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东海岸的季风之歌
南风裹挟着香料的余韵,如同无形的信使,推着“大明号”沿着非洲西海岸缓缓南下。往日里泛着灰蓝光泽的浪涛,随着纬度渐低渐渐染上通透的墨绿,洋流如一双隐形的巨手,轻柔地托着船身前行,船板与海浪撞击的节奏悄然放缓,多了几分热带海域特有的平稳。瞭望手李忠攀在高耸的桅杆上,手中黄铜望远镜不时扫过海岸线——岸边的景致已悄然变换,丹吉尔港那熟悉的土黄色石质建筑群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热带棕榈林,翠绿的叶片在风中舒展摇曳,偶尔能瞥见林间掩映着茅草屋顶的村落,袅袅炊烟在炽热的热带阳光中扭曲上升,与天边的流云交织成朦胧的剪影。
“大人,按伊德里斯大人提供的洋流图测算,再航行五日便可绕过好望角,转向东北进入印度洋!”周文彬捧着一卷摊开的海图快步走来,图上用红笔标注的洋流箭头清晰明了,旁边还密密麻麻写着他连日记录的季风笔记与海域数据。郑和站在船楼观测台,明黄色官袍外罩着一层透气的杭绸薄衫,指尖轻轻划过海图上“好望角”的标记,那里被阿拉伯天文官伊德里斯用阿拉伯文标注了“风浪之眼”的字样。他抬头望了望天色,天空湛蓝如洗,唯有几缕白云慵懒地漂浮在天际,看似平静的表象下,藏着未知的凶险。“吩咐下去,让水手们即刻检查船帆、锚链与绳索,将货舱盖板加固妥当,备好备用帆布与木料,好望角风浪多变,务必提前防范,不可有半分懈怠。”郑和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海风传向甲板,水手们齐声应和,立刻忙碌起来。
不出所料,第三日午后,原本平静的海面骤然变脸。乌云如奔涌的墨汁从天际席卷而来,瞬间吞噬了刺眼的阳光,天地间顿时陷入一片昏暗。狂风呼啸着掠过甲板,如同巨兽的咆哮,硬帆被吹得猎猎作响,发出近乎撕裂的呻吟,几根固定绳索在风中剧烈震颤,随时有断裂的风险。巨浪如连绵的小山般堆叠而起,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狠狠砸在船舷上,雪白的浪花飞溅至数丈高的观测台,打湿了郑和的官袍,咸涩的海水顺着衣料滑落,冰冷刺骨。“收紧左舷帆!降下三分之一主帆!”王景弘的吼声穿透狂风巨浪,深蓝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翻飞,他亲自指挥水手们加固货舱,“所有人抓好固定绳索,切勿在甲板上随意走动!”水手们冒着风雨奔跑,黝黑的脸上满是坚毅,绳索在他们手中飞速穿梭、打结,十五个水密隔舱如同大明舰队坚实的肋骨,稳稳抵御着巨浪的冲击,船身虽剧烈摇晃,却始终在罗盘的指引下没有偏离航向。郑和紧握着观测台的栏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目光坚定地盯着罗盘上始终指向南方的磁针,“让周学者仔细记录风浪数据、洋流流速与方向,这些都是后续航行的宝贵经验,绝不可遗漏。”
历经两日两夜的狂风巨浪,“大明号”终于凭借着精湛的造船工艺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成功绕过好望角,驶入了印度洋海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抚平,海面骤然恢复了温顺,狂风渐息,乌云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将海水染成通透的碧色,波光粼粼如撒了满地碎金。当船身缓缓转向东北,熟悉的东北季风迎面而来,硬帆在风中舒展成完美的弧线,如雄鹰展翅,推着巨舰朝着非洲东海岸疾驰而去。远处的海面上,不时能看到悬挂着彩色三角帆的阿拉伯商船身影,他们见到“大明号”船帆上醒目的日月旗,纷纷鸣笛致意,船员们站在船舷边挥手,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呼喊着友好的问候,声音在海风中传得悠远。
