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马六甲的海丝年轮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7486字 发布时间:2025-10-26

第十七章 马六甲的海丝年轮

 

东北季风的力道渐缓,如一双温柔的手推着“大明号”舰队穿行于南洋碧波之上。船楼观测台的海图上,苏门答腊港的沉香气息尚未散尽,郑和指尖划过标注“马六甲”的朱红圆点——这个被称为“南洋锁钥”的港口,是此次归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枢纽,前三次停靠时的喧嚣与暖意,早已在记忆中沉淀成清晰的轮廓。王景弘铺开易卜拉欣赠予的航海图,指着新增注的隐蔽海湾笑道:“大人,苏门答腊的地图果然详尽,昨日避开的那片暗礁,正是图上标注的‘鳄鱼滩’,若不是这份指引,怕是要多费些周折。”

 

郑和颔首,目光望向远方海平面。三日前驶离苏门答腊时,码头上侨民陈阿福挥泪的身影仍在眼前,那份身在异乡的故土情怀,让他对马六甲的华人社群更添了几分牵挂。海图上的马六甲海峡如一条狭长的玉带,连接着印度洋与太平洋,旁注的字迹密密麻麻:“水深三丈五尺,涨潮时可容万石大船”“华人聚居区在港东,设会馆联络乡情”“本地特产龙涎香、胡椒,贸易需经苏丹王室认证”,每一笔都是前三次停靠时的亲历记录,墨迹虽淡,却透着岁月的厚重。船舷边,水手们正整理着帆绳,他们的闲聊声中夹杂着对故土的憧憬,有人摩挲着从苏门答腊带来的沉香木片,有人把玩着锡兰红宝石挂件,每个人的行囊里,都装满了这段远航的印记。

 

次日午后,云层渐散,阳光穿透天际,瞭望手李忠的喊声穿透海风:“大人!前方望见马六甲的双子塔了!”郑和抬眼远眺,只见海峡尽头的海岸线上,两座砖石高塔巍然矗立,塔顶覆盖着红褐色陶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那是马六甲的标志性建筑,一座用于瞭望导航,塔身高耸,可俯瞰整个海峡动静;一座供奉着伊斯兰教经文,塔身雕刻着精美的阿拉伯纹饰,前三次停靠时,他曾在塔下与华人领袖谢明远并肩远眺,遥想归航的方向。随着舰队不断靠近,港口的轮廓愈发清晰:马六甲港坐落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狭长地带,码头沿河岸绵延数里,南洋特有的高脚木屋与中式砖瓦建筑错落相间,木屋的柱子架在石墩上,防潮通风,屋顶覆盖着棕榈叶;中式建筑则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门楣上雕刻着吉祥纹样。阿拉伯风格的穹顶商铺与大明样式的绸缎庄相邻而居,各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大明的日月旗、马六甲的王室旗、阿拉伯商人的星月旗,交织成一幅多元交融的画卷,比古里港更显烟火气,比锡兰港更添活力。

 

“大明号”缓缓靠岸时,船舷与码头石堤碰撞的轻响,瞬间点燃了码头上的喧嚣。为首迎接的是一位身着青色长衫的老者,须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腰间系着一条绣着“明”字的玉带,步履稳健地走上前——正是马六甲华人会馆的领袖谢明远。他曾是大明龙江船厂的造船工匠,前三次随舰队南下后,因留恋此地风土,更念及海外华人的漂泊之苦,便牵头成立了华人会馆,联络乡情、协助贸易、调解纠纷,如今已是当地华人心中的主心骨。见到郑和登岸,谢明远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臂,指腹的老茧摩挲着郑和的官袍袖口,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郑大人!可把您盼来了!前三次您离开后,我们日日数着归期,会馆的铜钟每到初一十五就会敲响,提醒大家记挂着大明的方向,总算等到您的舰队了!”

