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锡兰港的佛光宝气
印度洋的东北季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如无形的羽翼托着“大明号”及随行舰队劈波斩浪。船楼之上,郑和身着明黄色官袍,外罩一件月白色杭绸披风,披风边角绣着细密的云纹,在海风中招展如帆。他手中摩挲着一枚从锡兰带回的红宝石挂件——那是前三次停靠时,锡兰国王所赠,色泽依旧鲜红如血,指尖能触到宝石表面细腻的切割纹路。三日前从古里港出发时,拉贾曼赠送的印度洋全图还摊在一旁的案几上,锡兰港的位置被朱笔圈出,旁注着“佛牙圣地,红宝石之乡”的字样,此刻,那片标注的海域正逐渐清晰。
“大人,前方海平面出现锡兰岛轮廓!”瞭望手李忠的喊声穿透风声,他攀在最高的桅杆上,黄铜望远镜反射着粼粼波光。郑和抬眼远眺,只见远方天际线处,一抹深绿色的剪影正缓缓舒展,山峦起伏如卧佛,被晨雾笼罩得若隐若现。随着舰队不断靠近,轮廓愈发清晰:港口依山而建,山体覆盖着茂密的热带植被,高大的棕榈树迎风摇曳,叶片摩挲的声响仿佛能穿透海浪;港湾内的海水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蓝,近岸处是清澈的浅蓝,远处则是深邃的湛蓝,阳光洒在海面上,碎金般的光芒跳跃不定。
码头早已是人声鼎沸,桅杆如森林般密集,来自阿拉伯的独桅帆船、波斯的多桅商船、东南亚的独木舟错落有致地停泊着,各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红底金纹的阿拉伯旗帜、绣着几何图案的波斯旗帜、绘着孔雀的印度旗帜,与大明舰队的日月旗遥相呼应。与古里港的琉璃光影不同,锡兰港的建筑更显厚重古朴:白色的石质楼宇依山而建,墙体上雕刻着繁复的佛教纹饰,莲花、法轮的图案随处可见;屋顶覆盖着红褐色的陶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街道两旁的商铺门口,挂着色彩艳丽的纱幔,随风飘动如彩云。
“大明号”缓缓靠岸,船舷与码头碰撞的瞬间,系缆的水手们动作娴熟地将粗壮的麻绳抛向岸边,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锡兰士兵立刻上前固定。码头上,一队身着华丽服饰的官员正快步走来,为首的中年男子身材高大,肤色呈健康的古铜色,头戴一顶镶嵌着巨大红宝石的金冠,红宝石直径足有四寸,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身着深紫色锦袍,袍角绣着金线织成的佛教吉祥纹样,腰间系着一条鎏金腰带,上面镶嵌着数十颗大小不一的蓝宝石与珍珠,正是锡兰国首席大臣拉贾辛哈。他曾三次接待郑和舰队,对大明的礼仪习俗颇为熟悉,此刻见到郑和登岸,立刻快步上前,双手合十躬身行礼,用流利的汉语说道:“尊敬的郑和大人,一别三载,您依旧神采奕奕!国王陛下已在王宫等候多时,特意命我在此恭迎。”
郑和拱手还礼,笑容温和而庄重:“拉贾辛哈大人客气了,劳烦你亲自等候,实在过意不去。此次归程途经贵地,一来是按惯例补充物资,二来是专程拜会国王陛下,续一续两国的友谊佳话。”说话间,他的目光扫过码头的人群,只见百姓们纷纷涌到街边,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白色纱丽裤,上身套着紧身短衫;女子则穿着长长的纱丽,红、橙、绿、紫等色彩交织,如同流动的花海。孩子们手中捧着鲜花,见到郑和便高声欢呼,声音清脆如鸟鸣;几位老者拄着拐杖,眼中满是崇敬,不住地颔首致意。
跟随拉贾辛哈前往王宫的路上,沿途景致愈发彰显锡兰的异域风情。街道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缝隙间长着零星的紫色野花;两侧的商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码头上常见的红宝石、蓝宝石被装在精致的铜盒中,光芒四射;香料摊前,肉桂、丁香、豆蔻堆积如山,香气浓郁得几乎能醉人;纺织铺里,色彩艳丽的棉布与丝绸挂在架上,上面印着独特的佛教图案。一位名叫卡鲁的宝石商人认出了郑和,连忙从摊位后走出,双手捧着一个锦盒,笑着说道:“郑大人,前三次您买的红宝石,在大明皇室很受欢迎吧?这次我特意备了些上等的鸽血红,您一定要看看!”郑和笑着点头,示意随行的沈荣记下,待后续贸易时再细谈。