“大人,前方发现陆地!那是摩加迪沙港的白色灯塔!”李忠的喊声带着劫后余生的兴奋与喜悦,穿透了甲板上的喧嚣。郑和抬眼远眺,只见海岸线如一条墨绿色的绸带蜿蜒伸展,一座高耸的白色灯塔矗立在港口边缘,塔顶的火光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指引航向的星辰。随着“大明号”缓缓驶入港口,岸边的景象愈发清晰:码头由巨大的青石板铺成,历经岁月侵蚀,表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两侧停泊着数十艘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桅杆林立如森林;阿拉伯商人穿着宽松的白色长袍,与肤色各异的各国商贩讨价还价,声音洪亮;肤色黝黑的非洲土著赤裸着上身,肌肉线条流畅,肩扛着装满香料的麻袋在人群中穿梭,步伐稳健;空气中混合着豆蔻、肉桂、丁香的浓郁香气,与海水的咸湿、棕榈叶的清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东非港口独有的馥郁气息。
与丹吉尔港的地中海风情不同,摩加迪沙的建筑极具东非特色,多为珊瑚石砌成,外墙涂抹着鲜艳的红土,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棕榈叶,既防晒又通风。许多房屋的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阳光照射下,将屋内映出斑斓的光影,如梦似幻。码头中央,一座巨大的清真寺格外醒目,洁白的圆顶上装饰着金色的纹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宣礼塔传来悠扬的诵经声,与码头的喧嚣、海浪的拍击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韵律。一位身着白色长袍、头戴红色头巾的老者正带着一群随从等候在岸边,他腰间系着一条镶嵌着红宝石与绿松石的宽腰带,手中握着一卷厚重的羊皮书,见到“大明号”稳稳靠岸,立刻快步迎了上来,身后的随从们纷纷躬身行礼,神情恭敬。
“尊敬的郑和大人,我是摩加迪沙的行政长官赛义夫,受桑给巴尔苏丹穆罕默德·本·阿里之命,在此等候您的到来!”老者用流利的阿拉伯语说道,语气中满是敬意,目光扫过“大明号”宏伟的船身、精良的铜炮与满载货物的船舱,眼中难掩惊叹与钦佩,“早从阿拉伯商人口中听闻大明舰队的威名,今日亲眼所见,才知传言不虚——如此宏伟的船只,如此精湛的工艺,定能承载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任。”
郑和笑着颔首,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仪:“赛义夫长官客气了,大明远渡重洋,并非为了彰显武力,意在与非洲各国互通有无,增进彼此友谊。听闻摩加迪沙是东海岸重要的贸易枢纽,盛产宝石与香料,不知当地还有哪些特色物产,能让我等一饱眼福?”
“大人随我来便知!”赛义夫笑着侧身引路,将郑和一行引向码头旁的贸易市场。市场规模宏大,摊位林立,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来自桑给巴尔岛的红宝石泛着浓郁的鸽血红,被工匠镶嵌在银质底座上,光芒四射,引得过往商人频频驻足;蓝宝石如深海般湛蓝,质地纯净无杂质,切割成规整的形状,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祖母绿透着鲜润的翠绿,被雕琢成树叶、花朵的形状,栩栩如生,仿佛带着生机;香料摊位上,豆蔻、肉桂、丁香堆积如山,香气浓郁得几乎让人沉醉,摊主掀开麻袋一角,浓郁的香气便四散开来,吸引着顾客;还有用坚硬的椰壳制作的器皿,表面雕刻着精美的几何花纹,耐用又美观;用河马牙雕刻的摆件,线条流畅,神态逼真;色彩艳丽的棉布上印着独特的东非几何花纹,质地柔软,图案别致。
