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期重臣,褒贬不一的名将——福康安
书名:近代、古代与时政故事系列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6625字 发布时间:2021-06-01

第二阶段:

 

乾隆晚期重臣,褒贬不一的名将——贝子、嘉勇郡王(追)、一等嘉勇忠锐公、武英殿大学士富察.福康安(1750-1799)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名臣、外戚。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他先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统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此外,他参加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福康安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出身名门,火箭飞升:

 

福康安出身名门,父亲是乾隆中前期领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姑姑是乾隆一生的最爱孝贤纯皇后。靠着这样的特殊背景,以及乾隆对孝贤皇后爱屋及乌的特殊关爱,乾隆对福康安这个傅恒的儿子投入了特殊的关爱。以至于民间不断有传说福康安就是乾隆的私生子。

 

福康安十三岁就是三等侍卫,十八岁就成为了户部侍郎,镶蓝旗副都统,成为了二品大员。二十一岁成为内大臣,掌管禁卫事宜。二十二岁时候因在平大小金川之战中有大功,被擢升正白旗满洲都统,赐紫禁城骑马,还赏戴双眼花翎。可见福康安基本一路是坐着火箭上来的,也可以看出满洲亲贵的上升速度以及乾隆的刻意栽培。二十三岁成为吉林将军,开始了真正的方面大员生涯,次年成为盛京将军,掌管整个东北军政事宜。二十六岁任云贵总督,之后的生涯基本上将大部分的总督和重要的将军职位都做了个遍,而所任之处如云贵、陕甘、闽浙和两广等地都是清朝当时的动乱多发地,也确实锻炼了福康安的军政才能尤其是军事指挥能力。

 

征战金川,初涉军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当阿桂攻打当噶尔拉山时,福康安持印而至,于是阿桂留福康安辅佐领兵作战。乾隆三十九(1774年)二月,清军攻喇穆喇穆,福康安督兵攻克西各碉堡,又与领队海兰察合军,乘胜攻下罗博瓦山,并北攻得斯东寨。一天夜晚,土司之兵乘雪雾迷蒙,夜色笼罩,偷偷登山,袭击副将军常禄保驻扎营地,福康安听到告急枪声,立即督兵赴援,击退了土司的进攻,受到乾隆帝嘉许。五月,驻扎在山麓上的土司又借着雨天的掩护,筑起两座碉堡,福康安率八百士卒,夜间冒雨攻打碉堡,入碉中袭杀数人后摧毁碉。乾隆嘉许他“壮军威、破贼胆”的行为,特旨褒奖。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鉴定福康安为西路得力之人,赴宜作战尤为出力,授为内大臣。五月,福康安克荣噶尔博山,进至第七峰,又赏嘉勇巴图鲁号,以后即以“嘉勇”二字为封爵佳号,重叠使用。福康安逐一克服多种碉垒营寨,到八月中秋夜,清军分兵自西北攻入勒乌围(今四川金川县内)土司营寨,索诺木逃走。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俘获索诺木及家人.大小金川平定,清朝在此建懋功厅。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廷论功行赏,封福康安为三等嘉勇男。福康安原袭之云骑尉,由兄长福隆安二子丰绅果尔敏袭。西征军返京日,乾隆帝亲往京城南郊行郊劳礼,赐给福康安御用鞍辔马一匹,御紫光阁饮晏,赐给缎十二端,白银五百两,并于紫光阁绘像,列前五十名功臣中。于是由户部右侍郎转为左侍郎。同年四月,擢为镶白旗蒙古都统,七月,赏戴双眼花翎。九月,再调正白旗满洲都统,十月,赐紫禁城骑马。

 

金川之战中,福康安才二十多岁初涉军旅。这一战锻炼了福康安的基本军事能力素养,为其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

 

总领一方,封疆大吏:

 

由于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与士卒艰苦作战,克敌制胜,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重视武功的乾隆帝的赏识,于是一再提拔使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福康安被授予吉林将军之职,次年调任盛京将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授为云贵总督,成为总领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在云贵期间,福康安主张铜厂立法宜详,用人尤要应实,提出在云南多开采铜矿,使铜的产量增加,受到朝廷嘉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福康安又调任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川陕之地向来为清朝视作军事重地,十分重视其总督及巡抚的人选,一般均以满洲重臣充任,福康安任为川督后,受命严缉“咽匪”。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福康安奏蜀中“匪徒”已戢。八月,福康安即擢为御前大臣,加太子太保,次年命来京署工部尚书,五月,又授为总管銮仪卫大臣、阅兵大臣、总管健锐营事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福康安再擢而为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福康安因其军功,受到乾隆的宠信和重用,不断加官晋职,成为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