王宫坐落在港口西侧的半山腰上,需沿着蜿蜒的石阶而上。石阶两旁种植着高大的菩提树,枝叶繁茂如伞,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树干上缠绕着彩色的经幡,随风飘动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如低语。王宫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墙体打磨得光滑如镜,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佛陀诞生、菩提树下悟道、涅槃等场景栩栩如生,人物神态各异,衣袂飘飘。宫门两侧矗立着两座巨大的石狮子雕像,狮子口中衔着铜铃,眼神威严,身上雕刻着宝石镶嵌的花纹,气势恢宏。与前三次不同的是,此次宫门前多了一座小巧的石亭,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汉语和锡兰语镌刻着“大明锡兰友好碑”,字迹遒劲有力,正是前三次贸易结束后,两国共同立下的。
走进王宫大厅,一股浓郁的檀香扑面而来。大厅地面铺着一张巨大的波斯织金地毯,上面用金线织出佛教的曼荼罗图案,色彩繁复而华丽;墙壁上悬挂着多幅佛教题材的油画,画框由黄金打造,镶嵌着细小的宝石;大厅尽头的宝座由整块象牙雕刻而成,上面镶嵌着数百颗红宝石与蓝宝石,宝座后方的屏风则是用云锦制成,上面绣着百鸟朝凤的图案——那是前三次郑和赠送的礼物,如今依旧色泽鲜亮。锡兰国王维贾亚巴忽六世早已端坐宝座之上,他身着缀满珍珠的明黄色锦袍,头戴镶嵌着巨大蓝宝石的王冠,面容温和而威严,眼角的皱纹比前三次相见时更深了些,却更显睿智。见到郑和走进大厅,他立刻起身走下宝座,快步上前,双手握住郑和的手,力道沉稳:“郑和大人,欢迎回家!每一次你的到来,都让锡兰的佛光更加璀璨。”
郑和躬身行礼,姿态谦逊:“陛下过誉了,能得到您的盛情款待,是大明舰队的荣幸。前三次在贵国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贵国的佛教文化、精湛工艺,都让我们深感钦佩。”双方落座后,侍女们端着银质托盘款款走来,托盘上摆放着香气四溢的奶茶与精致的点心。奶茶盛在镶金的银杯里,色泽浓郁,飘着一层细密的奶泡,里面加了本地特有的香料,口感醇厚回甘;点心则有椰奶糕、蜂蜜炸果、水果凉糕等,造型精致,其中一款用糯米制成的糕团,上面印着莲花图案,与前三次吃到的样式相似,却多了几分香料的清香。
“大人此次归程,所需物资我们早已备好。”维贾亚巴忽六世端起奶茶,轻轻抿了一口,说道,“小麦六千石、大米四千石、淡水两万五千桶,都已存入码头的仓库,随时可以让船员们清点接收。另外,听闻你船上还有剩余的青花瓷与云锦,我国的贵族与商贾早已翘首以盼,不知此次的贸易比例如何?”郑和示意沈荣呈上贸易清单,沈荣从锦盒中取出账簿,双手递给拉贾辛哈,由其转呈国王。“陛下,此次剩余的货物虽数量不多,但皆是上等佳品。”郑和笑着说道,“一件上等青花瓷可换十五颗优质红宝石或三十斤肉桂;一匹普通云锦可换十颗红宝石或二十斤丁香;特级嵌孔雀羽线云锦仅余三十匹,一匹可换二十颗优质红宝石或五十斤檀香,与前三次的比例基本一致。此外,我们还带来了一些武夷岩茶与景德镇新烧制的薄胎瓷,也想与贵国进行交换。”
维贾亚巴忽六世接过账簿,仔细翻阅着,身旁的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低声商议。拉贾辛哈指着账簿上的特级云锦条目,笑着说道:“大人,特级云锦的比例依旧公道,上次您带来的几匹,至今仍是王后最爱的珍品,常常向贵族们展示。”国王闻言,当即点头应允:“便依大人所言!我愿用八百颗优质红宝石、两千斤肉桂、一千斤丁香,换取你的四百件青花瓷、两百匹云锦(含三十匹特级品)与八百斤武夷岩茶。薄胎瓷若是佳品,我们也愿用珍珠交换。”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沈荣书写汉语版本的协议,锡兰国的史官则书写锡兰语版本,拉贾辛哈与郑和分别在两份协议上签字盖章——大明的印章是纯金打造,印面刻着“大明郑和舰队”字样;锡兰的印章则由红宝石镶嵌而成,印面刻着国王的名号,与前三次的印章样式一脉相承。