一位名叫卡迪娅的女商贩正坐在摊位后,专注地用细棉线编织着挂毯,挂毯上绣着海洋、飞鸟与棕榈树的图案,色彩明快,充满了热带风情。见到郑和一行人走近,她主动起身问好,用生硬却清晰的阿拉伯语介绍道:“大人,这是我们部落传承百年的编织技艺,用的是本地特产的木棉线,经过特殊处理,防水又耐用,可做地毯、挂饰,也能铺在船上防潮。”郑和弯腰拿起一块挂毯,指尖触感厚实柔软,图案生动鲜活,不禁赞叹道:“技艺精湛,图案也极具特色,蕴含着贵地的风土人情。”卡迪娅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连忙转身从摊位下取出一块绣着日月图案的小挂毯,双手递到郑和面前:“这是我听闻大明客人要来,特意赶制的,上面绣着您船上的旗帜图案,愿您喜欢,算是我的一点心意。”郑和欣然接过,郑重致谢:“多谢姑娘厚赠,这份礼物我会妥善珍藏,带回大明。”
离开贸易市场,赛义夫引着众人前往桑给巴尔苏丹的宫殿。宫殿建在城郊一处地势较高的山丘上,需沿着铺着青石板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侧摆放着巨大的象牙雕刻,造型各异,有的刻着沙漠驼队,有的雕着海洋生物,工艺精湛。宫门由整块柚木制成,上面镶嵌着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足足有拳头大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奢华。走进宫殿大厅,一股混合着乳香与玫瑰花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驱散了众人身上的风尘。地上铺着从波斯进口的羊毛地毯,图案繁复精美,踩上去柔软舒适;墙壁上挂着多幅描绘海洋贸易与部落生活的油画,色彩艳丽,笔触细腻;大厅中央的长桌上摆满了热带水果与特色点心——金黄饱满的芒果、鲜红多汁的荔枝、软糯香甜的香蕉,还有用椰奶、蜂蜜制作的甜点,表面撒着细碎的坚果,香气诱人。
桑给巴尔苏丹穆罕默德·本·阿里早已端坐于大厅尽头的宝座之上,他身着深蓝色锦缎长袍,袍上用金线绣着海浪与珊瑚的图案,繁复而精美,头戴一顶镶嵌着珍珠与红宝石的王冠,面容温和,眼角的皱纹透着岁月的沉淀与睿智。见到郑和走进大厅,他立刻起身走下高台,快步迎了上来,伸出双手:“郑和大人,欢迎来到桑给巴尔!您的船队跨越万里海洋而来,为我们这片土地带来了东方的文明与希望,我代表摩加迪沙的全体民众,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与敬意。”
郑和躬身行礼,姿态谦逊却不卑微,明黄色的官袍在动作中展开,如同展翅的仙鹤:“苏丹陛下客气了,能受到您的隆重接见,是我的荣幸,更是大明与桑给巴尔友谊的见证。”
双方落座后,苏丹直入正题,语气诚恳:“早听闻大明的丝绸与瓷器在北非丹吉尔备受推崇,价值连城,我们桑给巴尔也早已渴望能与大明建立直接的贸易往来,摆脱中间商的盘剥。摩加迪沙盛产红宝石、蓝宝石与各类珍稀香料,还有优质的象牙、犀角,不知大人愿以何种条件与我们交换?”
郑和示意身旁的沈荣呈上贸易清单,沈荣身着青色官袍,从随身的锦盒中取出一本线装账簿,封面用毛笔书写着“大明与桑给巴尔贸易清单”,字迹工整有力。郑和笑着说道:“陛下,大明此次带来了两千件景德镇官窑青花瓷,涵盖缠枝莲纹、云鹤纹、山水纹等多种样式;一千五百匹云锦,包括嵌孔雀羽线的珍品与普通贡品;还有两千斤武夷岩茶,分为特级与一级两个品级。我们的交换条件如下:一件青花瓷可换五颗优质红宝石或十斤丁香;一匹云锦可换三十斤肉桂或十五斤象牙;一斤武夷岩茶可换八斤豆蔻或三斤没药。”
苏丹听后,与身边的大臣低声商议片刻,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苏丹随即笑着点头应允:“这个交换比例很公平!既体现了大明商品的珍贵,也彰显了我们物产的价值,我完全同意!我愿用八百颗优质红宝石、一千斤丁香、五百斤肉桂与八百斤象牙,换取八百件青花瓷、五百匹云锦与一千斤武夷岩茶。此外,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听闻大明的农具与纺织机极为先进,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与纺织效率,不知能否向大明购买一批,还望大人能派遣工匠传授使用之法?”
