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交风云会——简说晚清之中兴名臣将帅
书名:近代、古代与时政故事系列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9029字 发布时间:2021-06-08

关于晚清的中兴名臣,一直说法不一,有三人说,四人说,八人的还有十人的。不揣浅陋,说一说,不喜毋喷啊。

中兴是指同光中兴,有人说是同治中兴,但个人觉得还是同光中兴最合适,清政府最后收回新疆才算是最后彻底的平定了自咸丰以来各地接连不断的暴乱,这距离太平军起事已经近三十年,距离新疆1864大乱也十五六年了。从咸丰年间到收复新疆的近三十年里,大清帝国真是风雨飘摇,无处不乱,无处不有警,国库空虚,军队废弛,能最后免于倒台,确实与一帮功臣的鼎力支撑有很大的关系。这三十年里,太平军纵横东南财富之地十四年,捻军纵横江北四省也十四五年,云南回变十余年,陕甘回乱十余年,新疆大乱以及阿古柏入侵十余年,各地大小不一的起义也不计其数。对外面,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立即入侵台湾。当时大清帝国真是风雨飘摇啊,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批的功臣。

这一批功臣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用李鸿章的话说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使得清帝国国势日衰,同时之后爆发的太平天国等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将清政府推向了濒临灭亡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高层不得不开始进行立国以来对祖宗家法体制的重大变革。同时因为大时代、大战乱、大变革,也诞生了一批能臣名将。对内,清政府在八旗绿营兵和满蒙亲贵普遍无能的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启用汉族地方大员和地主乡绅武装大办团练,下放权力,依靠湘淮军为主的团练武装平定了太平军捻军等大大小小的叛乱,并成功收复了新疆。同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清政府从上到下的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洋人器物方面的优越性,开始渐进的逐步的变革,即开始了洋务运动。这些平乱功臣,要么是儒家正统的进士举人出身,要么就是一般的士绅而来,要么就是普通的平民读书人。但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得以崭露头角,从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活下来的大多后来都成了督抚提镇的高官,挂上了一二品的红顶子,拥有了世袭的爵位,成为了统治阶层。同时因为他们不少亲历一线,与洋人有所接触,所以他们也成了洋务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的改良者进而是改革者。他们是继林则徐、魏源等之后第二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也是承前启后的一批人,他们是新旧时代大变局交汇下来的一批风云人物。

关于中兴的人员,这里只是说具有经历战乱的将帅大臣,而中央一级的如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不作数。关于中兴名臣将帅,我觉得可以排列几个档次,这样似乎看起来更合适一些。

第一等级的觉得还是应该是曾胡左李四巨头,四人是真正的统帅级别。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

战前最高官爵:礼部右侍郎

战后最高官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勇毅侯

谥号:文正

曾国藩位列中兴功臣之首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是平乱结束时职位最高的,也是四个人当中爵位最高的,是一等勇毅侯。清政府给他的谥号也是四人甚至是文臣中最高的,有清一带得谥文正者也过不了十个。曾国藩是四人之中在大乱开始之前就是官位最高的,已经是二品京官了。曾国藩打仗水平一般,有人说但凡他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放手给下属都能赢。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过了,但却是不无道理。曾国藩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般,估计是四人里最差的了。他的长处在于战略眼光和用人看人。曾国藩早年与太平军作战是输多赢少,不过屡败屡战,士气不坠。但是曾国藩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又从中国古代经典和兵法兵书中吸收知识,根据实际的作战情况和情形来不断的摸索战争,还不断的培养锻炼发掘人才。再加上几年里他与清政府和咸丰高层不断的斗智斗谋,使得他的军政才能日臻华境,军政才能尤其是用人和政治才能极为的成熟。曾国藩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磨炼,加上读书,将历来造反的分为两种即流贼与窃号之贼。而将太平军划为窃号之贼。认为这类人有顽强的战斗力,坚定的意志和作战信仰,并有巩固的根据地和政权,对付这类人远不像一般的流贼那么容易,要徐徐图之。先除其枝叶,然后断其根本。曾国藩经过多年的作战,确立了以上制下的作战方略,坚定不移的加以贯彻。在清朝的中兴功臣将帅中,曾国藩除了是年龄较大和战前官做的最大的外,在整个战争期间,他指挥的几次作战失败次数远高于成功次数,但他之所以成为功臣之首,最主要的是他从思想上、体系上、理论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缔造了一个新的架构,其余人基本都是在他的框架内来活动或者架构上来活动。至于曾国藩的作战打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先求不败然后谋求取胜。不过这种打法在当时的装备和人员情况下以及对付太平军方面,确实是成功的。而且曾国藩会看人,会用人,这就是统帅甚至领袖一级的人物应有的能力,让一个领袖级人物冲锋陷阵岂不是屈才啊。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