 

谢明远身旁,站着马六甲苏丹满速沙二世与首席大臣伊斯坎德尔。苏丹身着明黄色锦袍,袍上用金线绣着棕榈叶与祥云图案,针脚细密,光泽流转;头戴一顶镶嵌着巨大红宝石的金冠,宝石下方垂着一串珍珠流苏,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面容温和,眼神中带着对大明的崇敬——他的父亲老苏丹曾三次接待郑和,临终前特意嘱咐:“大明是马六甲最可靠的友邦,郑和大人是和平的使者,务必延续这份友谊。”伊斯坎德尔则身着深蓝色长袍,领口与袖口绣着银色纹饰,手持一根象牙权杖,杖身雕刻着缠枝莲纹,顶端镶嵌着一颗蓝宝石,用流利的汉语补充道:“大人,苏丹陛下听闻您的舰队归程途经,早已在王宫备下宴席,还特意请了华人会馆的厨师,准备了您前三次爱吃的家乡菜,连您钟爱的芝麻汤圆都备好了。”

 

郑和拱手还礼,笑容温暖如春风:“谢老、苏丹陛下,劳烦诸位久候。此次归程途经马六甲,一来是按前三次之约补充物资,为最后的航程做好准备;二来是特意看望各位乡亲,看看大家在南洋的日子过得如何,也与苏丹陛下续一续两国的友谊佳话。”他的目光扫过码头的华人人群,只见男女老少身着各式大明服饰,老者穿着长衫马褂,妇人身着襦裙,孩童们则穿着短衫长裤,有的孩子手中挥舞着小小的日月旗,有的则捧着刚采摘的鲜花,眼中满是兴奋与好奇。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乡音,几句吴侬软语、几声闽南俚语,瞬间勾起了郑和的故土情怀,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这里虽远在南洋,却处处透着大明的烟火气,如同一处海外的家园。

 

跟随谢明远与苏丹前往华人会馆的路上,沿途景致更是将多元交融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街道铺着平整的青石板,是谢明远带领华人工匠仿照泉州街巷铺设的,石板缝隙间长着零星的青苔,透着岁月的痕迹。两侧的店铺挂着双语招牌,既有汉字书写的“张记香料铺”“李记绸缎庄”“王记船具行”,也有马来语标注的商号,字迹工整清晰。华人商铺里,大明的青花瓷、云锦、茶叶与本地的香料、宝石、象牙摆放在一起售卖,一位掌柜正用闽南语与阿拉伯商人讨价还价,手势比划间,生意便谈成了;马来人的摊位上,烤沙爹的香气与大明铁观音的清香交织,摊主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过往的水手推销着自家的椰浆饭,引得众人频频驻足。

 

走到街角,一位华人妇人推着一辆小木车,车上冒着热气,见到郑和一行,笑着高声喊道:“郑大人!尝尝新鲜的芝麻汤圆!还是您前三次爱吃的口味,芝麻馅足,糖水加了桂花!”妇人约莫五十多岁,身着青色襦裙,头发用木簪盘起,正是前三次给郑和送过汤圆的林阿嫂。郑和笑着点头,让随行的侍从买了几碗,分给谢明远、苏丹等人品尝。咬开软糯的汤圆皮,滚烫的芝麻馅流淌出来,混着桂花的清香,甜糯的口感瞬间勾起了对故土的思念,郑和眼眶微热,说道:“还是熟悉的味道,多谢林阿嫂。”林阿嫂笑着摆手:“大人客气,您能喜欢就好!”

 

华人会馆坐落在港东的高地上,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屋脊上雕刻着吻兽,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大明同乡会馆”五个大字,笔力遒劲,正是前三次郑和亲手题写的,如今依旧色泽鲜亮,只是边缘多了些许风雨侵蚀的痕迹。推开朱红色的大门,院内种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树干粗壮,枝叶如盖,是谢明远当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亭亭如盖,树荫下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几位老人正坐在那里下棋、闲聊。

 

正殿内,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红木桌,桌面光滑如镜,是用一根完整的红木打造而成,桌上铺着明黄色的锦缎;墙壁上悬挂着多幅字画,既有大明文人的墨宝,也有记录前三次舰队与华人社群互动的画卷——其中一幅描绘的是郑和前三次与谢明远共同为会馆揭牌的场景,画面栩栩如生,人物神态各异;墙角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前三次从大明带来的青花瓷、玉器与书籍,每一件都擦拭得一尘不染。

 

落座后,谢明远让人端上了刚沏好的铁观音,茶盏是前三次从大明带来的官窑青花瓷,釉色温润,纹饰精美。“大人,这三年来,我们华人在马六甲的日子愈发安稳了。”谢明远捧着茶盏,语气中满是感激,“多亏了您前三次向老苏丹举荐,我们不仅获得了合法的经商权,还能参与港口的管理,苏丹陛下还特意划了一块地给我们开垦稻田。现在不少马来人都跟着我们学种水稻、织丝绸,我们也向他们学种香料、晒胡椒,大家互帮互助,相处得十分和睦。”

