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中国武汉,疫情的发生导致中国人民遭受了几百年难得一遇的瘟疫。此次瘟疫的特点是传播能力极强,变异能力强,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已经传播至全国各地,全世界都遭受到新冠肺炎的威胁之下。不过万幸的是,新冠肺炎的爆发使中国人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国人以前的思维是生病没事,只要去医院就能治愈,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据统计,中国在2013年就了使用十六万吨抗生素,是全球使用量的一半,人均使用量为西方国家的五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就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事情,那就是超级细菌的出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滥用抗生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中国人心中,尤其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普遍认为,生了病去医院打个点滴就好了,其实一些小感冒一周时间自己就会痊愈,根本用不着去医院打点滴,造成这个的原因其实就是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不允许自己生病,想要赚取更多的财富,如果一个疾病休息一周,那么对于他本人来说,就会少赚取很多财富,因此要求打点滴,想要让自己更快的好起来。
可是这样的一种思想会造成超级细菌的出现。什么是超级细菌呢?超级细菌就是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对于超级细菌,人类还没有很多的方法去对付他,因此只能发明更多的抗生素来哦对付,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使超级细菌越来越强。你发明越多的抗生素,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就越来越厉害,人类就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那么该如何解决滥用抗生素,并且杜绝超级细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少生病,少使用抗生素。生病的人少了,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也就少了。使用抗生素的人少了,新超级细菌出现的几率也就少了。因此我国政府就对全国各个医疗机构宣布,严禁滥用抗生素,对某些疾病不准使用抗生素。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自己明白,那就是中国人需要加强相关的疾病知识,要知道某些疾病是不用抗生素也会自己治愈,同时让中国人从治疗疾病的思想转变成预防疾病的思想上来,这是我国政府进行医疗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新冠肺炎的出现让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明白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一场新冠肺炎的爆发,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明白疾病预防的措施对于个人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政府进行的防控措施中,明白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病毒的感染。
其实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是很重视的。从我国疾病预防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恢复建设时期、调整时期以及健全发展时期。
一、恢复建设时期(1978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恢复阶段和建设阶段。
(一)恢复阶段(1978年到198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是加强卫生的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这在当时是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对卫生防疫站的恢复。
1978年下旬,在建国之初的《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明确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现为卫健委)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
1980年,国家编委(现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以及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我国的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迈向了法制管理,而且这一法律的颁布实施,也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同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1985年,国家预防医学中心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建设阶段(1986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对于卫生防疫的法治建设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大量的卫生防疫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这一阶段,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置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化管理和培训,促进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一阶段,覆盖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并且实施,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制管理依据和手段,使公共卫生各个领域的管理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良性运行环境:
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弥补了我国对于防止传染病有国外传入或者国内传出的法律空白。
1987年4月1日,国务院发表并且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创造了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尘肺病防治条例》,保护了职工的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废止),这一法律的颁布,明确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各项措施,明确了公民、社会有关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责任。使我国的传染病防疫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这本法律也是我国进行传染病防止工作中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加强了我国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保证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1994年10月27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和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这本法律覆盖了母亲和婴儿的健康。
1996年1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这一法律将血液制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预防和控制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保障了血液制品的质量
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
除了各个法律的出台,我国也积极接轨国际公共卫生: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后,我国的公共卫生诸多领域都与国际组织加强了联系,这使得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融入了国际社会。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先后引入和利用国际资金合作项目,开展疾病防治、农村妇幼卫生建设和卫生防疫机构建设、通过合作项目,使我国一些传染病的控制水平和效果,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调整时期(2001年到2003年):
这一期主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在2001年4月,卫生部出台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只能和任务。同时,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从此国家一级有了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工作的专业队伍,以国家、省、地、县(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雏形初步形成,同年,卫生部颁布了《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有力促进了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于职业病也加入疾病预防的序列,保障了劳动者健康和相关的利益。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世界应急条例》,有效预防,并且能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公身体健康与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健全发展时期(2003年到现在):
自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知乎,国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更加重视,提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目标,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国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3年时间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16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并重视全民健康。在这一雄心勃勃的规划下,我国政府将减少空气、水、土壤污染,实施严格的工业排放标准,完善步行、骑车、健身和公共卫生设施,促进道路安全。该规划标志着中国的健康卫生思维发生重大转变:预防优于治疗,健康不仅意味着要多建医院,还意味着要让民众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同时,法律法规上覆盖的疾病和卫生体系更加全面话:
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这个法规的实施,使艾滋病患者在享受四免一怀政策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同时也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多了一份保障。
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进一步覆盖了国家我公共卫生领域的预防与保障。对于精神病患的合法权益保障有了法律依据。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范了基本医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保障了公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公民健康水平。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奠定法律基础。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一大考验,事实证明,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但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需要向前发展。
首选本书只是一本科普书籍,不是一本医学书籍。其次我将逐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绝大部分人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症状、预防方法以及如何检查,同时还会写有一些注意事项,但是本书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做疾病确诊的标准。任何疾病不能用症状来判断疾病,一切要去正规医疗资质的医院进行检查后才能确诊,所以本书只是作为参考。最后为了让各位能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书中也会写两种能够应对突发情况的急救措施,防止身边出现突发情况时,可以运用这些急救技能为患者争取活下来的机会。但是由于疾病种类众多,只选取一百种疾病,某些罕见的传染性疾病不作为科普内容
(本书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