 

统军出征,平定民变:

 

甘肃的回族事件继发于撒拉族民变之后,由田五等人团结固原州、通渭一带回民,在甘肃通渭北六十里的石峰堡修筑营寨,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在盐茶厅小山地方起事,并向西北进军,但攻靖远、会宁不下,田五又于作战中死亡,遂折向东南,与通渭的回民一道攻通渭城。西安副都统明善率军与回军交战,清军陷入埋伏圈,全军千余人均覆没,明善亦毙命。在紧急形势之下,清廷急忙重组兵力,命福康安带钦差大臣关防,驰驿以赴甘肃镇压民变,并授参赞大臣,会同将军阿桂共同任事,又任命福康安为陕甘总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福康安统兵赴隆德,进攻静宁底店,斩杀数千,攻破石峰堡,生擒张文庆等。福康安因此晋封为嘉勇侯。鉴于甘肃一带回民习武成风,而从文应试者很少,福康安为朝廷的长治久安考虑,上奏皇帝,提出“教导回民”的善后事务,清朝在循化厅设学校,以资训迪,得到乾隆帝的赞许,学校之设,在福康安是为了驯化民众,利于统治,而对边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之事必定会产生实际效用。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福康安转为户部尚书,第二年又转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福康安受到乾隆帝倚重,并被授予了相当重要的权力。

 

平定田五起义,是福康安军旅生涯中看似不起眼的一战,却也是福康安首次作为野战大军的统帅独当一面作战,平田五开始,之后乾隆晚期的所有重大作战,几乎均由福康安领兵指挥。老资格的阿桂因年高也从此转入后方谋划军务,筹措军需。年轻的福康安成了乾隆晚期的救火队员。

 

救火队员,转战台湾、西藏,跨越喜马拉雅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为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在林爽文领导下掀起的农民起义。清廷命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前往台湾府镇压民变,两相接触,农民军处在主动地位,声势更加浩大,连常青所驻府城也处于包围之中。

 

台湾局势的变化超出了乾隆的估计,闽浙总督的武力也让乾隆十分恼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改派福康安为将军,与参赞大臣海兰察、台斐英阿等同赴台湾作战。同时乾隆调派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份的满汉兵丁四万渡海到达台湾,号称十万大军。抵达台湾后,在战略上,福康安一方面大肆宣扬百万大军不日抵台,试图给起义军造成也理压为,扰乱起义军军也。另一方面,结交台湾逃至大陆的知识分子,化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再者,"剔抚兼施","赦其从逆之罪,广示招抚,并秘遣熟悉贼情之人,用为间谋。如能擒缚贼首、贼目来献者,优加奖赏,擢授官耻使其党羽内离,渠魁更易就获。"对起义军实行分化瓦解与利益诱降。

 

在战术上,福康安声东击西,通过详攻大里杙,主要兵力去解诸罗之围。这一战术非常成功,使起义军不得不放弃诸罗,撤至斗六口。清军随后调集重兵对斗六口发起猛攻,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云天,终因寡不敌众而退回大里杙。但由于清军使用大炮轰击,且人数众多。起文军无奈放弃大里杙,撤至"内山"集集蛹、水里化等高山族聚居地区,继续抵抗。清军令当地武装扮成民人,配合官兵搜捕义军。

 

福康安率领的清军此战中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义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处死。庄大田率余部退入台湾最南端的琅峤,不久也被俘杀,清政府历史一年半最终平定了林爽文起义。同时福康安也在闽台进行善后工作事务的处理,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新方略,得到了批准。其中包括改变过去严禁大陆人去台湾的禁令,变为只要内陆人想去台湾谋生,只要得到官府许可就能,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交流,也加速了台湾的开发。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同治年间日本侵台时候。

 