 

苏丹满速沙二世笑着补充道:“大明的技艺让马六甲愈发繁荣了。前三次您带来的曲辕犁,比我们原来的农具好用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两倍;还有纺织机,织出的棉布又细又软,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能卖到印度去。这些都要感谢大人,感谢大明的慷慨相助。”

 

郑和心中欣慰,说道:“能为乡亲们、为马六甲的百姓略尽绵薄之力,是在下的荣幸。贸易往来,本就是互利共赢之事,大明能将技艺分享给友邦,友邦能将特产赠予大明,这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真谛。”说罢示意侍从呈上一个锦盒,里面装着沉甸甸的新稻种与详细的纺织技术图谱,“此次前来,我带来了一些大明的新稻种,抗旱耐涝,产量更高;还有改进后的纺织技术图谱,交给谢老,希望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谢明远双手接过锦盒,手指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感动与激动,他将锦盒紧紧抱在怀中,对着郑和深深鞠了一躬:“大人对我们的恩情,我们华人社群永世不忘!我定会将这些稻种与图谱妥善保管,教给每一位乡亲,让大家都能受益。”

 

当日午后,郑和在苏丹满速沙二世的陪同下前往马六甲王宫商议贸易事宜。王宫融合了中式与马来风格,大殿的梁柱是从大明运来的红木,雕刻着缠枝莲与龙纹图案;屋顶却采用了马来人的棕榈叶搭建,层层叠叠,通风透气;墙壁上悬挂着多幅描绘两国贸易场景的壁画,色彩鲜艳,笔触细腻,其中一幅正是前三次郑和与老苏丹签订贸易协议的场景,画面中,双方笑容满面,神情真挚。

 

双方落座后,苏丹满速沙二世直入正题,语气诚恳:“大人,此次贵舰队前来,所需的淡水、粮食,我们早已按前三次的标准筹备妥当,就存放在码头附近的仓库中,随时可以清点接收。另外,本地的龙涎香、胡椒、苏木也储备充足,都是上等品质,不知大人此次的贸易比例如何?”

 

郑和示意沈荣呈上贸易清单,沈荣身着青色官袍,从随身的锦盒中取出一本线装账簿,双手递给苏丹身边的伊斯坎德尔,由其转呈给苏丹。“陛下,此次我们船上剩余的货物有青花瓷、云锦、武夷岩茶与薄胎瓷,贸易比例与前三次一致,保证公道合理。”郑和缓缓说道,“一件上等青花瓷可换十五斤龙涎香或四十斤胡椒;一匹普通云锦可换十斤龙涎香或三十斤苏木;特级嵌孔雀羽线云锦因所剩不多,仅余十五匹,一匹可换二十斤龙涎香或六十斤胡椒;一斤武夷岩茶可换八斤丁香或二十斤肉桂。我们此次需补充淡水两万桶、小麦三千石、大米两千石,还望陛下协助筹备。”

 

苏丹满速沙二世接过清单,仔细翻阅着,身旁的大臣们也纷纷凑上前来,低声商议了几句。伊斯坎德尔在苏丹耳边低语道:“陛下,这个比例与前三次一致,十分公道,对我们也有利。”苏丹点点头,抬起头笑着说道:“比例公道合理,便依大人所言!我愿用两千斤龙涎香、五千斤胡椒、三千斤苏木,换取你的两百件青花瓷、一百五十匹云锦(含十五匹特级品)与五百斤武夷岩茶。淡水与粮食已存入码头仓库,大人可随时让船员清点接收。”

 

