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大将——首任伊犁将军,云贵总督、兵部尚书,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明瑞(?-1768)
富察·明瑞(?—1768年),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大学士傅恒之侄,清朝中期名将、外戚。
出身名门,平步青云:
明瑞出身名门,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富察氏之后。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便率族人归附。明瑞之父富文,官至一等公。明瑞的叔叔一等忠勇公傅恒,官至领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而傅恒的姐姐,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因其生性恭俭,颇受乾隆帝钟爱,夫妻感情极深。良好的家庭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明瑞能够成为乾隆朝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明瑞最初就以官学生的身份继承了父亲一等公的爵位,这可比阿桂强的多了,比许多满大臣都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明瑞就以副都统衔担任领队大臣,随军师征阿睦尔撒纳,后因平定有功,被擢升为户部侍郎,随后授予参赞大臣一职,并于其公爵前加“毅勇”二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明瑞师征霍集占,因功赏戴双眼花翎,并加赠云骑尉世职。班师回朝后,乾隆帝将其画像陈列于紫光阁,随后不久又将明瑞擢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明瑞出任伊犁将军,加赠并骑都尉世职。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到十年间,明瑞升迁迅速,屡屡担任要职,也屡因战功受到乾隆帝赏赐与嘉奖,其升迁速度相当之快,可以说是坐着火箭上来的。
坐镇西域并成为首任伊犁将军:
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作为全疆的最高统帅,在新疆实行军府制。明瑞因为战功,成为首任伊犁将军。
在新疆的时间和成为伊犁将军五年的任期内,明瑞根据乾隆的旨意筹办在北疆重镇塔尔巴哈台驻兵的有关事宜。同时明瑞又上奏田兵的事项,以为屯田兵应驻扎在雅尔城,雅尔城就是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尔巴哈台山麓乌尔扎尔地带,留下了骑兵三百照管贸易,其余骑兵一千二百人,交给领队大臣在周围巡查。雅尔与伊犁,多往返移交,请从额敏河沿到巴尔楚克沁,达兰设三个大卡伦,各驻兵三十人。而库克托木岭等地,酌情设置卡伦,那么塔尔巴哈台一带就可以声势相接。现今乌鲁木齐的驻兵比巴里坤多,请将这两处的办事大臣撤回巴里坤,提督移驻乌鲁木齐,总兵移驻巴里坤。乾隆基本上同意明瑞的看法,只是将乌鲁木齐大臣移驻雅尔。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明瑞上奏,请求在伊犁添设理事同治,乾隆老爷子同意了。到了十二月份,明瑞又上疏和乾隆说,雅尔等处驻兵屯田所需要的军器,在绿旗兵内挑选匠作,购买有关材料加以制作。所有临时增添的拉车辆的马匹,都从牧群当中拨用。由于这样可以节减大量的人力、物力,乾隆也同意了。
在伊犁的年月里,明瑞受过一次处分,那就是因为乾隆二十九年的乌什之乱。驻乌什副都统素诚自戕,叛军推举维吾尔族乌什首领小伯克赖黑木图为帅,同清军相抗衡。明瑞派副都统观音保前往讨伐,后方由明瑞坐镇。乌什首领小伯克赖黑木图出兵两千与清兵作战,明瑞和副都统观音保将其合围,并最终将其打败。虽然最后明瑞、阿桂平定了叛乱,但迁延日久,明瑞也受到了交部议处、革职留任的处分。其实这只是象征性的,没多大实际意义。
南征缅甸壮烈殉国: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多次侵扰西南边陲云南。刘藻、杨应琚前后两任云贵总督,因征缅战争不力或自杀或被赐自尽。在万般恼怒之下,乾隆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调伊犁将军明瑞出任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率军出征缅甸。
明瑞抵达缅甸后,根据形势重新安排兵力部署。奏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主力从滇西重镇腾越和永昌出发,同时派遣参赞额尔登额出北路,自猛密攻老官屯,会于阿瓦。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
九月二十四日,明瑞率主力从永昌出发,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顶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今缅甸兴威)。自宛顶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兵也一路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北路兵十一月十六日抵达老官屯(新街附近),与早已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数千缅军对峙。清兵连日攻击,伤亡甚重。十二月,额尔景额得病身亡,乾隆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北路统帅。明瑞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在蒲卡处杀敌数十,擒获数名缅兵,侦知有九千缅兵屯驻蛮结(今缅甸南渡河以东),便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蛮结。蛮结之战,缅军凭险据守,明瑞所依仗的八旗兵平原野战的优势无法发挥,就采取硬攻的方式,准确的判断出缅军主力所在,除留守大营部队外,主力连续轮番攻击,获得成功。蛮结之役,清兵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贵州藤牌兵王连因为发现缅军山寨构造的一个弱点因建议有功,也被直接升为游击。
