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的雷雨,如同一次淬炼,彻底改变了林溪和“凯撒”的关系。肢体接触的禁忌被打破后,接下来的进展变得顺理成章。
“凯撒”不再抗拒林溪的靠近。她会每天花时间,用极其轻柔的手法,为它按摩左前肢周围的肌肉,缓解因长期不动和潜意识紧张造成的僵硬。起初,“凯撒”还是会有些紧张,肌肉绷紧,但林溪的触摸总是那么温和、有分寸,伴随着持续的精神安抚(“放松……没事……帮你……”),它很快便适应了,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放松的感觉。
“舒服……轻……喜欢……”
它眼神中的空洞和绝望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以及逐渐恢复的神采。它开始对观察室外的世界重新产生兴趣,会长时间地望着窗外活动的鸟儿和行人,尾巴偶尔会轻轻地摆动一下。当林溪带来它喜欢的玩具或零食时,它会主动迎上来,用湿漉漉的鼻子蹭她的手,表达亲昵和感谢。
心灵的创伤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
陈医生再次为“凯撒”进行了全面的身体评估,结果令人惊喜。它的左前肢虽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但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都有了显著改善,远超单纯物理治疗能达到的效果。心理评估也显示,它的应激反应水平大幅下降,对人类(尤其是林溪)的信任度达到了正常范围。
“这简直是个奇迹。”陈医生看着评估报告,忍不住对林溪感叹,“林助理,你的耐心和方法,真的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那次雷雨夜的干预,非常及时和关键。”
林溪谦虚地笑了笑,心里却明白,如果没有那种独特的“倾听”和“投射”能力,她不可能如此精准地把握“凯撒”的心理状态,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用那种方式稳定住它。这能力,依然是这一切的基础,只是被她用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式包装和运用了起来。
陆景珩看着“凯撒”在观察室里轻松地踱步,偶尔还会用三条腿蹦跳一下去够林溪手里的玩具,他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中那抹锐利似乎柔和了许多。
“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康复计划了。”他对陈医生说,“引入专业的康复师,制定温和的、以恢复功能和建立信心为主的训练方案。重点不是让它回到过去的竞技状态,而是帮助它适应现在的身体,享受作为一只普通狗的快乐。”
他又看向林溪:“林助理,你继续负责它的心理支持和环境适应。康复训练需要你全程陪同,确保它不会产生新的应激。”
“是,陆医生。”林溪郑重地点头。她知道,自己的工作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林溪的陪伴和引导下,“凯撒”非常配合康复师的训练。从最简单的在软垫上行走,到逐渐增加难度的平衡板练习,它都表现得很好。它似乎明白,这些练习是为了帮助它,而不是强迫它。它对林溪的依赖和信任与日俱增,几乎成了她的小跟班。
与此同时,林溪也将“凯撒”的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最初的行为观察、中间的情境唤醒、关键的雷雨夜干预以及后续的康复配合,整理成了一份极其详尽的、符合科学规范的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她巧妙地将自己的“感知”转化为基于细致行为观察和动物心理学理论的推理,并附上了大量的过程记录照片、视频时间戳和量化行为数据。
这份报告,不仅是为了应对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最终审核,更是她对自己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她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将那种玄妙的能力,落地为一套可描述、可部分复制的“深度行为干预与心理重建”方法。
报告完成的那天,林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看着在康复室里,正努力而快乐地跟着康复师做练习的“凯撒”,它虽然跑起来还有些跛,但眼神明亮,尾巴高高翘起,充满了生机。
“跑!好玩!林溪看!” 它兴奋地向林溪传递着意念。
从一具行尸走肉,到如今焕发新生。“凯撒”的转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林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踏实感。她不再仅仅是一个依赖异能的“怪胎”,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哪怕是融合了特殊感知的专业知识)去帮助生命的兽医工作者。
她的新生,与“凯撒”的新生,在这一刻,仿佛同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