双方很快拟定贸易协议,沈荣用毛笔书写汉语版本,伊斯坎德尔书写马来语版本,协议上详细记录了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与交接时间。郑和与苏丹满速沙二世分别在两份协议上签字盖章——马六甲的印章由金、银、铜三色金属打造而成,印面刻着苏丹的名号与华人会馆的徽记,象征着马六甲王室与华人社群对这份贸易协议的共同认可,也寓意着两国与华人社群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五日,马六甲港陷入了繁忙而温馨的贸易氛围。码头边,大明水手与华人搬运工并肩劳作,默契十足。扛着青花瓷箱与云锦锦盒的水手们,小心翼翼地走下跳板,箱子上贴着红色的标签,标注着“上等”“特级”的字样;推着香料麻袋的华人乡亲们,则笑着与水手们打招呼,用乡音聊着家常,言语间满是亲切。谢明远带着华人会馆的成员,主动协助沈荣清点货物,临时搭建的账房里,算盘声噼里啪啦作响,与众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贸易市场上,大明的商品再次引发抢购热潮。马来贵族们争相购买青花瓷与云锦,一位名叫拉赫曼的贵族身着华丽的锦袍,一次性买下十件青花瓷与五匹云锦,笑着对郑和说道:“大人,前三次买的青花瓷,摆在王宫里,每次宴请宾客都备受称赞,大家都说大明的瓷器是稀世珍宝。此次定要多囤几件,作为传家之宝,还要送给远方的亲友,让他们也见识一下大明的工艺。”阿拉伯商人则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一位商人用金币买下了一百斤茶叶,说道:“这种茶叶香气醇厚,在阿拉伯很受欢迎,能卖个好价钱,希望下次还能从大人这里买到。”

 

郑和趁隙走访了马六甲的华人村落。村落坐落在港口东侧的平原上,房屋多是中式样式,青砖黛瓦,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红灯笼,有的门楣上还贴着“福”字,充满了大明的年味。墙角种着从大明带来的白菜、萝卜等蔬菜,长势喜人;几位老人坐在榕树下下棋,棋盘是用石头刻成的,棋子是打磨光滑的石子,他们一边下棋,一边聊着家乡的趣事;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口中唱着大明的童谣,歌声清脆动听,回荡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

 

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坐在门口择菜,见到郑和,眼中一亮,连忙放下手中的菜篮子,起身拉着他的手絮叨着:“郑大人,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林阿婆啊!前三次您来的时候,我的孙子才刚会走路,还让您抱过呢!”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整理香料的少年,眼中满是慈爱,“您看,现在都能帮着看铺子了!”

 

郑和笑着点头,认出了林阿婆,说道:“林阿婆,我当然记得。没想到一晃三年,孩子都长这么大了。”他从随身的锦袋里取出一块玉佩,玉佩上雕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质地温润,工艺精湛,递给少年:“拿着吧,好好学习,多识些字,将来若想回大明读书、经商,随时可以找舰队的人帮忙,我们一定会尽力相助。”

 

少年接过玉佩,紧紧握在手中,对着郑和深深鞠了一躬,声音清脆:“谢谢郑大人!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您一样,为大明争光!”

 

离别前夜,华人会馆与马六甲王室联合为郑和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晚宴。晚宴设在华人会馆的庭院里,红灯笼挂满了整个院子,一串串灯笼随风摇曳,映得夜空一片通红,如同过年一般热闹。庭院中央摆放着数十张圆桌,桌上铺着红色的锦缎,摆满了中西合璧的菜肴——既有大明的东坡肉、佛跳墙、松鼠鳜鱼,也有马六甲的烤沙爹、椰浆饭、咖喱螃蟹,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谢明远端着一杯酒,步履稳健地走到郑和面前,眼中满是不舍与感激,声音略带沙哑:“郑大人,这杯酒,我代表马六甲的全体华人乡亲敬您!敬您为我们海外游子所做的一切,敬大明对我们的庇护!祝您归程顺利,平安抵达故土,也盼您下次再来看我们!”

 

在场的华人与马来人纷纷端起酒杯,齐声呼喊:“敬郑大人!敬大明!祝大人一路平安!”声音洪亮,回荡在庭院上空,满是真挚的情谊。

 

乐师们演奏着大明的《彩云追月》,旋律悠扬婉转,如月光般温柔;几位华人少女身着色彩艳丽的襦裙,手持丝绸帕子,跳起了家乡的舞蹈,舞姿轻盈优美,如蝴蝶般翩翩起舞;随后,马来舞女也穿着华丽的筒裙,加入其中,她们的舞蹈热情奔放,动作舒展,两种舞蹈风格迥异却和谐相融,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晚宴尾声,谢明远送上了一幅由华人画师精心绘制的《马六甲华人生活图》。画卷长达三丈,笔触细腻,色彩鲜艳,详细描绘了华人在马六甲的劳作、生活、贸易场景——码头边华人与水手并肩搬运货物,田地里华人教马来人种植水稻,会馆里华人议事的场景,村落里孩子们嬉戏的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温情与活力。“大人,这画卷记录着我们在南洋的日子,也记录着您对我们的恩情,望您带回大明,呈给陛下,让陛下知道,海外游子始终心念故土,从未忘记自己是大明的子民。”谢明远双手托着画卷,语气庄重而恳切。