接下来的八日,锡兰港因大明舰队的到来而愈发热闹。码头边,大明的水手们穿着统一的号服,扛着青花瓷箱走下跳板,箱子上贴着红色的标签,标注着“上等”“中等”的字样;云锦则被装在精致的锦盒中,由专人看管,防止沾染灰尘。锡兰的搬运工们身着粗布衣衫,推着木车,将红宝石用柔软的丝绸包裹好,装入特制的铁盒中;香料则用麻布袋装成巨大的货包,袋口印着锡兰国的国徽。贸易市场上,大明的商品再次引发抢购热潮,一位名叫悉达多的贵族专程从内陆赶来,一次性买下二十件青花瓷与十匹云锦,笑着对郑和说道:“大人,前三次买的青花瓷,摆在佛堂里,每次诵经时都觉得佛光更盛,此次定要多备些,送给寺庙的高僧们。”
郑和趁隙前往了锡兰最著名的佛牙寺。佛牙寺位于港口东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是锡兰国最神圣的佛教圣地,前三次停靠时,他曾两次前往参拜。寺庙的大门由紫檀木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教纹饰,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佛牙寺”三个汉字,是前三次来访时,大明的书法家所题。走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佛塔,塔身由白色大理石砌成,高达数十丈,塔顶覆盖着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身周围环绕着数百个小佛龛,每个佛龛中都供奉着一尊小巧的金佛像。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身着黄色僧袍的僧人穿梭其间,神情肃穆。
一位名叫达摩悉提的高僧早已在寺门口等候,他须发皆白,身着红色僧袍,手中握着一串紫檀佛珠,见到郑和,双手合十行礼:“郑大人,别来无恙?前三次您送来的大明佛经,我们早已翻译成锡兰语,供僧人们研读。”郑和躬身还礼,语气恭敬:“大师客气了,能为贵寺略尽绵薄之力,是在下的荣幸。此次前来,一是为了参拜佛牙舍利,二是想向大师请教佛法。”达摩悉提笑着点头,引着郑和走进主殿。主殿内,一盏巨大的琉璃灯悬挂在穹顶,光芒透过彩色琉璃,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影。殿中央的高台上,供奉着一个镶嵌着无数宝石的金质佛龛,佛龛内,一枚佛牙舍利静静躺在锦缎之上,色泽微黄,质地温润,据说这是佛陀涅槃后留下的唯一佛牙,是锡兰国的镇国之宝。
郑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佛牙舍利前焚香跪拜,祈求佛陀保佑大明舰队平安归程,保佑大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跪拜完毕,他与达摩悉提坐在殿侧的禅房内,探讨佛法。郑和向大师介绍了大明的佛教发展情况,讲述了南京报恩寺、苏州寒山寺的历史与规模;达摩悉提则向郑和讲解了锡兰佛教的传承脉络,以及佛牙寺的历史典故。谈话间,大师取出一本用贝叶制成的佛经,说道:“大人,这是我们寺内珍藏的《贝叶经》孤本,上面记载着许多失传的佛法要义,今日赠予大人,愿两国的佛教文化能世代相传。”郑和双手接过贝叶经,只见叶片经过特殊处理,质地坚韧,上面用梵文书写着细密的经文,字迹工整,心中满是感动:“多谢大师厚赠,在下定会将其带回大明,珍藏于皇家寺院,供世人研读。”
离开佛牙寺后,郑和又参观了锡兰的宝石工坊与香料种植园。宝石工坊位于港口附近的一条小巷内,工坊里,数十位工匠围坐在低矮的木桌旁,专注地打磨着宝石。他们手中握着细小的刻刀与金刚砂,将粗糙的宝石原料一点点打磨成精美的饰品——有的将红宝石雕刻成莲花形状,有的将蓝宝石镶嵌成法轮图案,还有的将珍珠串成项链,技艺精湛绝伦。一位名叫普拉卡什的老工匠见到郑和,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尊用红宝石雕刻的佛像,佛像高约三寸,眉眼慈祥,栩栩如生:“大人,这是我仿照前三次您带来的大明佛像雕刻的,用的是上等鸽血红宝石,希望您能收下。”郑和接过佛像,细细端详,只见宝石色泽均匀,雕刻工艺精湛,比前三次见到的锡兰宝石雕刻更显细腻,不禁赞叹道:“普拉卡什大师的技艺愈发精湛了,这尊佛像堪称珍品。”说罢,让随行的工匠取出一柄大明锻造的钢制刻刀,赠予普拉卡什:“这是大明最新锻造的刻刀,刀刃锋利,不易磨损,想必能助你雕刻出更精美的作品。”