战前最高官爵:翰林院编修,贵州省知府

战后最高官爵:湖北巡抚

谥号:文忠

胡林翼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其地位位居次席应该疑问也不大。王盾先生的湘军史一书中将湘军的人物首先分为统帅,其次为主帅,胡林翼是统帅级别的,地位仅次于曾国藩。胡林翼年龄与曾国藩相仿,小一岁。胡林翼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出身,他自己又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也是出身名门胡林翼之才却不亚于曾国藩,而且在用兵之道上更强于曾国藩。胡林翼深受岳父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自己能文能武。虽说靠捐官捐了个知府,但却选择了最贫瘠的地方贵州。在贵州的几年,锻炼培养了胡林翼的军政素养。任内经常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在曾国藩为朝廷猜忌而摸爬滚打饱受猜忌的时候,胡林翼于咸丰五年出任湖北巡抚,是方面大员,是胡林翼给了曾国藩许多帮助。攻占安庆胡林翼也是首功之臣。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已经有众多的叙述,不必多言,胡林翼是官文在湖广总督任内与之关系处理的最好的湖北巡抚,可见胡林翼智商情商双商极高,也是湘军中社交能力最强的。胡林翼在曾国藩掌握实权之前与曾国藩是湘军前期最重要的统帅。胡林翼对内既要应付官文和朝廷满洲亲贵的监视掣肘,对外既要支撑湖北,还要不时的援助湖南和江西的曾国藩。能将当时有名的穷鄂治理的井井有条,非其才高根本无以为之。胡林翼犹如湘军的大管家。同时胡林翼也善于发觉培养人才,日后的名臣阎敬铭、李元度、刘蓉、严树森等都出自胡林翼门下。哎,可惜的是死的早,死的时候只有不到五十岁,爵位也不高。胡林翼如果活着到了战后的那一天,爵位最差也是伯爵。不过胡林翼的谥号可是不低,是文忠,仅次于文正。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

战前最高官爵:无

战后最高官爵:军机大臣兼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二等恪靖侯

谥号:文襄

也是湘军统帅之一,年齿与胡林翼相当,比曾国藩略小。左宗棠的名气很大,曾胡都佩服。左宗棠的长处就是其用兵之道,而且标志着同光中兴最后完成的收复新疆就是左宗棠完成的。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和收复新疆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亮点。收复新疆这个不用多说,没有疑问,是绝对的勋功。左宗棠也是清朝在陕甘总督任上最长的人,要知道在左宗棠前,能出任陕甘总督的几乎都是满蒙亲贵,康熙中期开始,川陕或陕甘总督是极难有汉人实授的,他之前只有岳钟琪、杨遇春、易棠三人。左宗棠的爵位是四人中仅次于曾国藩的,活着的时候是二等侯。左宗棠也是四人当中唯一做过军机大臣兼大学士的,曾李都做过大学士,但都没做过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在清朝被誉为是真宰相,换言之,左宗棠是四人里唯一的真做到了出将入相的人。左宗棠活的岁数也不短,活了73岁。左宗棠的性格与曾胡二人大不相同。曾胡左三人都比较清廉,志节高尚。但是曾胡二人性格比较圆融温和也比较谦虚,做事情也敢放的开。而左宗棠性格性格太过刚烈,有些恃才傲物,而且行为处事常有偏激,做事情他常常亲力亲为。他和胡林翼的关系还可以,与曾国藩却经常势同水火,但是与曾国荃却又合得来,至于李鸿章,左宗棠长期不把这个晚辈放在眼里。不过这个人确实是不辞劳苦,做事敢于独任其难,任劳任怨。左宗棠一生指挥作战时候多,军政兼优,是国家真正的柱国大臣。死后是东南折柱啊,谥号文襄,是慈禧亲自划定的。因为谥法中: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而这三件完全符合左宗棠,也只有左宗棠适合这个。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

战前最高官爵: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战后最高官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