 

郑和接过画卷,指尖抚过细腻的宣纸,画面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历历在目,仿佛能感受到其中的烟火气息与真挚情感。他郑重点头:“谢老放心,我定会将这幅画卷亲手呈给陛下,让陛下知晓海外乡亲的近况与心意。”

 

苏丹满速沙二世随后上前,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金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串由硕大珍珠与鲜红红宝石交替串成的项链,项链中央镶嵌着一块椭圆形玉佩,上面用汉、马两种文字刻着“明马亲善”四个字样,玉佩边缘镶嵌着细小的钻石,在灯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郑大人,这串项链象征着马六甲与大明永恒的友谊。”苏丹语气诚恳,“前三次的礼物见证了我们的相识相知,此次的礼物,愿护佑您平安回到故土,也愿我们两国的友谊如马六甲海峡的海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郑和双手接过金盒,心中满是感动。他望着眼前的华人乡亲与马来友人,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愈发清晰,声音略带沙哑却无比坚定:“诸位的厚赠,在下定会珍藏一生,视若瑰宝。此次马六甲之行,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真挚的友谊,这份情谊跨越山海,铭记于心。我定会将你们的心意带回大明,禀报陛下,让大明与马六甲的友谊之树,永远枝繁叶茂,惠及两国百姓。”

 

晚宴直至深夜才落幕,华人乡亲与马来友人们依依不舍地送别郑和,反复叮嘱着归程的注意事项。郑和一一回应,心中满是不舍,直到夜色渐深,才在侍从的陪伴下返回“大明号”。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马六甲港还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大明号”的九桅已升起洁白的船帆,在微风的吹拂下缓缓鼓起,如展翅欲飞的雄鹰。码头边,早已聚集了前来送别的人群——谢明远带着华人会馆的成员,手中挥舞着写有“一路平安”“心念大明”的红色灯笼;苏丹满速沙二世与大臣们身着正装,神情肃穆而不舍;华人村落的乡亲们也来了,林阿婆牵着孙子的手,手中捧着一包刚做好的芝麻汤圆;孩子们追着船舷奔跑,高声呼喊着“郑大人再见”“欢迎再来”,声音清脆动人,穿透晨雾,回荡在海峡上空。

 

郑和站在船楼之上,身着明黄色官袍,腰间系着玉带,目光扫过码头上的每一张笑脸——谢明远的白发在晨风中飘动,苏丹的金冠泛着微光,林阿婆的笑容慈祥温暖,孩子们的脸庞充满童真。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汤圆的甜香、香料的醇厚与灯笼的烟火气,这些气息交织在一起,成为马六甲最独特的印记。

 

“起锚!”随着郑和一声令下,绞盘转动起来,沉重的船锚缓缓收起,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打破了晨雾的宁静。“大明号”缓缓驶离马六甲港,朝着大明的方向驶去。码头上的身影渐渐变小,灯笼的红光逐渐模糊,直至被晨雾彻底笼罩,消失在视野中。

 

郑和依旧伫立在船楼之上,手中紧握着《马六甲华人生活图》与装有项链的金盒,目光望向远方。王景弘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温热的铁观音,笑着说道:“大人,过了马六甲海峡,再航行十日,便能望见大明的海岸线了!到时候,就能喝到正宗的家乡茶,吃到家乡的饭菜了。”

 

郑和浅饮一口茶汤,茶香驱散了些许离愁,他望着茫茫大海,心中百感交集。归程的路已近在眼前,从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风沙,到古里港的琉璃光影;从锡兰港的佛光宝气,到苏门答腊的沉香雾霭;再到马六甲的浓浓乡情,每一个港口都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每一次停靠都书写着友好的篇章。舰队的船舱里,装满了异国的珍宝与友邦的情谊;船员们的心中,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使命的坚守。

 

大明的海岸线正在远方等候,那里有故土的炊烟,有陛下的期盼,有百姓的迎接,更有这段伟大远航即将落幕的荣光。郑和握紧手中的礼物,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段跨越万里的旅程,不仅是一次贸易与探索,更是一次友谊的传播与文明的交融,而这一切,都将在抵达故土的那一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