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尔·海兰察(?—1793年),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清朝乾隆时期名将。
马甲从军,四方征战:
海兰察是鄂温克族人,祖居黑龙江之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索伦马甲的身份随清军入准噶尔,辉特部台吉巴雅尔投降之后,又跟从阿睦尔撒纳反叛,清军到处搜查他,他逃入了塔尔巴哈台山中,海兰察奋力追击赶上他,将他射于马下,生擒回营。事后叙功,海兰察被赐号为额尔克巴图鲁,擢二等侍卫。不久,提拔为一等侍卫,赐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画像被悬挂于紫光阁功臣像中,乾隆帝亲自题写赞词:“烈风扫枯,迅其奚难。亦赖众杰,摧敌攻坚。于塔巴台,射巴雅尔。是其伟绩,勇鲜伦比”。乾隆三十年(1765年),记名以副都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海兰察作为清军先锋率部随明瑞从云南进入缅甸作战。十二月,清军出虎踞关,海兰察率领轻骑作为先驱,到了罕塔遇到了缅军数十人,杀死三人,生俘七人,然后攻击老官屯(缅甸新街附近),斩首二百;又设伏歼敌四百余人。海兰察以五百兵据守渡口,率军击败骑象而来的缅军。缅军自猛密出动袭击游击达桑阿的军营,海兰察前去救援击败了缅军。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二月,再度出师,海兰察率三百骑越过万仞关,夜至戛鸠江击败了缅军,捣毁了江岸的缅军大寨。康熙三十四年(1769年),因为军功被授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钦定八旗通志》作镶蓝旗)。十月,清军再次逼近老官屯,海兰察偕侍卫奎林在锡箔击败缅军,拆毁了缅军的木栅,缅军前来袭击被海兰察击退,前去乘胜追击,绑缚了两个人回到大营。清军班师之后,命海兰察留在军前管理边防事宜。康熙三十六年(1771年),调任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在西域和滇缅的作战中,海兰察还很年轻,就是个士兵和中级将领,但级别已经官居副都统,是正二品了。在西域和滇缅的一系列战斗,海兰察不愧索伦后代的风格,作战勇猛剽悍,勇悍是其最大的风格,而且也贯穿了一身,骑射更是绝活儿。
金川、甘肃屡建功:
在第二次金川之战中,海兰察依然率兵参与,而此战更是体现了海兰察勇悍的风格。海兰察驰至金川 ,与副将军丰升额合力攻克美寨 ,败敌于策卜丹、贡噶山、路顶宗、喀木色尔,获卡寨五十、碉三百,歼敌数百 ,叙功摧正红旗蒙古都统。接着,夺取玛觉乌大寨等,得碉卡九十,授参赞大臣。 清军在木果木地方遭受惨败,大学士温福战死后,海兰察再随将军阿桂会攻 ,攻取战碉数十、平碉百、木城五、石卡五十。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大小金川平定,海兰察受封为一等超勇侯 ,赏戴双眼花 翎。 乾隆帝亲至良乡城南行郊劳礼 ,赏赐御用鞍髻、马、缎、银等。再次绘象紫光阁,列前五十功臣中 。 《御制赞》云 : “ 射巴雅尔 ,超授侍卫。荐至都统,参画军机。 坚碉险寨 ,无不克登。勇而有谋 ,封侯实 应” 四十三年 ( 1778) 授领侍卫内大臣。 四十五年 ( 17 80 年 ) ,补公中佐领 。之后在平定甘肃苏四十三、田五的作战中,海兰察随同阿桂、福康安继续征战,又屡立战功,同时也多次负伤。
在金川与甘肃的作战,是海兰察的中期军旅生涯,也是海兰察的巅峰和成熟时期,这个时候的海兰察已不再是当年光靠勇悍的普通将领了,成长为军中的副帅了,变的勇而有谋。海兰察一生最佩服的是阿桂。而后期海兰察开始长期与福康安搭档作战。海兰察按资历战功实际上是高于福康安的,但福康安对海兰察十分礼让敬重,故而海兰察与福康安的搭档也是比较愉快的。
平台湾,征廓尔喀,名将最后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的林爽文发动叛乱,乾隆帝命将军福康安挂帅,仍授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十月,从鹿仔港渡海,登岸三日之后,海兰察率巴图鲁二十人到达彰化八卦山观察当地地势。叛军刚刚在山上修筑了关卡,海兰察跃马登上,叛军蜂拥而至,海兰察拉弓射死了很多叛军士卒,其余的都吓跑了。乾隆帝因为他能以少击众,特谕嘉奖他。十一月,海兰察自笨港开道,与福康安一起救援嘉义,将军队一分为五,沿途搜剿叛军,自仑仔顶、仑仔尾逼至牛稠山,万余叛军据溪水而守。海兰察越过溪水径直充上山去,攻克了叛军的堡垒,叛军见势逃走了,海兰察率军追至大排竹,烧毁了叛军囤积的茶叶,嘉义围解。乾隆帝嘉奖海兰察身先士卒,勇略过人,进二等超勇公,赐红宝石顶、四团龙补褂。十二月,进剿城西大仑庄及海岸的叛军,又烧毁了城东兴化店、员林的叛军庄园,督兵直剿北路。当时叛军屯驻在中林,尤其剽悍,海兰察冒枪石驰剿,攻克了他们。大埔林、大埔尾诸庄的叛军都被击溃。