“陛下有此需求,大明自然乐意相助!”郑和欣然同意,语气诚恳,“我们船上恰好携带了一批改良后的曲辕犁与脚踏纺织机,本就打算用于与沿途国家交流,今日便赠予陛下,再让随行的农官与工匠留下数日,详细传授使用与维护之法,助贵地发展农业与纺织业,改善民生。”
苏丹大喜过望,脸上满是感激之情,连忙吩咐侍女呈上当地的特色美食。烤芒果淋上浓稠的蜂蜜,香甜软糯,入口即化;椰肉炒饭混合着坚果、葡萄干与藏红花,颗粒饱满,香气浓郁;还有用新鲜海鱼制作的咖喱,辛辣鲜香,搭配着松软的玉米面饼,别有一番风味。席间,双方还就贸易商栈的设立达成共识,约定在摩加迪沙与大明泉州港互设商栈,派驻官员保护商人安全,简化通关手续,减免部分贸易关税,促进双方贸易长期稳定发展。
接下来的几日,大明与桑给巴尔的贸易往来如火如荼地展开。“大明号”的船舱再次被珍贵的物产填满——一箱箱红宝石、蓝宝石被小心地铺在柔软的丝绸上,防止运输过程中碰撞磨损;香料被装入密封的陶罐中,香气透过陶罐缝隙弥漫在船舱里,经久不散;象牙与犀角则分类堆放,用帆布覆盖妥当,由专人看管。与此同时,大明带来的丝绸、瓷器与茶叶在摩加迪沙掀起了抢购热潮,当地贵族纷纷前往临时设立的展销点,争相购买,将精美的青花瓷作为彰显身份的珍品,把华丽的云锦视作最珍贵的服饰材料;甚至有阿拉伯商人专程从周边的蒙巴萨、基尔瓦等港口赶来,只为抢购一批大明商品,转手便可获得丰厚利润。
郑和则趁着贸易间隙,抽空参观了当地的宝石矿场与香料种植园。宝石矿场位于城郊的山谷中,四周群山环绕,矿工们手持简易的铁制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中艰难开凿,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宝石原石。矿场主事穆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他带着郑和参观了宝石的筛选与初步打磨工序,只见工人们将开采出的原石放入盛满水的大木盆中,通过浮力与水流筛选出优质宝石,再用燧石刀具轻轻打磨,去除杂质。“大人,这些宝石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型,最优质的红宝石、蓝宝石还要送到波斯的能工巧匠手中进行精细雕刻与切割,才能卖出高价,”穆萨指着一盆刚筛选出的宝石原石介绍道,眼中满是自豪,“我们这里的红宝石,颜色纯正,质地坚硬,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备受追捧。”郑和让随行的工匠仔细观察筛选与打磨技艺,详细记录下关键步骤,打算带回大明研究改进,为大明的宝石加工工艺提供借鉴。
香料种植园坐落在一片肥沃的绿洲旁,成片的丁香树、肉桂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工人们正忙着采摘丁香花苞,收集肉桂树皮,动作娴熟。种植园主法蒂玛是一位干练的女性,她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向郑和详细讲解了香料的种植与加工过程:“大人,丁香树需种植十年才能产香,每棵树每年只能采集三次,采摘必须在花苞未开放时进行,否则香气会大打折扣,晒干后才能长久保存香气;肉桂则要选择树龄五年以上的树木,剥取树干的内层树皮,晾干后卷曲成束,品质最佳。”郑和摘下一朵新鲜的丁香花苞,放入口中轻嚼,辛辣中带着清新的香气,回味无穷,不禁赞叹道:“贵地香料品质极佳,香气浓郁纯正,若能引入大明种植,定能丰富百姓的生活,为饮食与医药增添新的选择。”法蒂玛笑着点了点头,让人取来一批精心挑选的香料种子,双手递给郑和:“这是我们种植园最好的种子,愿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