香料种植园则在城郊的绿洲旁,大片的肉桂树、丁香树、豆蔻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种植园的园主名叫库马尔,身着白色纱丽,热情地向郑和介绍:“大人,前三次您带来的大明种植技术,我们一直在沿用,现在香料的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三成,香气也更浓郁了。”他指着一棵肉桂树,说道:“您看,这棵树就是用大明的嫁接技术培育的,树皮更厚,肉桂油的含量也更高。”郑和仔细观察着肉桂树的枝干,让随行的农官记录下嫁接的细节,说道:“库马尔先生,此次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水稻种子,适合在热带地区种植,希望能对贵国的农业有所帮助。”库马尔闻言,欣喜不已,连忙让仆人收下种子,再三道谢。
每日午后,郑和都会前往王宫与维贾亚巴忽六世叙旧。这日,国王带着郑和来到王宫的花园,花园里种植着各种热带花卉——鸡蛋花洁白如玉,花瓣边缘带着淡淡的黄色;三角梅姹紫嫣红,爬满了围墙;昙花则含苞待放,透着几分娇羞。花园的中央有一座小小的喷泉,泉水清澈,里面游动着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国王指着花园角落里的一座小亭子,说道:“大人,这座亭子是按照前三次您描述的大明亭台样式建造的,用的是本地的红木,您看看是否合意?”郑和走进亭子,只见亭子的梁柱上雕刻着大明风格的缠枝莲纹,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与大明园林中的亭子颇为相似,心中不禁感慨:“陛下有心了,这座亭子既保留了大明的风格,又融入了锡兰的特色,实在精妙。”两人坐在亭中,品着武夷岩茶,聊着两国的风土人情,从佛教文化谈到农业技术,从贸易往来谈到艺术创作,相谈甚欢。
离别前夜,维贾亚巴忽六世为郑和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晚宴。晚宴在王宫的露天广场上举行,广场上灯火通明,数十盏镶嵌着宝石的铜灯悬挂在四周,光芒四射。舞女们身着轻纱舞衣,衣摆缀着细碎的铃铛,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舞姿曼妙如蝶,她们跳的是锡兰传统的佛教舞蹈,动作舒缓而庄重,每一个手势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乐师们坐在角落,弹奏着鲁特琴、塔布拉鼓等乐器,旋律婉转悠扬,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海浪拍岸。忽然,曲风一转,一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正是大明的《茉莉花》,只是加入了锡兰乐器的伴奏,多了几分异域韵味。拉贾辛哈笑着上前解释:“大人,这是我们的乐师特意改编的,希望能让您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晚宴尾声,维贾亚巴忽六世亲手将一个锦盒递给郑和,打开后里面是一串精美的红宝石项链——项链由十八颗鸽血红宝石串成,每颗宝石都大小均匀,色泽鲜红,中央那颗最大的宝石上雕刻着佛陀的头像,栩栩如生。“郑大人,这串项链是锡兰国的国宝,象征着我们两国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国王的语气诚恳,“前三次的交往,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希望这串项链能护佑您平安返航,也希望大明与锡兰的友谊能如同这佛牙寺的佛光,永远照耀着印度洋。”郑和双手接过锦盒,郑重地说道:“陛下的厚赠,在下定会珍藏一生。此次锡兰之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贵国的热情与真诚,我定会将这份友谊带回大明,禀报陛下,让两国的友好往来绵延不绝。”
