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缝自己》
——林缝的七段成长札记
(时间线:8 岁→16 岁→26 岁,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交替,标题即针脚)
---
8 岁·单线结
“妈妈把那只纸飞机放进我内袋,说等长到 1 米 62 再飞。
我偷偷量过,还差 28 cm。
于是每晚睡前,我把自己像毛线那样拉长——
脚跟抵住床尾,头顶抵住床头,数到 100 才许自己翻身。
第二天早晨,毛线总是缩回去,
却在心里留了一个结,单线结,
妈妈教我的第一种针法:
‘只要线头不拉断,布就不会散。’”
---
10 岁·藏针法
“班上有男生扯我辫子,说:
‘你祖父是家暴犯,你将来也会打人。’
我回头,把铅笔芯按在他作业本上,
画了一条笔直的、像监狱栏杆的线。
他愣住,我收起铅笔,
用袖口把线擦花——
藏针法:
‘让痕迹消失在布的背面。’
那天回家,
我把铅笔削成 5 cm 长,插进布娃娃的后颈,
让她替我直起头。”
---
12 岁·倒钩针
“第一次来例假,我以为自己要死了,
却把卫生巾折成纸飞机形状,从教室窗口飞出去。飞机掠过操场,被体育老师一把抓住,
他展开,看见上面用红笔写着:
‘这不是血,是旗帜。’
我被叫到办公室,
女班主任递给我一杯温水,
说:
‘倒钩针,每缝一针往回退半步,
布才结实。疼痛也是,退半步,再前进。’
那天起,
我学会把日历撕成 28 片,
每片背面画一个小红点,像给未来做记号。”
---
. 14 岁·锁边缝
“周末去反家暴中心做志愿,有个 6 岁男孩躲在桌下,手里攥着一根皮带。我蹲下去,把皮带拿到自己手里,对折,用剪刀剪成两段,再剪,再剪,直到它变成 108 截,
像一列蚂蚁。我把蚂蚁拼成一只翅膀,
用白线锁边,缝在男孩 T 恤背后——
‘锁边缝,让毛边不再散开。’
他抬头问:
‘姐姐,我能飞吗?’
我答:
‘先学会把伤口卷进去。’”
---
16 岁·隐形拉链
“身高 1 米 62,整好。
我把那只保存了 8 年的纸飞机拿出来,
却发现它早被长个子的汗水浸湿,
字迹晕成一片蓝雾。我重新拆开展平,
在雾面上用白线刺绣:
‘I am not my grandfather.(我不是我祖父)’
然后缝进一件校服的隐形拉链里,
拉上,谁也看不见;
拉开,风会灌进来,
像替我说出庭证词。
高考体检那天,
医生让我脱外套,我当着全班拉开拉链,
纸飞机‘呼’地飞起,撞在天花板,
又缓缓飘回我手心。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及格了。”
---
. 19 岁·拼布
“大学选修‘材料艺术’,
我把祖母的手帕、母亲的旧字典纸、
灰生留下的《新华字典》封面、
娟姐拆下的毛衣线、琴姨的孕检 B 超复印件,
全部剪成 5×5 cm 方块,拼成一条 2 米×2 米的被子。
被面图案是一只巨大的纸飞机,
机身用 108 块灰色布片——
对应 108 只被烟头烫死的蚂蚁。
展览开幕那天,我站在被子前,
让观众用黑线在被背绣下他们最想忘记的一句话。
三天后,
被子背面长满了字:
‘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别走。’
‘我原谅你了。’
……
我把被子叠起,抱回宿舍,
当床垫——
每晚躺在 200 个人的秘密上,
做梦都是缝纫机
哒哒哒。”
---
26 岁·双面绣
“博士论文答辩结束,
我回‘灰河’遗址,
湖已干涸,长出整片紫云英。
我带了两个框:
一个圆,一个方。
在圆框里,
我用祖父案号 Q12736 作经线,
用祖母手帕的‘救我’作纬线,
双面绣——
正面是祖父的脸,反面是祖母的手,
同一根线,不剪断。
在方框里,我绣了一只纸飞机,
起飞点用的是自己 8 岁那年的身高刻度:
1.34 米。
两个框并排挂在废矿井口,
中间留 20 cm 空隙,正好够一个人走过去。
开幕那天,
风很大,圆框开始旋转,方框开始摇晃,
我站在中间,像站在一枚巨大的针眼,
把过去穿到未来,再把未来拉回现在。
针脚收完,我回头,
看见妈妈(林野)站在远处,没哭,也没笑,
只是伸手在空气里打了一个手语:
‘起飞。’
我低头,
把藏在袖口的那只真正 8 岁的纸飞机
——早已被汗水、泪水、雨水、河水
反复浸泡又晒干的蓝雾——
轻轻抛出去。它没有翅膀,却一路飘,
飘过紫云英,飘过旧矿井,
飘过 1 米 62 的高度,
最后落在两只框之间,被风稳稳缝住。”
---
【彩蛋·针脚统计】
26 年来,
林缝亲手缝过的布片总计 3007 片,
针脚 18216 针,用线 62 公里,
相当于从“灰河”到省城往返 3 次。
其中 108 针为倒钩针,
专门用来把恨往回拉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