清军收复斗六门,抵达水沙连,叛军见势全部逃走了。海兰察根据叛军的踪迹寻找,看见叛军头目刚刚骑上马拿上了旗帜,就把他射下马来,擒获回营。接着进攻大里杙,这是林爽文起事的地方,歼灭叛军头目数十人、党羽二百余人。林爽文逃入番社,即自内山平砦仔追杀林爽文直至集集埔。叛军寨子的前面有大溪阻隔,海兰察骑马渡过大溪,歼灭了寨中的叛军,追出十余里,到了浩淮角。进剿小半天山寨,海兰察遍历东势角山峰的各个番社,又追至极北炭窑,捕捉了剩余的叛军。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清军在老衢崎抓获了林爽文,放在笼子里押运到京师。乾隆帝因为海兰察的大功,解下身上的佩囊赐给他。台湾被平定之后,乾隆帝赐给他紫缰、金黄辫珊瑚朝珠,图像再次悬挂于紫光阁里,乾隆帝再一次亲自题写赞词:“勇弗知书,谋胜智士。匹马弯弓,贼不敢视。欲致活口,射令勿死。进爵锡服,言难尽美”。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侵袭后藏地区(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清廷仍以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巴图鲁侍卫和索伦兵一千余人前去征讨。自青海西宁出发,次年三月抵达后藏。闰四月,抵达第哩浪古。海兰察与福康安分道前往绒辖、聂拉木勘察地势,最后决定自济咙进兵。海兰察与阿满泰一起出中路,廓尔喀军的两座碉堡前后相依,清军夺取了前碉,廓尔喀军据守后碉不出;海兰察带兵自旁侧捣毁边墙而入,两军短兵相接,海兰察力战击杀廓尔喀军头目三人、士兵二百余人,进屯擦木。乘胜攻克了玛噶尔辖尔甲山梁,廓尔喀军首领带领部众逃到了山里,清军潜伏在山里,廓尔喀军到达半山腰的时候,清军突然杀出,廓尔喀军且战且退,海兰察疾驰而下攻击廓尔喀军,大获全胜。海兰察的战马蹄子中枪,乾隆帝听说之后,告诫他:“作战的时候要持重,不要轻易冒险”。清军进攻济咙官寨,海兰察与台斐英阿率领索伦兵来回冲击廓尔喀军,攻克了济咙官寨,斩贼六百,生俘二百人。自济咙进至索喇拉山,山下有石卡。清军直面攻击,廓尔喀军见势退却。攻到热索桥的时候,廓尔喀军撤去了桥梁,清军攻之不及。海兰察密令阿满泰等东越峨绿山,自上流潜渡,廓尔喀军见状全都逃跑了,坠河的士兵非常多。清军全部渡过了河,占据了热索桥,进至密哩顶,越崇山数重,抵达旺噶尔,深入八百七十里还不见廓尔喀军踪影。旺噶尔西南有一条大川横亘,北面是旺堆,南面是协布鲁,东面是克堆寨,那里的廓尔喀军修筑城堡准备据守。清军到了旺堆,廓尔喀军依河抵御清军,清军难以渡过大河,于是留下一部分兵马牵制廓尔喀军;秘密从上游绑着木头渡过了河,在廓尔喀军不注意的情况下,慢慢逼近克堆寨,大败那里的廓尔喀军。七月二日,发起最后一战——帕朗古战役,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战。帕朗谷之战,清军开始较为顺利,但地形艰险,行军不便,便兵分两路进攻,虽然攻下噶勒拉、堆补木两山上的碉堡,但攻击甲尔古拉山一战失利,参赞大臣台斐英阿和阿满泰、墨尔根保、英贵、棍德依、张占魁等十余名将领阵亡,士兵损失也在千数人。福康安在这最后一战中有些急躁,幸赖海兰察和额勒登保死扛硬顶,不至于酿成更大的损失。
海兰察在台湾和廓尔喀的作战,已经花甲之年,最起码也半百之外,仍然不改勇悍的风格,以至于远在万里之外的乾隆都替他担心冲杀过于厉害导致不必要的受伤。平廓尔喀之战的次年,海兰察回京不到一月,便因病去世。海兰察的去世,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乾隆鼎峰时代的结束。
总评:
海兰察的一生几乎都在军旅中度过。海兰察勇而有谋,作战虽以勇悍见长,但也并非无谋之辈。清史稿说他的作战习惯和风格是这样的:每战,微服策马观敌,察其瑕,集兵攻之,辄胜。海兰察一生接连征战 ,备尝师旅之劳苦,且多次负伤。尤其是赴西藏驱逐 廓尔喀之战,他率军在喜马拉雅山两麓作战 ,在雪域高原历尽艰险 ,因劳累过度而病倒。 返回京师尚未满一个月 ,乾隆五十八年 ( 1793) 春 ,一代名将海兰察在北京去世。昭琏说 : “ 征廓尔喀 ,回京未匝月 ,即以病殂。 ” 点明他的去世是赴藏作战劳累所致。谥号:武壮。驱逐廓尔喀之战中建立功绩的功臣图象紫光阁,海兰察名列在前。图象绘成后 ,《御制赞》 中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称他 “勇而有谋,侍卫荐公。索伦巨擘,黼衣赐龙。图形四番,福禄鲜比。旋终于家,矜惜无已”。这也是对海兰察戎马一生的总结。乾隆还特加恩典云 : “ 海兰察由行伍出身,在戎阵多年,其接战次数不可胜记 ,实不愧宣力之臣。兹病卒于家 ,非阵亡者比,例不入昭忠祠 。 但念军营奋勉 ,曾受多伤 ,著加恩亦人昭忠祠。”
海兰察是索伦部也是索伦兵最杰出的代表和体现,海兰察的战功也是索伦部战功的体现,但海兰察一生的艰辛和伤病也未尝不是索伦兵的体现啊。索伦兵常年被清政府当成精锐部队转战内外各个战场,未尝少歇,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