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共振的频率
> 第十四个秘密:当我试图用你的语言,描绘你的世界时,我仿佛,第一次触摸到了那片海的温度。
——《林晚星的日记》写于报告完成后的深夜。
------------------------------------------------
开学前的日子,因为那通电话和那封邮件,仿佛被注入了一种隐秘的活力。晚星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仔细阅读陈默发来的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谨慎地斟酌着每一个用于描述的词语。她希望她笔下的文字,能配得上他们辛苦采集的数据,能准确描绘出那片他热爱的湿地。
邮件往来变得频繁。起初只是她针对一些术语和描述提出疑问,他给予简洁准确的解答。后来,偶尔也会穿插一两句关于数据背后现象的延伸讨论。
比如,关于某种候鸟的迁徙路线,他会附上一张简洁的手绘示意图(用他尚未完全恢复的左手画的,线条有些生涩,却依旧精准)。
比如,提到潮汐对底栖生物的影响,他会推荐一篇相关的、并不晦涩的科普文章。
他的回复始终保持着理性,像一篇篇微型的学术笔记。可晚星却从中读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东西。那是一种分享的意愿。将他所知的、所热爱的那个世界,向她稍稍敞开一道缝隙的意愿。
她不再是那个完全被隔绝在外的旁观者。她成了一个被允许进入、并参与讨论的合作者。
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他们之间,终于建立起了一种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共振频率。通过冰冷的电子邮件,通过那些理性的数据和文字。
开学前一天,报告的初稿终于整理完毕。晚星将文件发回给他做最后确认。发送成功后,她看着电脑屏幕,心里竟生出一种淡淡的不舍。这段通过电波连接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几分钟后,他的回复来了。
“收到。辛苦了。写得很好,比预期更准确。”
很简短的肯定。可“很好”这两个字,从他那样一个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的人口中说出,带着非同寻常的分量。晚星看着那行字,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扬起。一种被认可的暖意,悄悄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
她关掉电脑,走到窗边。夜幕已经降临,初春的风带着些许暖意,拂过脸颊。她想起湿地那天刺骨的寒风和格格不入的疏离,与此刻隔着屏幕却能感受到的、那微弱却真实的共振,恍如隔世。
她拿出笔记本,这一次,笔尖落下的痕迹,少了几分彷徨,多了几分沉静的暖意。
【 二月末 回暖 邮件往来终结 】
“我们用文字,搭建了一座临时的桥。”
“桥这边,是我小心翼翼的理解。”
“桥那边,是他理性清晰的指引。”
“没有提及星辰,也没有说起大海。”
“只有候鸟的轨迹,和潮汐的节律。”
“可我却觉得,我仿佛触摸到了,”
“那片沉默海域下,缓缓涌动的暖流。”
“他说:‘写得很好。’”
“三个字,像春风,吹皱了我心底,一整片冰封的湖。”
合上笔记本,她感觉胸腔里被一种饱满而柔软的情绪填满。那不仅仅是暗恋的酸涩,更掺杂了一种因努力而被看见、因理解而产生共鸣的、微甜的满足。
那片海,依旧深邃,依旧沉默。
但她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能与它同频呼吸的方式。哪怕只是暂时的,哪怕只是通过冰冷的媒介。
这种共振,比任何想象中的靠近,都更让她感到真实,与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