生产五百万发子弹和数万炮弹的产能。因为各军使用的枪支型号不一,弹药自然也不一,故而弹药种类五花八门。不过重点已经转向生产无烟火药、毛瑟枪子弹和七五炮弹。天津机器局的军火主要是供应直隶淮练军,还肩负着供应东北奉天及热河、察哈尔等地驻军和江南分防的水陆淮军,并出售给河南等省,有时还得兼顾到西北陕甘新疆,任务是十分重要。李鸿章、王文韶在任内,都曾调拨弹药给陕甘新疆。李鸿章任内还调拨部分军火给朝鲜。
除了天津机器局外,还有一个比其略小的兵工厂。即淮军行营制造局。淮军行营制造局最初只是一个很小的随军修械所,叫做“行营修整洋军械局”,创建时间在1867-1869间。1870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后,淮军大部也相继进驻直隶一带,行营制造局也在海光寺旁建厂。所需经费在淮军款项下拨出,开始几年每年费用约3万两,并由天津机器局每年拨付一两千两的外洋物料费。1874下半年起改名为:天津行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行营制造局,或者行营制造局,制造局和南局。同年拨款增加到四万两,次年增到五万余两,1876增到8万余两,修建厂房。1882北洋海防经费下拨出46318两,委托制造云者士得枪和格林炮的弹药。从此,行营制造局与海防挂钩,次年起由海防每月拨款4000两,每年4.8万两,生产枪炮弹药。1883-1884海防又为制造局购办制造一寸口径子弹的机器,以及制造37,47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炮弹的设备,并配带各种附件机器与管炉汽机等。中法战争后,又添加造云者士得枪弹的机器。1887-1888从英德两国购买造哈乞开斯炮弹的机器与仿造运炮弹、装炸药器具的机器。为此每年增拨四万两,加上过去的4.8万两,每年海防下拨款8.8万两。1887李鸿章又从淮军军饷中拨款购买大化铁炉和汽锤汽机等设备,添建锅炉厂房一座,生产能力显著增加。1896改名为北洋制造局。同年为练兵处造边机前门大抬枪500支,中机改造边机前门小抬枪1000支。1898时年产能力为75开花炮弹1.2万发,铜六件1.2万副,铁身炮车10辆,铜拉火2.4万支和各类子弹350万发。这样,行营制造局由于连年拨款,数年间由一个修械所变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弹药生产厂。每年固定经费达到十四五万两,除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和后期的汉阳兵工厂外是最多的。淮军行营制造局与天津机器局,军械局也是华北乃至东北部分地区军队的主要军火来源地,同时也储存大量由北洋外购的军火。同晚清其它兵工厂一样,该局长期被迫生产一些没用的抬枪和落后枪炮弹药,如果进行转产和适当扩充,则产能是很可观的。
甲午战后裁减整顿旧军和编练武卫军,所需的军火弹药除了购买外,大多是来源于天津机器局和淮军行营制造局。而购买的弹药也大多集中在天津的北洋军械局。天津的军火储存量是非常不少的。
按照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人的情报统计,武卫前军装备有各种步枪23634支,子弹3249200发,野战火炮58门,弹药不详;武卫左军装备步枪10576支,子弹252万发,各种火炮63门,炮弹6550发;武卫右军装备步枪11371支,子弹142万发,火炮56门,炮弹3820发。当然因为军队装备的枪支型号不一,每种枪的子弹数量也不一。天津本库储存的步枪34215之,3253100发;武库储存的步枪33890支,子弹74947135发。加上各军装备的枪支查明的共115220支,子弹85789435发。各军装备和储存的火炮查明的共297门,炮弹118730发。
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情报工作的细致,也可以看出天津储存有大量的军火。当然这些随着天津的沦陷,一切要么被联军缴获要么就是消耗或者是销毁了。而天津机器局、淮军制造局和北洋军械局都被八国联军焚毁。清政府整个华北乃至东北和西北的军火来源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袁世凯后来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发现兵工厂已经彻底毁坏,难以修复。大沽船坞也被俄国拆卸的极其严重,修复困难。故只能搜集兵工厂的残存设备并购买新的设备将其迁到山东德州另行建设。
而除了兵工厂外,天津最大的也是全国最大的煤矿即开平矿务局,这个当时价值已经六百万两白银,年产煤炭七十多万吨的洋务派大型企业。也因为总办张翼的懦弱和愚蠢行为被英国人以低价买走。这个张翼也就是甲午战争期间向北洋舰队供应劣质碎煤的人。袁世凯接任直督北洋后,严参张翼,并与英国人在伦敦打了一场国际官司,但终究无法收回这座大型煤矿。
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不仅将清政府加强军队中央集权的主力军武卫军几乎彻底摧垮,同时清政府在华北赖以支撑军队的后勤保障基地天津的工业企业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辛丑条约中又规定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由各国驻军保护且中国人不得居住;禁止军火进口两年;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黄村、廊坊、杨村、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天津方圆二十里内不准清政府驻军等规定,这都使得清政府的京畿处于门户大开并面临列强随时可能威胁的局面。清政府多年来以加强京畿北洋防御的诸多举措反而最后换来了一个京畿门户洞开,却也只能吞下这枚自己种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