拉贾辛哈则送上了一幅巨大的锡兰地图,地图由桑皮纸制成,上面用朱笔标注着锡兰国的各个港口、山脉、河流,以及贸易路线,甚至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的季风规律。“大人,这是我们根据前三次您提供的航海数据,以及本国的航海经验绘制的,比前三次的地图更为详尽,连南部海域的暗礁群与隐蔽海湾都一一标注,定能助大人归程一路顺遂。”郑和展开地图,见上面不仅有锡兰本土的详细地貌,还延伸标注了从锡兰至苏门答腊的航线,朱笔勾勒的线条旁密密麻麻写着水深、洋流等注释,心中满是感动,连忙让随行的航海官收好:“这份地图太过珍贵,多谢拉贾辛哈大人费心,它不仅是归程的指引,更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晚宴结束时,夜色已深。郑和漫步在王宫的回廊上,晚风带着热带花卉的清香,拂过脸颊。远处的佛牙寺传来阵阵钟声,悠远而肃穆,与码头边商船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锡兰港独特的夜曲。他手中握着那串红宝石项链,宝石的冰凉触感透过指尖传来,映着廊下的灯火,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前三次停靠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第一次来时,佛牙寺的钟声也曾这般悠扬;第二次与国王探讨佛法时,花园里的鸡蛋花正开得绚烂;第三次贸易结束时,码头上百姓欢送的欢呼声犹在耳畔。如今,第四次停靠即将落幕,归程的脚步愈发临近,心中既有对这片土地的不舍,也有对故土的思念。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大明号”的九桅已升起洁白的船帆,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缓缓鼓起。码头边,早已聚集了前来送别的人群:维贾亚巴忽六世身着明黄色锦袍,站在最前方,身后是拉贾辛哈等大臣;达摩悉提高僧带着几位僧人,手中捧着经卷,口中低声诵经,为舰队祈福;普拉卡什老工匠与库马尔园主也来了,他们手中分别举着红宝石雕刻的小佛像与装满香料的锦袋;百姓们则挥舞着鲜花与经幡,高声呼喊着“一路平安”,声音此起彼伏。
郑和站在船楼之上,身着明黄色官袍,向码头上的众人拱手致意。他的目光扫过熟悉的身影,扫过洁白的佛牙寺塔尖,扫过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物资,心中百感交集。“起锚!”随着他一声令下,绞盘转动起来,沉重的船锚缓缓收起,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大明号”缓缓驶离码头,朝着东北方向驶去。
码头上的人群依旧在挥手,身影渐渐变小,直至被晨雾笼罩。郑和握着那串红宝石项链,望着渐渐远去的锡兰港,佛牙寺的金顶在晨光中最后闪烁了一下,便消失在视野中。王景弘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温热的武夷岩茶,说道:“大人,下一站是苏门答腊港,按航线测算,四日后便可抵达。那里盛产沉香与龙涎香,前三次我们在那里补充了不少香料,此次归程,正好可以再做一次贸易。”
郑和浅饮一口茶汤,茶香驱散了些许离愁。他望向茫茫大海,东北季风正劲,船帆上的日月旗猎猎作响。归程的路还在继续,从锡兰到苏门答腊,从苏门答腊到马六甲,每一个港口都承载着友谊与记忆,每一次停靠都书写着跨越山海的传奇。他手中的红宝石项链与贝叶经,连同古里港的蓝宝石与琉璃光影,一同被珍藏在船舱中,成为此次远航最珍贵的馈赠,也成为大明与西洋各国友好往来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