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其之短,提升自己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是努力赚钱养家,过平凡的生活,还是挑战自身极限,去选择自己愿意置身其中的自己心目中的伟大事业?
一位为子女操劳一生,顾虑很多的母亲与一位志向远大,却遭周围人白眼的年轻人的对话让我感触颇多。一边是父母已经年近六十,已经无力赚钱养家的现实,一边是对提升自己,想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渴望。
现实与理想的战争,究竟孰胜孰败?我只能说,拥有一颗坚定的内心,对周围的白眼置若罔闻,一心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是获得成功的一把很宝贵的钥题。孔子弟子三千,唯颜回让孔子刮目相看。要问为什么,颜回面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也可以不改其乐,曲肱而枕之,为什么?回有其乐也。
现实哪怕再悲哀,哪怕已沦为乞丐,只要有其乐必成之。刘备未称帝以前,以卖草鞋维持生计,那时受的苦早已不计其数。遭受各种各样的人的冷眼,刘备也冷笑而视之。为什么能够称帝?心中有江山矣。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觉得诸葛亮的《诫子书》能够全面的阐述本文的观点。人生在世,是有必要竖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的。
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在孙权在三要求下,开始学习。鲁肃觉得吕蒙很有才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有所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所以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去努力提升自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再过困难的环境,古人都曾处过的,哪怕身为奴隶,在牢狱之中,只是一个泥瓦工,他们也未曾放弃学习,最终被贤明的君子看上,成为了治国利器。他们在如此可悲的环境中,从未放弃希望。
人生短短几十年,是需要竖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怀着提升自己的心理,只要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前进,总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