李鸿章是四人里最小的,也是四人中唯一的非湖南人。李鸿章放在第一等里可能有些争议,但总体争议不大。李鸿章咸丰初年也回乡办团练,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但咸丰七年家乡庐州失陷后,他率众出逃来到老师曾国藩幕府。曾国藩是欢迎李鸿章的,可李鸿章神性放荡不羁恃才傲物还好吃懒做,但曾国藩对症下药,将他与封疆大吏同等看待,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李鸿章大有改观,而且看问题一针见血眼光非常独到。在平乱的后期,李鸿章凭借七千淮军在东南苏常沪一带斩杀无数,凭借着巨大的功劳,李鸿章得以在平发匪完成的阶段晋升为江苏巡抚,受封一等伯。平捻军的最后完成也是李鸿章打出来的。如果光靠平发捻的功劳,李鸿章要成为与恩师同列的一等功臣自然不够,他之所以能称为晚清一等一的重臣,主要还是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多年位置上的巨大功劳。洋务运动的前半阶段几乎就是李鸿章的独角戏,起码在北方就是李鸿章的独角戏。李鸿章在后期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曾国藩,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更是被加封为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乾隆年间以来继蔡新、董诰之后的第三位汉人首席大学士,还获得了三眼花翎。李鸿章获得了比老师更大的荣耀,却也是四人中最倒霉的,就是签了那么多条约。李鸿章死后,追封为一等侯,谥号文忠与胡林翼相等。

曾胡左李四人中,胡林翼称为封疆大吏最早,1855即出任了湖北巡抚,不过他死的太早,不然湖广或者两江总督就是他的了。曾国藩在1855也已经署理湖北巡抚,但咸丰变卦了。直到五年后的1860年才成为两江总督。左宗棠和李鸿章比他们两个晚一些,李鸿章是1862成为江苏巡抚,左宗棠也是1862成为浙江巡抚,后出任闽浙总督。

发捻之乱和新疆十四年沦陷是清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危局,动摇了清朝的国基,几乎使之灭亡。八旗绿营和满蒙亲贵的腐朽,给了汉族士绅集团以充分的舞台和机会,曾胡左李为首的一大批人应运而出,成为了乱世豪杰,成为了显赫一时的国家重臣。客观的来说,清政府对四人的封赏是不公平的。虽然如曾国藩不能像咸丰说过的那样平金陵者为王,但给个公爵是足够的,到头来只是个一等侯。这个没办法,清朝虽然一直标榜满汉一家,但事实上是首崇满洲,满汉之别仍然是非常明显的,满汉矛盾和旗汉矛盾终清一代始终十分突出。除了早期的三藩之外,汉臣(汉军旗人不算)在清朝统治集团内的地位始终是低人一等的,即便到了后期汉族势力甚嚣尘上之时,也是名实不符的。平三藩之乱的大功臣赵良栋功劳被掩盖、平青海西藏有功的岳钟琪险些被杀,这都是之前汉人中被排斥的典型。按照曾国藩的功劳,受封一等公不为过。岳钟琪平青藏之功是三等公,杨遇春和杨芳平张格尔叛乱之功也是一等侯。太平天国对清朝造成的威胁,无论是时间上和烈度上还是地域上,都远过于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和新疆张格尔之乱,但曾国藩等人的功劳却被有意的降低。

第二个层级的人物,骆秉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刘坤一、刘长佑,张树声,刘岳昭,岑毓英等。

骆秉章1793-1867,广东人。是这些人里也是包括曾胡左李在内的年龄最大的,要不是年龄大,完全是第一个层级里的。中兴名臣将帅一般都是嘉道时代出生的,而骆秉章是乾隆末年出生的。骆秉章官至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谥号文忠。骆秉章早年即有直名,道光帝也曾称赞他。骆秉章因为年龄大,资历老,所以在1852年就成为湖北巡抚,次年出任湖南巡抚,长达十年之久。在湖南的最大功劳就是守护湖南而不倒,重用左宗棠而且使得湖南的吏治、民生等各方面都大有改观,使得湖南成为湘军稳定的后方。后率军入川生擒石达开和平定了四川境内的大小不一的盗匪作乱,使其成为西南一柱。骆秉章远离京师的时候,朝廷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朝廷仍然都要问计于他。西南等省的重要人事任命和政务安排,均会事先征求骆秉章的看法,当时政界有评:“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其政治地位同曾国藩旗鼓相当,可见两位政坛巨擘对当时的大清王朝是何等的重要。骆秉章之所以不太有名还是因为他岁数大了老了,去世的也早,如果能再活几年,弄不好还会进军机处的。骆秉章按籍贯不算湘军,但所用之人几乎多是湘军人物,他实际上也可以划入湘系。