离别前夕,桑给巴尔苏丹为郑和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港口广场上张灯结彩,铺设着彩色的地毯,摩加迪沙的民众纷纷赶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土著舞者身着缀满贝壳与兽牙的服饰,随着鼓手们敲击的牛皮鼓点翩翩起舞,舞步奔放有力,贝壳与兽牙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乐师们吹奏着用象牙与椰壳制作的乐器,旋律悠扬动听,时而欢快激昂,时而婉转深沉,充满了东非风情。苏丹亲手将一串镶嵌着数十颗红宝石的项链赠予郑和,项链做工精美,红宝石色泽艳丽,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郑大人,这串项链是桑给巴尔的国宝,象征着我们与大明的深厚友谊,愿它能见证我们跨越海洋的情谊,永世长存。”赛义夫则送上一幅绘制精美的东非航海图,图上用阿拉伯文详细标注了各个港口、暗礁、洋流与季风的位置和变化规律:“大人,这张图是我们几代航海人经验的结晶,能助您在东非海域顺利航行,愿您的远航之路一帆风顺,平安顺遂。”
部落首领们也纷纷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有雕刻精美的象牙摆件,有色彩艳丽的羽毛挂毯,还有用黄金打造的小型图腾,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非洲人民的真诚与热情。卡迪娅挤在人群中,高声向郑和道别,手中挥舞着她新编织的挂毯,脸上满是不舍。
当“大明号”再次启航,摩加迪沙港的身影渐渐远去,白色的灯塔、红色的房屋、高耸的清真寺圆顶,最终化作海平面上的一抹淡影。东北季风推着船身朝着更遥远的东方航行,海浪拍击船舷,发出沉稳的声响,如同远航的号角。郑和站在船楼之上,手中摩挲着那串红宝石项链,阳光洒在宝石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王景弘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温热的武夷岩茶,指着海图上用朱笔圈出的标记:“大人,按既定航线,再航行七日便可抵达马林迪港。听闻那里的黄金纯度堪比几内亚湾,更有被当地人称作‘麒麟’的异兽,长颈高足,斑纹如锦,是从未见过的奇物。”
郑和浅饮一口茶汤,茶香驱散了海风的咸湿,他望向远方海平面,目光中满是探寻的热忱:“‘麒麟’乃上古瑞兽,传闻见之则天下太平,若真有此异兽,倒是要亲眼一见。至于黄金,正好可填补船舱剩余空间,为大明国库再添储备。”说话间,他指尖划过海图上马林迪港的位置,那里标注着“黄金之岸”的字样,是阿拉伯商人口中连接东非内陆黄金部落的重要枢纽。
七日后,晨光微熹之时,瞭望手李忠的喊声再次划破甲板的宁静:“大人!前方望见马林迪港的棕榈灯塔了!”郑和登船楼远眺,只见海岸线向两侧舒展,形成一处天然港湾,港湾内停泊着十余艘小型商船,岸边的棕榈林如绿色屏障,掩映着一座座茅草与土坯搭建的村落,炊烟袅袅,一派祥和。与摩加迪沙的繁华不同,马林迪港更显质朴,码头由粗壮的原木搭建,几位皮肤黝黑的土著正坐在岸边修补渔网,见到“大明号”这般巨舰驶来,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起身挥手呼喊,眼神中满是好奇。
船身稳稳靠岸时,一位身着红色披风、头戴羽毛冠冕的中年男子已带着数十位随从等候在码头,他身材高大,腰间别着一把黄金装饰的弯刀,脖颈上挂着串满黄金珠子的项链,见到郑和登岸,立刻上前躬身行礼,用夹杂着阿拉伯语的斯瓦希里语说道:“尊敬的东方使者,我是马林迪酋长卡鲁姆,代表全体族人欢迎您的到来!”身旁一位身着阿拉伯长袍的老者连忙上前翻译,他是当地的阿拉伯商栈主事易卜拉欣,曾与大明商船有过间接贸易,对汉语略知一二。
“酋长客气了,大明船队远道而来,愿与马林迪世代友好,互通有无。”郑和拱手还礼,目光扫过卡鲁姆身后的随从,他们手中捧着的木盘里,摆放着几块金灿灿的金锭,泛着纯正的光泽。
卡鲁姆笑着抬手引路:“大人一路辛苦,我已备下薄宴为您接风,关于贸易与那‘麒麟’异兽,我们席间详谈。”沿着铺满细沙的小径前行,两侧的村落里,土著居民纷纷探出头来,孩童们追着队伍奔跑,手中挥舞着彩色的贝壳,口中喊着陌生的歌谣。沿途的空地上,几位工匠正用黄金打造饰品,火焰灼烧黄金的光芒与他们黝黑的皮肤相映,金属敲击声清脆悦耳。