蛮结之战后,明瑞继续率兵深入,绕过天险天生桥,十二月十三日抵宋赛(今缅甸送速),十七日到邦亥,前锋十八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阿瓦仅70里。但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军粮尽、马疲、人乏,已经无力攻城。十九日,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笼处(今缅甸孟隆)就食。缅军得知明瑞撤军后,一直尾随,但鉴于清军还很有战斗力,避免直接大规模接触,只是采取袭扰措施,主要将兵力用于木邦方向,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二,缅兵先后将天生桥、蛮结、蒲卡、锡箔等处的清兵台站攻占,清兵损失八百余,只有百余人退回木邦。明瑞军后勤、军情线路被断绝。正月初八,缅兵包围木邦,珠鲁讷坚守十日后不支,自杀,兵溃,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战死,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但清兵大部分还是逃回云南。缅兵不善打歼灭战,清兵逃跑能力也不错。同时云南巡抚派出的九百援兵也溃败而回。这时,北路军已经败退。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北路清兵攻击老官屯不下,伤亡五百余,总兵王玉柱阵亡。同时,染病官兵也不少。缅兵又逐次增兵,清兵被迫退至四十里外的旱塔。正月初十左右,因锡箔台站被断,云南巡抚、乾隆皇帝数次令额尔登额率兵转至木邦,接应明瑞。额尔登额听闻中途猛卯有缅兵出没,就退入铁壁关内,转从陇川入木邦,额尔登额畏敌迁延不前,走走停停,数日路程走了二十多日,直到二月四日才到边境宛顶。此时木邦早已失陷,而明瑞也已陷入缅兵重重包围中,但额尔登额自知战力脆弱,依然不敢出边救援。
十二月二十一日,明瑞军到孟笼,得粮二万余石,暂时缓解了缺粮窘境,明瑞在此休息十多日,过完春节后,再次出发,打算经大山回木邦,途中听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顶撤退。正月十四日,明瑞军在蛮化向尾追不止的缅兵突然反击,歼敌千余,总算把尾追之敌打痛,不再追得那么紧,清兵伤亡虽不大,但总兵李全中枪身亡。缅兵攻占木邦和击退北路清军后,几乎全部主力都赶赴明瑞军处,数万缅兵于二月初七日,将万余清兵围困在小孟育处,此处距离宛顶二百里。明瑞军在此休息三日,于十日夜,沿探明的小路突围,明瑞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兵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十三、十四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顶,其中许多伤病官兵及体弱文官都得以生还。
乾隆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讯息,震怒愤恨无比,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总评:
明瑞的一生是比较短暂的,估计只有四十多左右,其军旅生涯主要是在新疆与缅甸,在新疆他还不是方面大员,表现的也非常不错。在缅甸作为方面大员全军主帅,明瑞对军队以及局势的判断,还有具体的战役战术上,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最终兵败,主要问题是一内一外。内部问题主要是蛮结之战后,明瑞立功心切,有些轻敌冒进,同时对后路防范不严密,致使后勤被断。外部原因就是中缅地带尤其是缅甸境内地形和气候太过复杂恶劣,清军主力尤其是能打的满洲兵多是北方之众,很难适应缅甸的地形气候,后勤无法跟上,也是清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明瑞能活着回来,可能还是要受到一些处分的,毕竟兵败。轻则交部议处,重则革职戴罪立功。但鉴于以往的功勋,加上明瑞的出身,以及傅恒朝中的力保,还是不会有大的影响的。不过明瑞战死,对乾隆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乾隆第一个着意于培养的富察家族年轻将领,就这样殒命沙场了。不过好歹富察家族人丁兴旺,没多久,乾隆就发现并培养了另一个名将。
第一阶段评述:之所以时间点选择在乾隆中期开始,主要是因为乾隆中后期距离鸦片战争有差不多百年左右的时间,正好可为一个时代。乾隆早期也有名将,但如岳钟琪、张广泗成名皆在雍正时代。兆惠、傅恒虽也有不错的战功和军旅生涯,但其一生主要还是文职时候多,而且兆惠去世的较早,故不列入。
乾隆中期,实际是整个乾隆时代的名将,阿桂居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从资历,从能力,从人品上,阿桂绝对是第一。无论是后来的明瑞,福康安,还是海兰察,再往后的额勒登保等人,几乎当年都是阿桂的老部下。阿桂既能在外统军作战,也能在外办案赈灾,在内既能谋划献策,也能忠于职守。阿桂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比较典型的军政全才,做到了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出将入相。至于明瑞,就有些可惜了,去世的太早了,不然他的成就不亚于后来的福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