彭玉麟1816-1890,湖南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是个书生,后投笔从戎,加入湘军。由于他在与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中骁勇善战,善于谋略,富于创新,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让他创立了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训练将士。第二年他率领湘军水师于湘潭败太平军,后随军攻陷岳州,在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后来率湘军水师在湖口被石达开打败。于是整顿水师,配合陆军于大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接着,率湘军水师攻占湖口、九江、安庆,升任水师提督兼兵部右侍郎。在攻占天京(今南京)的战役中,亲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师沿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第二年他攻下江浦、九洑洲、浦口,断绝了天京粮道,成为攻陷天京的大功臣。在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他一心扑在清军长江水师的建设中,为清军这支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彭玉麟官至兵部尚书,署理两江总督。其实彭玉麟的职位还能更高,只是他不干。他本来可以实授两江总督的,他不接。彭玉麟除了军事方面,在书法绘画方面造诣很高。

曾国荃1824-1890,湖南人。他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九帅,又称曾铁桶。是湘军陆军最重要的将领。在威名赫赫的湘军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官至山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性格与乃兄几乎完全相反,他是性格豪放、快意恩仇。据称左宗棠曾问他一生得意何处,他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这确实是事实。曾国荃所部在作战中表现英勇,用电视剧里的话说就是我不像大哥那样,打下一个地方就抢三天,然后接着打接着抢,我要对得起弟兄们,弟兄们也得对得起我。曾国荃是湘军中冲入南京城的第一个功臣,当然是他大哥故意安排,而且为人老道的李鸿章也让了他。曾国荃打仗确实是疯狂外加残忍,可是也情有可原。湘军长期欠饷,要保持战斗力最无奈的办法也只能是自由行动了。曾国荃所到之处,几乎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的。凭借着人头和鲜血,曾国荃在战后受封一等伯,浙江巡抚。曾国荃在丁戊奇荒中任山西巡抚,他救灾得力,拯救了许多灾民,三年内竟然从中央到地方到民间捞来了一千三百万两的赈灾款和二百万石的粮食。山西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

沈葆桢1820-1879,是林则徐的女婿。进士出身。发匪肆虐东南期间,他开始是在浙江一带任地方官,保境安民。咸丰中后期成为江西巡抚,依靠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三年(1864年),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仁玕等。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往陕甘总督后,他接手闽浙继续发展造船事业。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回朝廷,上北京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如果不是沈葆桢主动提议,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没那么容易快的得到发展,这方面来说,沈葆桢真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啊。

刘坤一1830-1902,湖南人。刘坤一是湘军史中被称为统帅级中的最后一人。刘坤一在中兴功臣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了。在平定太平军后的次年,刘坤一才升任江西巡抚,比沈葆桢、曾国荃和李鸿章都晚了几年。当时的刘坤一与其它封建保守官员没有什么区别,不如曾胡左李沈那样有洋务倾向和抱负。他一方面励精图治,拼死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以此报效朝廷;另一方面固守传统,对外来文明和西方技术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后来署理两江,担任两广总督后,思想逐渐转变。曾国荃死后,刘坤一接手两江。其实论才具和开明程度,甚至是军务,他并不很出色。他之所以能有后来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两江方面长期是湘军的地盘,必须有一个资历深的人坐镇,而湘军元老彭玉麟和曾国荃都去世了,刘坤一是活着的人中资历最深的职位最高的了,让他坐镇主要是稳定人心。刘坤一后来声名显赫主要是反对废帝和东南互保。张之洞也是平定发匪之乱的中兴功臣中最后去世的,比李鸿章还晚些。张之洞曾说刘坤一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世以所言为允。很明显,刘坤一最大的长处是敢于担当,能断大事,有勇气。

刘长佑1818-1887,湖南人。初在湖南办团练,与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贡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1859年回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石达开军。占柳州后,官擢广西布政使。次年任广西巡抚。1862年擢两广总督,后与鲁西北白莲教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等部作战。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在地方治理上,刘长佑亲民务实,清正廉洁,他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课税,积极治理灾荒,努力减轻百姓负担。在整顿吏治中,以身作则,廉洁勤政,重视人才选拔。重视封建道德,积极发展封建教育,努力恢复当地秩序。其地方治理政策以守成为主,并不热心洋务。总而言之,刘长佑的思想性格有优有劣,他勇于任事,但缺乏变通;忠厚温和,但机敏不足。这种思想性格特征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湘军乃至晚清大多数官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树声1824-1884,安徽人。张树声是淮军元老,是淮系中年龄和地位以及官位仅次于李鸿章的人。张树声早年在乡办团练,在合肥一带围攻太平军,配合李鸿章,因功就已经获授知府衔。他与家乡附近大潜山周围的刘铭传、董凤高和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团练与张家团练互相呼应,号为“三山”团练,声势较大。李鸿章创建淮军后,张树声所部是淮军中最早的营头之一,凭借战功在1870年即署理山西巡抚。1872年后升漕运总督、江苏巡抚。后署理两江总督。1882年李鸿章因丁忧,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内因果断处理日本入寇朝鲜的壬午事变,备受称赞,赏加太子少保衔。回任两广总督后继续办理防务,井井有条,但却已经重病缠身。临终遗言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张树声是淮军中最接近儒将的人,最具有处理地方政务的人,是淮系中除李鸿章外最早荣膺封疆大吏的人。