宴席设在一处开阔的棕榈庭院中,地面铺着柔软的兽皮,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木桌,桌上摆满了烤羚羊、熏鱼、热带水果与用小米制成的糕点,香气扑鼻。卡鲁姆举起用椰壳制成的酒器,里面盛满了发酵的椰枣酒:“这是我们马林迪的佳酿,敬远方的贵客!”郑和浅酌一口,酒味醇厚,带着淡淡的甜味。
酒过三巡,卡鲁姆示意随从呈上一个沉甸甸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块拳头大小的金锭,黄金的光泽照亮了庭院:“大人,这是我们的诚意。马林迪盛产黄金,内陆的基尔瓦部落更是藏金无数,我们愿用黄金换取大明的丝绸、瓷器与农具,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郑和示意沈荣取出贸易清单,笑着回应:“酋长爽快!大明的青花瓷一件可换三斤黄金,云锦一匹可换十斤黄金,改良曲辕犁一架可换五斤黄金,价格公道,绝不欺瞒。”
卡鲁姆闻言大喜,当即拍板:“就依大人所言!我愿用五千斤黄金、两百斤象牙,换取一千件青花瓷、三百匹云锦与五十架曲辕犁!”双方迅速敲定贸易细节,沈荣当场拟定贸易协议,卡鲁姆用木签蘸取红泥,在协议上按下手印,完成了这桩跨越山海的交易。
席间,郑和提及“麒麟”异兽,卡鲁姆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拍了拍手,几位随从立刻退下。片刻后,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传来,两只身形高大的异兽被牵引着走进庭院——它们脖颈修长,几乎与身体等长,身上布满深浅相间的斑纹,四肢高而纤细,头顶生着一对短小的角,正低头啃食着地上的树叶。
“大人请看,这便是我们口中的‘麒麟’!”卡鲁姆自豪地介绍道。郑和起身走近,仔细观察着这从未见过的生物,只见它们目光温顺,动作优雅,与古籍中记载的“麒麟”虽有不同,却也透着几分祥瑞之气。随行的画师连忙取出纸笔,飞速勾勒出异兽的形态,生怕错过一丝细节。“此兽名为长颈鹿,虽非传说中的麒麟,却是世间罕见的奇物,”郑和赞叹道,“不知酋长能否割爱,赠予大明一对?我愿用五十件青花瓷作为交换。”
卡鲁姆沉吟片刻,点头应允:“大人既喜爱,便送您一对!愿这‘麒麟’能见证我们的友谊,也让东方的民众见识到非洲的奇珍。”
接下来的几日,马林迪港一片繁忙。土著们用骆驼将一箱箱黄金从内陆运到码头,黄金的重量压得骆驼蹄印深陷在沙地里;水手们小心翼翼地将黄金搬上船,存入特制的金库,与之前收购的宝石、香料分仓存放。大明的商品则在当地引发了更大的轰动,卡鲁姆将青花瓷摆放在部落的议事厅中,当作最珍贵的陈设;部落的妇女们捧着云锦,爱不释手,纷纷用黄金换取,打算制成节日的服饰;农官们则带着工匠,向土著传授曲辕犁的使用方法,当看到用曲辕犁耕种的土地比传统农具开垦得更深更平整时,卡鲁姆与部落长老们纷纷赞不绝口。
郑和则抽空跟随卡鲁姆前往内陆的黄金矿场。矿场位于一座山谷中,土著矿工们用木铲挖掘矿石,再用石臼捣碎,通过水流筛选出黄金颗粒,整个过程虽简陋,却能开采出高纯度的黄金。矿场主事向郑和展示了他们的淘金技艺,将含有黄金的矿石放入水中反复揉搓,黄金颗粒便沉淀在底部。郑和让随行的工匠记录下淘金的流程,打算带回大明,为矿业发展提供参考。
离别那日,马林迪港的民众齐聚码头,为郑和送行。卡鲁姆亲手将一对长颈鹿送上“大明号”,还派遣了两位熟悉长颈鹿习性的土著随从,负责照料它们的饮食起居。他递给郑和一个黄金打造的图腾,图腾上雕刻着长颈鹿与棕榈树的图案:“大人,这是马林迪的守护图腾,愿它护佑大明舰队平安返航,也盼着大人早日再来!”
“酋长放心,待明年季风再起,我定会带着更多大明好物,回访马林迪!”郑和双手接过图腾,郑重承诺。
随着船哨长鸣,“大明号”缓缓驶离马林迪港,长颈鹿在甲板上好奇地张望,长长的脖颈不时伸向船舷,似乎在与这片土地告别。郑和站在船楼之上,手中紧握着黄金图腾,望着渐渐远去的非洲海岸线,心中感慨万千。王景弘走到他身边,指着海图上更遥远的东方:“大人,下一站便是印度古里港,那里是西洋贸易的核心枢纽,我们的收获定会更加丰厚!”
海风拂过,日月旗在船帆上猎猎作响,“大明号”载着满船的珍宝与友谊,载着对未知文明的向往,继续在印度洋上航行,书写着属于大明的远洋传奇。