在台湾平定林爽文之后,福康安不久出任两广总督,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和珅之弟、巡漕御史和琳参奏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用湖广粮船私运木材,由此讯得福康安捎信索购一事,乾隆严旨令福康安自劾,罚其三年的总督养廉银,加罚公俸十年,革职留任,但马上即减免。可见和珅、和琳兄弟与福康安居对立之势,乾隆帝对此自有处理办法,使这一文一武之臣都在宠渥之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以西藏当局征收贸易税太重为由,派兵入侵西藏边境。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廓尔喀又再次兴兵,直犯班禅额尔德尼驻锡的日喀则,而驻藏大臣保泰临阵退缩,竟想把达赖和班禅移至青海。乾隆听闻后,大为不满,第一次办理藏事的巴忠自杀,第一次辅助办理藏事的四川总督鄂辉和成都将军成德也被革职,先派往西藏效力。随着藏事一系列原来被隐瞒事情的解开,乾隆决议派兵讨伐廓尔喀。考虑到鄂辉威望不足,办事轻率。乾隆考虑由两广总督福康安迅速来京,准备以福康安统军出征。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调兵准备事宜。九月二十五日,乾隆再四思维后,计划动兵8000,考虑鄂辉资望较浅,决定调福康安领兵出征,十月委任之为将军、督办西藏军事,并由平台湾时的名将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五人为参赞大臣,带领军机章京四人、巴图鲁侍卫章京百人,随福康安后起身,他们与此前奉调的东北千人索伦兵取道青海分批入藏。十二月十五日,福康安等人抵达西宁,二十日离开,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月二十日(1792.2.12)抵达拉萨,用时仅五十天,可谓快速。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海兰察等人也分批开始由青海进藏,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海兰察等人抵达拉萨,此后两三个月内,从西北入藏的索伦兵千余人及相关人员也先后入藏。惠龄也于二月八日抵达拉萨。二月十七日,福康安、海兰察与惠龄带兵1050人,离开拉萨,于二月二十七(1792.3.19)抵达日喀则。三月九日,奎林病死于来藏的途中的江卡。三月十五日,乾隆特授福康安为大将军,威严列在一般外省驻防将军之上。

 

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月初六(1792.6.24)福康安率部抵达辖布基,当天雨夜发兵,视为作战开始。次日天明抵达擦木山隘,攻下廓军的山梁碉堡,首战得胜。随后令成德、岱森保率军3000作为偏师,从聂拉木一带牵制敌军。五月初十攻下济咙,从攻打擦木至此,全境收复,历时仅仅五天。次日福康安上书报捷,一个月后乾隆得报,嘉奖,令大军进攻廓尔喀,要求直捣阳布,要求福康安传檄廓尔喀周边邻国合力进攻。同时令孙士毅从昌都直去拉萨帮助和琳自前藏将一切均需迅速运往济咙,又令惠龄离开前线,负责催促自济咙至边外的运输。五月十五日,清军出奇制胜拿下热索桥,攻入廓尔喀境内。此后清军六千余人继续南下,山路艰险,只得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得一边作战,甚为艰难。历经协布噜、东觉山之战,于六月九日(1792.7.27)追歼敌至雍鸦。战后鉴于地形异常艰险,粮草将尽,后路没有接应,不得不稍事休息。七月二日,发起最后一战——帕朗古战役,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战。帕朗谷之战,清军开始较为顺利,但地形艰险,行军不便,便兵分两路进攻,虽然攻下噶勒拉、堆补木两山上的碉堡,但攻击甲尔古拉山一战失利,参赞大臣台斐英阿和阿满泰、墨尔根保、英贵、棍德依、张占魁等十余名将领阵亡,士兵损失也在千数人。此时,福康安所部已深入敌境七八百里,成德、岱森保的辅助部队也在五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七日由聂拉木南下夺取扎木和铁索桥,在七月中攻克尼泊尔境内的利底拉山,形势使廓尔喀人畏惧,再度遣使求和。七月十九日,福康安、海兰察、惠龄密奏前线的困窘,请求准许及早受降。奏折中说兵员不及五千,水土不服导致疟疾、腹泻横行,患病者已达六百八十余人之多,粮草军饷均已经不够,距离阳布尚有敌军严密防守,难以立时攻克,一旦大雪封山,难于久驻。廓尔喀已经交出前次订立的合同,也交出了罪犯沙玛尔巴的骨灰以及徒弟等,并恳请派人进京纳贡进表,观其言行似不敢再萌他念,可以受降,八月八日(1792.9.23),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请求归诚,并代廓王、王叔进京朝觐。十九日,福康安准其归降。二十一日,清军开始从帕朗古撤军,二十六日,成德也由利底撤军,九月四日,清兵全部撤回济咙。十月初三,福康安、惠龄抵达扎什伦布寺,初五会见达赖,十五日抵达拉萨,达赖闻讯亲自下山到布达拉十余里外迎接。福康安、惠龄、孙士毅、和琳四人筹商拟定善后章程,对西藏地方军政建设作出重大改革与建设,又在布达拉山前的康熙帝北侧建立了乾隆帝撰《十全记》满蒙汉藏四体字碑,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离开。从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成德带兵进藏至此,历时十六个月的先后调动东北、西北与西南的满蒙汉藏鄂伦春、达斡尔族等官兵万余人的跨越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作战结束。