刘岳昭1824-1883,湖南人。岑毓英1829-1889,广西人。

刘岳昭早年以文童投效湘军。一路随湘军南征北战,并参与追歼石达开。在1862年即已经成为按察使一级的官员,1866任云南巡抚;1868年,授云贵总督,成为湘军中比较早的封疆大吏。岑毓英不是湘淮人物出身,不过早年就参与镇压金田起义,此后一直在西南参与镇压各地的起义,破有功劳。1868年为云南巡抚,1873年秋兼署云贵总督。刘岳昭与岑毓英的主要功劳都在西南,二人的配合还算可以。清史稿这样评价道:刘岳昭治滇,能屈己以听岑毓英。毓英与滇事相终始,跋扈霸才,竟成戡定伟绩,信乎识时之杰,能自树立者已。

第二等的这些人也都是方面大员级别的人物了,除骆秉章早有名声外,一般是在平定太平军和各地战乱中开始崛起,在平定太平军之后的几年中已经官至督抚的封疆大吏了。这些人普遍才能突出,各有所长,勇于任事,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有着一言九鼎的魄力。以上只是取的几位代表人物,类似的人物还有杨岳斌(1822-1890,湖南人,1864成为陕甘总督)、丁日昌(1823-1882,广东人,1868称为江苏巡抚)、杨昌濬(1825—1897,1869成为浙江巡抚)、丁宝桢(1820-1886,广东人,1866成为山东巡抚)、刘秉章(1826-1905,安徽人,1875成为江西巡抚)等。

第三个层级的可以列为在战乱中立功的活下来许多功臣将领,主要是亲身在战场上厮杀的人物。

这些人就包括很多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多了。如鲍超、王德榜、刘锦棠、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张曜、宋庆、聂士成、马玉昆等等。这些人在战乱中都还相对比较年轻,大多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即道光中后期出生的人。有的人有一些文化,没有参加正经的科举,有的人根本就没什么文化。这些人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步步的生死搏杀锻炼出来的。他们在战时基本不用负责思索什么大的战略战役方针,主要是执行者。这些人在光绪中期即中法战争前后也都官居一二品了,文官高的当到了巡抚,武职基本都做到了提镇。

还有一个层级的人,那就是没有活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即战乱还未彻底平定前战死或去世的人。

这里面有些人是非常能打也非常有才干的。如湘军的元老罗泽南、江忠源、王錱、李续宾、李续宜、李孟群、刘松山、塔齐布、多隆阿、都兴阿、程学启等。这些人如果活下来,大多是可以称为封疆大吏的。而一些人战时已经是督抚提镇级别了。如李续宜病故前已经是安徽巡抚,多隆阿战死前是荆州将军,都兴阿去世前就已经官居盛京将军,李孟群是署理安徽巡抚,刘松山是广东陆路提督。

最后说一下张之洞,张之洞可以算是晚清名臣,但要说他是中兴名臣功臣,恐怕是够不上。虽然张之洞后来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官居湖广总督也十七年,后来还成为了军机大臣,是咸同光宣的四朝元老,不过他并不是中兴的名臣功臣。中兴名臣或功臣必须都得参加过平乱或者是御外的人,而张之洞是没有的。张之洞生于1837年,太平军起事时他才十五岁,发匪平定后他也才二十七岁,而他是在发匪平定的前一年中的探花。张之洞的生涯虽然多次参与军务,但军政和军务之才并不高。他的一生是正统的科甲出身,早期也是清流派,后来在地方的经历中逐渐成为了洋务派,而且在李鸿章死后成了洋务派和封疆大吏的领袖人物,但是论资历、论威望、论才具、论决断、论气魄他都不如曾胡左李这些大功臣,甚至也不如沈葆桢、刘坤一这些。后人评价袁世凯是不学有术,而张之洞是有学无术,确实是有道理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