 

凭借着廓尔喀之战的战功,福康安实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衔,在一等嘉勇公的称号前又加上忠锐二字,后调任云贵总督。副帅海兰察进封一等超勇公,但不久于乾隆五十八年三月因病去世。他的死也标志着乾隆全盛武功的终结。廓尔喀之战,清军万余人跨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作战,虽然未能灭廓尔喀,却也兵临城下,取得了还算不错的胜利,福康安和清军的表现与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功劳也是非常杰出的。要知道,以当时的条件,保障万余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作战,难度是极为艰巨的。同时,也因为此战,福康安与孙士毅、和琳、惠龄重新拟定了新的治藏办法,得到乾隆批准,即《钦定西藏善后章程》,该章程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得到稳固,主权得以保障。而该章程的第一项即日后的金瓶掣签制度,沿用至今。

 

云贵作战,死后哀荣

 

乾隆六十年(1795)二三月间,清政府调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八月,聚集在平陇的起义军推吴八月为苗王,石柳邓、石三保为将军。福康安、和琳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九月,吴半生被俘获。十二月,吴八月被俘。初战告捷,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由于长途跋涉和紧张作战,福康安病倒在军中,但他仍继续督战,终因积劳成疾,在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病逝军中。同年六月,石三保被诱至坳溪被俘。起义领袖相继遇害,起义军开始失利。九月,额勒登保代替先后病死军中的福康安与和琳为统帅,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至十二月,起义军的最后据点石隆寨失陷,石柳邓战死于贵鱼坡,苗疆至此平定。乾隆帝万分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并建立专祠以致祭。

 

总评:

 

福康安作为乾隆晚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一直备受器重,乾隆实际上将其视为阿桂的接班人。不料福康安却英年早逝。福康安的一生一直饱受争议,福康安有功劳,得到的赏赐也确实是登峰造极了。爵位方面,最高的是一等公,他已经是,而且是极为罕见的四字公爵,获得这项荣誉的只有兆惠、明瑞、阿桂和福康安,而福康安又是这里面最年轻的。官位方面,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与阿桂一样,也曾短暂担任军机大臣,当然他最主要的职位还是地方总督。清朝八大总督里,有一半他都干过。活着时候还被封为贝子,死后还被追封郡王,这是异姓中极其罕见的。当然这一切与乾隆对福康安和富察家族特殊的关爱有着特殊的关系。祸福相依,在得到无数赏赐荣誉的同时,福康安也有一些人所众知的问题。福康安,自恃皇亲国戚和乾隆的宠信,常常胆大妄为,生活奢侈,而他的手下也借着他的名声胡作非为,这也让乾隆有时候很没面子。福康安去世的时候年轻,但反过来讲也未必不是好事。福康安与和珅一直不对付,倒是对和琳有些好印象。而嘉庆对福康安一直无好感,乾隆活着,福康安自然没事儿。乾隆去世后,嘉庆处置了和珅,也对福康安有过批判,多次谴责他在军中挥霍无度。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帝将福康安儿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并将他撤出太庙。

 

关于福康安还有一个故事,就是1793马嘎尔尼来华时候,曾请福康安观看英军最新的火器操法,福康安对此不屑一顾,说看亦可,不看亦可,没什么稀罕。确实,福康安桀骜不驯,对英国的火器没什么稀罕,也确实反映了清朝当时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可反过来一想,如果英国有借此向福康安,向清朝示威的意思呢。福康安作为清朝当时的顶尖统帅,如果表现的很认真,很热情,表现的过度的有兴趣,乾隆又会怎么看他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